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歷史︰三十位中國知識人的笑聲淚影

訪問歷史︰三十位中國知識人的笑聲淚影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李懷宇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66571
  • ISBN13:9787563366576
  • 裝訂:平裝 / 43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訪問歷史》為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高層人物江藝平女士所器重。此書受訪對象性格各不相同,在訪談中卻都無保留地袒露心聲,听他們反思歷史,嬉笑怒罵,臧否人物,元氣十足。無論是回顧歷史的傷感,還是品評人物的激情,所感受到的是眾位大家與普通人相似的七情六欲。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我人事新聞工作,有時卻不太醉心熱的新聞,反而迷戀冷的歷史。本書的三十位訪談對象,平時居于世界各地,他們多經歷了中西文化踫撞的時代,既受傳統文化之燻染,又受歐風美雨影響,在不同領域各有建樹。

  今日世界又快又熱,而文化大家漸行漸遠,訪問歷史尤顯意義深遠。重尋他們的傳奇人生和晚年心境,他們的思想境界和處世之道,他們對歷史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思考,也是重溫中國知識人那一個世界的心路歷程。
 

目錄

許倬雲 只有“全人類”和“個人”是真實的
金耀基 中國的現代轉向要靠第一流的大學
陳之藩 秋水文章不染塵
羅 孚 我行我素我羅孚 
倪 匡 我唯一可以謀生的手段就是寫作
李育中 泛舟書海縱橫論
周有光 百年風雲笑談中
黃苗子 郁風 一流人物一世情
楊憲益 是真名士自風流
沙博理 不辭長做中國人
吳冠中 東西藝術高處相逢
黃永玉 創作的起點是快樂
丁 聰 筆底才情敵萬夫
沈昌文 談情說愛當編輯
何兆武 興之所至自由讀書
高 莽 在翻譯和繪畫之間
湯一介 樂黛雲 學術上不能有指導思想
陳樂民 資中筠 美國與歐洲文明一脈相承
賈植芳 歷史的最後階段是喜劇
錢谷融 漫談中教出高徒
徐中玉 中國知識分子物美價廉耐磨
何滿子 天地有羅網 江湖無散人
方 平 搞翻譯要像襲人一樣一心一意
草 嬰 一個人的翻譯 一個人的遭遇
鯤 西 一去不回唯少年
辛豐年 我是一個落後的音樂愛好者
流沙河 我牽著莊子的褲腳混入文化圈
後記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我從事新聞工作,有時卻不太醉心熱的新聞,反而迷戀冷的歷史。這兩年來,我是一個“舊聞”記者,沐浴在春風里,幸福地訪問著文化界的前輩們。本書記錄的是歷史長河中的留聲。

時間真是奇妙,有時很快,有時很慢,盡在人心間。前輩常會感慨新時代的健忘。唐德剛1970年訪台時,蒙林語堂盛情召宴,至大酒店時問總招待︰“林語堂先生請客的桌子在哪里?”對方大聲反問︰“林語堂是哪家公司的?!”沈君山1999年住院時,楊振寧前往探病,被門房小姐擋了駕,一番周折後才能進去。楊振寧坦然告訴沈君山,以前他和某歌星同機,下機後歌星前呼後擁坐加長轎車而去,他的場面雖然冷清些,也有加長轎車來接,同機旅客乃耳語相問︰“楊振寧是唱什麼歌的?”歷史還算公正,時至今日,林語堂開的文化公司還沒有倒閉,而楊振寧新唱的忘年情歌也家喻戶曉。正是抱著對歷史長河淘盡風流人物的信心,我才敢坦然前行,為前輩們留下回憶。

訪談是件苦差事,事後回憶起來卻總是甜蜜的。幾乎每一場訪談都讓我想起年少時考試的情景,訪談前苦做功課,訪談時談笑風生,訪談後細心整理,從始至終都如履薄冰。每次見受訪者前,我總恨不得把相關的資料都找到,力求如傅斯年所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到了和受訪者面對面時,我總提醒自己︰忘記那一堆繁雜的資料,只選幾個最感興趣的問題。笑談之中,相激相蕩,自然會踫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是一個好奇愛問的年輕人,在前輩面前,又時時克制自己︰只做一個真誠的聆听者,盡可能用最簡潔的問題,引出最詳盡的答案。我自認是沈昌文的“粉絲”,努力向他學習與大文化人“談情說愛”的本領。沈昌文自稱是“小文化人”,那麼,我就是“小小文化人”︰“胸無成竹,事無定見,學無定說,不受一宗一派拘束,更無一恩一怨羈絆。”訪談時如同一個空杯,盡量從大文化人的智慧中汲取陳年醇酒。

回憶是靠不住的。如果有朋友問我︰“你記錄的訪談內容真的可靠嗎?”我會很負責任地回答︰“不一定可靠。”我年方而立時回憶起少年時代的事情就常常不準確,推己及人,怎麼能苛求我爺爺的同代人在笑談風雲時如背史書呢?我常想,《史記》為“史家之絕唱”,難道其所記之事就全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嗎?我不止一次發現,受訪者面對我說的話,與其親筆所寫的文章或所作的其他訪談,內容並非一致。黃苗子和郁風夫婦、楊憲益和楊苡兄妹、黃永玉和黃永厚兄弟回憶起共同經歷的事情就有出入。親人尚且如此,朋友之間的回憶更有諸多版本。我喜歡這種多元,歷史如果只有一個版本就不好玩了。我不大相信所謂的絕對權威與標準答案,一家之言需要眾多旁證,心存疑問的求證往往更能走近真相。我樂于盡我所能記錄下每位前輩的一家之言,為歷史留一個存疑的版本。

胡適當年深感中國傳記文學缺失,到處勸他的老輩朋友赤裸裸地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當我做了這麼多訪談之後,再看最可圈點的“赤裸裸”一詞,不免感嘆其難度之大,幾乎無法完成。且不論遮丑的自傳衣不蔽體,也不說美化的傳記涂脂抹粉,即使是一位真誠的老人,在經歷大半生風雲變幻之後,一心想準確無誤地回憶歷史,又如何克服心理和生理的種種局限呢?陳寅恪說對歷史要有“了解之同情”,錢穆則說對歷史需保持“溫情與敬意”,可謂深知史海之浩瀚與人生之無奈。

我樂此不疲地訪問大文化人,源于好奇,也抱敬意,了解之後漸懂同情,更深一步就想讓自己進入這一代人的歷史世界。我的訪問對象多是深受五四文化影響的一代,胡適稱五四運動為“中國文藝復興運動”,那我就一廂情願地稱他們為“中國文藝復興人”吧。這一代人成長在傳統文化尚未人為斷裂的時代,國學根基深厚,而其中又有不少人留學海外,經受歐風美雨洗禮。不管身在何處,他們的心靈總在高處相逢,為民主科學的思想播一粒種子,為千錘百煉的中文留一點尊嚴,為浮躁騷動的人心寫一片空靈,真是足以復興中國文藝的一代。然而,晚清以來,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此後時局的變化常常出人意表。國家多難,民生多艱,美夢多碎,變局之中,但見有人迷惘,有人痛苦,有人超然,唯無數知識人的愛國之心從未改變。許倬雲認為,“變”是人類歷史上最不變的“常態”,通古今之變後關懷的是全人類與個人的尊嚴,使我如醍醐灌頂。處在瞬息萬變的新時代,我絲毫不敢取笑前輩們在其歷史世界中“真誠的幼稚病”,相信我的“幼稚病”也會付諸後來者的笑談中。

我無意用我的訪談記錄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只想在和前輩們的對話中,留下每個人飽含溫情的笑聲和淚影。重構歷史世界非我所長,還原歷史細節也是難事,我也不認為通過我越來越多的訪談就可以匯集成一代人“群體”的精神。現實世界里以群體的名義壓抑個人的現象綿綿不絕,使我對獨立的“個人”更為珍視。尊重個人,追求自由,容忍多元,是我和前輩們毫無代溝的共鳴。在我的訪談錄里,“大家”是你我身邊的平常人。我不相信完人,也無緣拜聖人,只是幸運地訪問過有情有趣的文化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