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懷特海兩部專著的結集。

在《宗教的形成》一書中,作者運用自己獨特的形而上學對宗教進行了闡釋。作者認為,宗教主要是人內在生命的一門藝術和一套理論,而並非主要是一樁社會事實。宗教的意義在於,它的關心不囿於一方一處,關心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世界,即突破了社會意識的樊籬,具有了世界意識。

符號的意義何在?如何理解符號的效果?作者就此在《符號的意義及效果》一書中進行了深入的闡釋。作者指出:「當人的心理經驗中的某些成分,鑒於其他成分而引起了意識、情感及習慣,這時人的心理便是以符號在進行活動。」符號負載著傳統和歷史的力量,傳統積淀下來的那些符號引導人們去為了通常的目的而共同行動,具有凝聚力量與維系社會穩定的作用。
 

目錄

中譯者序
序言
第一章 歷史上的宗教
第一節 為宗教定義
第二節 宗教的出現
第三節 儀式和情感
第四節 信念
第五節 理性主義
第六節 人的提升
第七節 最終的對比
第二章 宗教與教義
第一節 歷史上的宗教意識
第二節 對宗教經驗的描述
第三節 上帝
第四節 尋求上帝
第三章 肉體和靈性
第一節 宗教與形而上學
第二節 宗教對形而上學的貢獻
第三節 形而上學的描述
第四節 上帝與首先秩序
第五節 價值與上帝的目的
第六節 肉體和心靈
第七節 創造過程
第四章 真理與批判
第一節 教義的發展
第二節 經驗與表現
第三節 三種傳統
第四節 上帝的性質
第五節 結論
 

(一)

1927年4月,懷特海在弗吉尼亞大學的巴伯·佩奇講座作了三次演講,初定名為《符號表達法對個人和社會的作用》。據懷氏自己說,這些都是他尚未發表過的、在哈佛也很少講過的觀點。但由於他講得太抽象深奧,聽眾的反應並不熱烈。第一講聽眾尚多,到第三講便只剩下十來人。同年11月,麥克米蘭公司幾乎_字不改地將這三次演講結集出版,定名為《符號的意義及效果》。本書根據麥克米蘭公司1955年懷特海夫人修訂版譯出。

(二)

懷氏認為,我們直接認識外部世界有兩種知覺方式,一是直接表象的方式,二是因果效驗的方式。前者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感官知覺,後者則是那樣一種知覺方式,通過它,我們知覺到過去的作用在影響我們當前的經驗。他認為因果效驗方式是知覺的主要方式。

康德和休謨都不承認因果效驗。康德雖然承認因果效驗是現象世界中的一.個因素,但卻只承認它是我們的關於予料的思想方式;而休謨則完全否認因果效驗。他們二者都將單純予料視為「簡單偶發事件」,認為在知覺世界的過程中,人的思想或直覺並未作為構建成分介入。在談到實體時,休謨曾振振有辭地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它是我們的感官傳遞給我們的,請問,是感官中的哪一個?以何種方式?如果它是被眼楮知覺到的,那它肯定是顏色;如果是被耳朵,則肯定是聲音;如果是被味覺,則肯定是味道;其他感官,也是一樣。但是我相信,誰也不會聲稱實體是一種顏色,或聲音,或味道。」懷特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雖然宣稱沒有因果關系的知覺,卻在暗中預設了它,否則何來『用眼楮』、『用耳朵』、『用味覺』的『用』?」沒有作為「因」的眼楮、耳朵和味覺,怎麽會有顏色、聲音和味道這些「果」?

懷氏進一步說,那種把單純予料視為「簡單偶發事件」的做法實際上是基於時間是「純粹接續」的學說,是一種「具體性誤置」的謬誤。時間固然是一種接續,但它卻是具體經驗的接續;而時間的「純粹接續」則是一種抽象,它抽去了時間的特別特點:經驗的一定性與宇宙固定的現實性在時間上是有關系的。

(三)

我們的知覺大多數都符號性質的。按照懷氏的解釋,「當人的心理經驗中的某些成分,鑒於其他成分而引起了意識、情感及習慣,這時人的心理便是以符號在進行活動」。我們看見一張椅子,我們首先看見的是作為符號的顏色和形狀,然後才想到它們的意義:椅子。這種從符號向意義過渡的機體功能活動被稱之為「符號指稱」(symbolic reference)。

但是天下萬物並未注定是符號或是意義。詩人在樹林中靈感噴發,急於要用恰當的詩行來表現自己所看到的樹木。這時,對於他,樹木是符號,詩行才是意義;而對於讀者,詩行則是符號,它們所喚起的景象和情感才是意義。這就是懷氏所說的「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種雙重的符號指稱——說者以物指詞,聽者則逆而以詞指物」。

同樣的符號,在背景各異的人們的心中所喚起的情感不一定是相同的。莎士比亞歌頌英國那一島國的詩與惠特曼歌頌美國廣袤大地的詩在對方的人民心中所喚起的情感肯定是不同的。

(四)

符合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可庫存大矣。照懷氏的說法,「一個社會制度是被本能行為,以及叢生在習慣和偏見周圍的本能情感的盲目力量結合在一起的」。而這些盲目力量都要表現為符號。這些符號負載著傳統和歷史的力量,輕易動搖不得。這些符號和人們的習俗慣例,甚至家族感、故園感血肉相連,是引發情感的最佳觸媒。一個國家的山川河流、林木花草、鳥獸魚蟲都是凝聚人民的一種重要力量。傳統沉淀下來的那些符號引導人們去為了通常的目的而共同行動,革命也不可能消滅它們。革命如消滅了它們,社會就只能靠恐懼統治來維持了。17世紀的英國革命和18世紀的美國革命之所以成功,就在於它們沒有觸動社會生活的普遍結構,成功地利用了從前社會的基本符號維持了社會。

但是一個社會要在它的眾個體的奇異多樣中順利地進行,並不能只依靠死守一套固定的符號。若欲使共同體服從組成它的眾個體,眾個體也服從共同體,社會便應根據理性對舊有的那一套符號作出修改,否則難逃腐敗乃至窒息而死的命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