內容簡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掀起了征服地球最後一片土地南極大陸的高潮。

1910-1913年,英國人斯科特率“新地號”船隊出發進行南極考察。本次考察的任務是沖刺南極點,其次是帶領一大批科學家進行全面的南極科考。在出發前,本次考察探險就轟動一時,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努力征服南極點。在出發後,挪威人阿蒙森也組織了一個“佛蘭姆號”探險船隊進行南極探極的探險。這迅速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全世界都關注著誰將第一個到達南極點。于是在冰天雪地里,在天寒地凍的南極大陸,兩隊人馬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探極隊成功抵達南極點後發覺在一個月前,阿蒙森已經成功到達極點。在沮喪中返回的探極隊遇上了一連串異常不合常理的意外,特別是異常惡劣的天氣和食物的短缺,最後在營地總部不遠處全部葬身雪海,演出了南極探險史上,甚至是整個探險史上最悲壯的一幕。斯科特探極隊的全軍覆沒在世人心中引起強烈震撼。

本書的作者,本次南極探險隊中最年輕的成員薛瑞-格拉德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南極隊友的記述,記錄了這場探險史上最著名的悲慘事件,花十年之功成就了這本最經典的探險作品。

作者簡介

(英)薛瑞——格拉德,畢業于牛津大學。1910至1913年期間,在斯科特率領的英國南極探險隊中擔任助理動物學家,參與南極生物科考。1914年初,參與寄生蟲學家雷波(Robert Leiper)領隊的一項中國地區的探訪,調查一種常困擾英國水手的羊肝吸蟲病。1914年8月歐戰爆發,成為裝甲兵第五小隊隊長,此外,他廣泛參與社會活動,曾呼吁澳洲塔斯馬尼亞政府制止獵殺麥奎里島上的國王企鵝的行為,取得了成功。他是多位名人及名作家如D.H.勞倫斯、高斯華綏、威爾斯、蕭伯納夫婦等的密友。在人文方面涉獵很廣,尤其是宗教哲學與心理學方面。 在1910~1913年南極探險科考活動中,他參與科考隊活動,考察帝王企鵝,九死一生;在探險南極點的活動中,他參加第一支持隊,前進至南緯八十五度三分;斯科特探極隊探極成功回返遇難後參與搜救隊,更深入到南極地區。從南極歸返後,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南極隊友的記述。花費十年左右時間寫成本書。除了此書外,他還發表了許多有關南極地區的論述 1910至1913年到南極探險期間,他編輯了《南極時報》。
 

目錄

行萬里天涯路念天地之悠悠——《旅行與探險經典文庫》序
序言——斯科特南極探險的緣起及其意義
極地探險,是最清潔也最孤獨的受苦方法。只有在極地探險時,你可以一件衣服從9月穿到12月,除了一層身體自然分泌的油脂外,衣服看起來干淨如新。
第1章 從英國到南非
大家默認只要手頭工作許可,有需要做的事就該立刻去幫忙,但這完全是出于自願——誰願去把帆收緊、去加煤、去搬貨、去抽水、去涂油漆或洗掉油漆?不斷有這樣的呼聲,有些幾乎是日夜不停每小時呼叫一次,從無一次無人應答。
第2章 東航
有時浪呈圓形,巨坡平滑如玻璃;有時浪又翻卷過來,留下白奶似的泡沫,坡形則如有美麗細紋的大理石。這種有班紋的浪非常奇妙︰前一刻你覺得船一定會被巨山似的浪沖翻,下一刻你又覺得船不免要懸在半空中,然後落入谷底被撞個粉碎。
第3章 南下
但丁告訴我們,犯了色欲之罪的,要被罰入第二層地獄,在狂風暴雨中旋轉不已。人世間就有這樣的地獄,在南方海洋,風暴在此周旋地球無間無止,颶風一個接一個由西向東繞著地球打轉。
第4章 登陸
光華奪目的山峰像緞子般浮出雲上,是一片黑暗的干線上唯一的白色。這是南極大陸的初蹩,色賓(Sabine)山和阿利米拉提山脈(Admiralty Range)與其他大山的身影。
第5章 運補之旅
人算不如天算,今晨1點,我被利萊喚醒,他告訴我一條驚人的消息:灣里有一般船,下錨在海冰上……並非虛驚,那般船離我們才幾米,不僅如此,凡讀過南森的書的人都認出,那正是南森的船“佛蘭姆號”。
第6章 第一個冬天
我可能無法以言詞讓讀者體會這塊純潔的南方土地多麼吸引追求她的人。最大的吸引力是她的美;其次,也許是她的壯闊巨大。那些高山與無邊無際的空間,能讓最無心的人、最沒有想象力的凡夫俗子為之驚愕敬畏。
第7章 冬季之旅
人家總說死是怎樣的英雄行徑,他們哪里知道,死是客易的:一劑嗎啡、一條冰縫、一場好睡。難的是繼續往前……
第8章 春來
理論上,太陽應在8月2 3日重新與我們見面;實際上,那天除讓人目盲的飛雪外,什麼也見不到。兩天以後,我們看到它的上端了。套句斯科特的話,日光“沖”向我們。
第9章 探極之旅(一)
雪花飛舞,我們連隔壁帳篷都看不見……水手們開始爭論誰是災星。他們說是照相機惹的禍。大風雷把人也弄得癲癲狂狂的。
第10章 探極之旅(二)
……隨之來到一大片縱橫交錯的冰縫帶,每個人都一再失足,通常是掉落一腳,但也常常兩腳皆踏空,有時連人帶索掉下去,需要別人用高山索拉上來。
第11章 探極之旅(三)
我們現在已比薛克雷頓當年行程超前,已越過南緯八十七度線,因此離南極僅一百八十地理英里(三百三十五公里)。
第12章 探極之旅(四)
我們討論過行止,他決心走到最後一刻,我們知道為時不多,因為他連站都站不住,全靠著毅力撐持著。
第13章 懸疑
昨晚我們睡下約兩小時後,頭上小窗傳采五六下敲擊聲……這是我所听過最接近鬼聲的一次,一定是睡在那窗下的一條狗,站起來抖身子,尾巴掃到窗戶。
第14章 最後的冬天
……想到有些最要好的朋友已死,另一些處境極為危險,說不定也死了,可是一切都不清楚,每個人又都已拉雪橇拉到不能動,暴風雪整日整夜地吹襲,那種感覺是很可怕的。
第15章 又是春天
上帝派遣晝光來驅散黑暗的噩夢。我至今記得,一個8月天,太陽升至巴恩冰河的邊緣,把我的影子清楚映照在雪地上的喜悅。冰坡變得友善了,多好。
第16章 搜索之旅—摘自我的日記
進中午時,在一噸庫以南十一二地理英里處,我們找到他們了。以“驚人的一天”來形容不足以表達這感覺;言語無法形容這份慘。
第17章 探極之旅(五)
到極點了。是的,但情況已大不相同……隊友們手腳俱冷地勞作……依凡斯的手太冷,我們只好扎營午餐……風很大,氣溫零下二十一度,空氣中有奇異的潮濕、寒冷的感覺,讓人一下子就冷到骨子里去……老天爺!這地方真可怕……
第18章 探極之旅(六)
我們冒險,我們知道此行有風險;結果事情發展對我們不利,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抱怨,只能屈服于上帝的意願,但下定決心盡力到底。
第19章 永遠不再
值此飛行時代,下一次往返極點我想不會是由人拖拉雪橇,或人坐在狗拉、馬拉、騾拉雪橇上去的吧……內閣部長們和選民都要了解知識的重要,但不需以受苦與死亡為代價。
附錄一 埃普斯勒‧薛瑞——格拉德小傳
附錄二 名詞解釋
附錄三 1910至1913年英國南極探險隊隊員名冊
 

極地探險,是最清潔也最孤獨的受苦方法。只有在極地探險時,你可以一件衣服從9月穿到12月,除了一層身體自然分泌的油脂外,衣服看起來干淨如新。在極地比在倫敦更寂寞,比在任何修道院更與世隔絕,郵件一年才來一次。常有人爭論,是戰時的法國艱苦,還是在巴勒斯坦或美索不達米亞難熬;而其實跟在南極的日子相比,這些都不算差。坎波那組人里有一位就告訴我,在比利時打仗蹲壕溝與南極的日子相比,算是相當輕松愉快的。但是當然除非有人發明什麼艱苦度量表,否則很難比較。總括來說,我不信世上有誰的日子比帝王企鵝(Emperor penguin)更苦。

一直到現在,一般人眼中的南極,仍然像古巴比倫人心目中的眾神居所一樣,是一片高聳的大地,在遼闊大海的彼端,環繞著凡人的世界。光想想有這麼個地方已經夠駭人,更別提要去探索。因為,公元9世紀,阿爾弗雷德國王(King Alfred)統治英國時,維京人已經在踏勘北方冰原;可是直到1815年威靈頓(Wellington)將軍在滑鐵盧打敗拿破侖時,南極大陸還未被發現。

如果想要讀南極探險史,斯科特‘所著《發現號之旅》(Voyage of the Discovery)中有一章寫得極好,別的一些書上也有。本書並不想全面描寫南極探險史。不過,有人向我抱怨,說《斯科特的最後探險》(Scott’s Last Expedition)一書交代不清,好像以為讀者對一切都熟得很,而其實讀者完全不清楚“發現號”是個什麼東西,城堡岩(Castle Rock)或小屋岬(Hut Point)又在哪里。為了讓讀者了解本書中所提歷次南極探險的重大發現和遺留的痕跡,我在此做個簡短的介紹。

庫克:奠下南方大地的知識基礎

從一開始,有人繪制南半球地圖時,就認為那里有一塊大陸,命名為“南方之地”(Terra Australis)。探險家越過好望角和合恩角之後,卻只看到洶涌的大洋,不見其他。後來又發現了澳洲和新西蘭,對南方大陸的信心減弱了,不過並未放棄。以前探險是為了個人或國家事功;到18世紀末,追求科學新知的熱忱為探險增添了動力。

庫克、羅斯和斯科特,都是南方大地的貴族。

是英國大航海家庫克奠下我們知識的基礎。1772年,他指揮四百六十二噸的“果決號”(Resoution)和三百三十六噸的“冒險號”(Adventure)從倫敦近郊港口德特福特(Deptford)起航。這是兩艘運煤船。他和南森一樣,相信食物成分多樣可以防止壞血癥。在記錄中他提到,除了他的口糧“肉湯、胡蘿卜泥和麥芽啤酒汁”以外,還打造了勛章,“送給新發現國家的土人,證明我們是最早的發現者”。不知道這些勛章現在還有沒有留存。

抵達好望角後,庫克向東南下新西蘭,打算盡力南航,尋找那南方大陸。1772年12月10日,在南緯五十度四十分、東經二度處,他第一次看見“冰島”般的大冰山。次日,他“看見一些體形如鴿子,黑喙、黑腳的白鳥,是以前從來沒見過的”。這一定是雪 (snowy petrel)。穿越許多冰山,他注意到信天翁不見了,企鵝則開始出現,船邊盡是厚浮冰群。猜想這些冰是在海灣及河流里生成的,庫克因此認為陸地已經不遠。同時他記錄道,因為天氣實在冷,他“把水手們的外套袖子用厚羊毛氈加長(本來他們的袖子都短,露出手臂),並且用同樣材料以及帆布給大家做了帽子。水手們大受其惠”。

庫克航行南太平洋一個多月,四周總是圍繞著冰山,也經常有浮冰群。天氣一直很不好,霧總是很濃。他寫道,自從離開好望角,他只見過一次月亮。

1773年1月17日,星期天,他第一次越過南極圈,是在東經三十九度三十五分處。繼續駛至南緯六十七度十五分,一片龐大無比的浮冰群攔住了他。他就由此回頭,航抵新西蘭。

1773年底,他把第二條船“冒險號”留在新西蘭,再度出海。由于波浪洶涌,他判斷在新西蘭南面沒有陸地,陸地是在更遠更遠的南方。12月.12日,在南緯六十二度十分,他看到第一座冰山。三天後,厚浮冰群阻住了去路。20日,他在西經一百四十七度四十六分處再次進入南極圈,一直深入到南緯六十七度三十一分,在這里,他發現一股朝向東北的海流。

1774年1月26日,在西經一百零九度三十一分處,他第三次進入南極圈,沒有遇見浮冰群,只見到幾座冰山。在南緯七十一度十分,極大的浮冰群終于迫使他返航。他寫道︰

繼續往南,不是絕時不可能,只是很危險,太莽撞,在我的地位,不應作此想。不過,我和船上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冰一直綿延到極點,或者是連接著陸地,是從古以來便定著在那里的。我們也認為,一路所見南北飄蕩的冰,都是在這個經度的南邊生成的,之後因強風或別的原因而斷裂,由水流帶向北方。在此高緯度地帶,水流總是向北。我們靠近冰山時,會听到企鵝的叫聲,但是沒有見到它們。除此之外,只見過幾只鳥,沒有別的東西能讓我們相信附近有陸地。可是我還是認為在這些冰以南有陸地,只是這陸地不能提供鳥或其他動物庇護之所,只有冰覆蓋著整個大地。我有野心,不僅想要去到沒有人去過的地方、而且想要去到人類可能去的最遠處。但是遭遇這阻撓,我並不懊惱,因為這其實也拯救了我們,至少減少了探索南極地區不可避免的危險與艱苦。

——庫克《南極點之旅》(A Voyage Towards the South Pole),卷1,268頁

于是他轉頭向北。這時他患腹絞痛,一位軍官的愛犬“成了我虛弱肚腹的犧牲品……我由此得到營養和力量,這食物會讓大多數歐洲人想吐。人在需要時是顧不得什麼的”。這位軍官姓福斯特(Forster),帝王企鵝的學名Aptenodytes forsteri就是從他的名字而來。

肥沃的、適合人居住的南方大陸,已經證明根本不存在。不管南邊有多大的土地,顯然都一定是埋藏在冰雪之下的荒原。現在已知南方暴風海面有多麼寬闊,地球上可居之地的界線也就清楚了。可以提一下,庫克是第一個描述南極冰山與浮冰特性的人。

——斯科特《發現號之旅》,卷1,9頁

別林斯豪森率領的一支俄國探險隊,于1819年發現第一塊南極土地,命名為亞歷山大地(Alexander land),位置差不多就在合恩角的正下方。

19世紀初,南方海面發現大量海豹與鯨魚,各國船只聞風前來,數以百計。按恩德比(Messrs Enderby)等公司的指示,在威德爾、畢斯寇、巴蘭尼(Balleny)等船長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我們由此對南極大陸的外貌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他們駕駛又小又簡陋的船,就大膽駛入風急浪高的冰塊海面,一次又一次險些遭難。他們的船只觸礁、擱淺、進水,船員累得要死,又患壞血病,卻仍然掙扎前進,除非實在不得已,好像沒有人回頭。讀他們簡單冷靜的記錄,不能不深深體會他們的誠懇,也不能不為他們的頑強與勇氣所感動。

——斯科特《發現號之旅》,卷1,14頁

1840年,南極大陸的四面海岸已經都有人看過了。整體來說,大家看到的陸地邊緣都在南極圈上或附近,似乎這大陸,如果它是個大陸的話,大致呈現圓形,而南極點就在它中央,海岸則大致與極點等距。

不過,他們發現有兩個例外。庫克和別林斯豪森都指出,在太平洋這面,有一處向南極點凹人;韋德爾則指出,在大西洋這面,有一處凹得更深,他曾在西經三十四度十六分處,航行到南緯七十四度十五分之遠。

如果那時候有“四面體理論”(Tetrahedronal Theory)的話,可能就會有人提出,在印度洋南邊應該還有第三個凹人。那大概會遭人恥笑的。當羅斯于1839年從英國出發去尋找南磁極時,他沒有理由認為南極大陸的海岸線不是沿著南極圈一直下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