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張愛玲

閱讀張愛玲
定價:149
NT $ 130
  • 作者:楊澤/編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3-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41803
  • ISBN13:9787563341801
  • 裝訂:平裝 / 37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1995年的秋天,張愛玲悄然逝于她在洛杉磯的小公寓中,距離她初臨美國,整整是40年。昔日上海最璀璨的文學彗星,以她自己所選擇的荒涼形式,告別繁華世界。張愛玲以她的生命,見證她的美學。

張愛玲的創作已成絕響,而張愛玲的研究才剛剛開始。誰能放下《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誰能忘記曹七巧、白流蘇、葛微龍?

另一方面,張愛玲的心理征候、藝術性情以及政治選擇,也成為她的讀者不斷思索、辯證的焦點。

本書集結了中國內地、台港地區及海外學者對張愛玲的討論。從《沉香屑——第一爐香》到《半生緣》,從散文隨筆到《紅樓夢》研究,張愛玲一生的文字事業,盡皆包括。而各篇論文所引用的歷史材料及理論架構,尤其可以得見張愛玲的啟發之深,影響之廣。本書是“張學”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楊澤,台灣省嘉義人,1954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于美國布朗大學比較文學系,現任台灣省《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人間副刊》主任。著有詩集三種,譯作兩種,另編有《從40年代到90年代——兩岸三地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等數種。
 

目錄

序︰世故的少女
——張愛玲傳奇

[輯一‧文學與歷史之間]
對照記
——張愛玲與《紅樓夢》
《紅樓夢魘》與紅學
張愛玲和日本
——談談她的散文中的幾個事實
在艷異的空氣中
——張愛玲的散文魅力
張愛玲與她成名的年代(1943-1945)

[輯二‧性別政治]
技巧、美學時空、女性作家
——從張愛玲的《封鎖》談起
戀物張愛玲
——性、商品與殖民迷魅
傷逝的周期
——張愛玲作品與經驗的母女關系
母親,你在何方?
——被虐狂、女性主體與閱讀
烽火佳人的出走與回歸
——《傾城之戀》中參差對照的蒼涼美學

[輯三‧後殖民與城市史]
從後殖民主義的觀點看張愛玲
殖民都會與現代敘述
——張愛玲的細節描寫藝術
張愛玲的“參差的對照”與歐亞文化的呈現
民間和現代都市文化
——兼論張愛玲現象
不了情
——張愛玲和電影
文明的野蠻
——本外同體與張愛玲評論里的壓抑說
子夜私語

[輯四‧張愛玲與台灣文壇]
張愛玲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
從張愛玲談台灣女性文學傳統的建構
台灣的香港傳奇
——從張愛玲到施叔青
透過張愛玲看人間
——70、80年代之交台灣小說的浪漫轉向
迷蝶
——張愛玲傳奇在台灣
作者簡介
 

離1995年那個秋天,張愛玲謝世快有四載。一度是舊上海最時髦、前衛的文學少女,張愛玲向來對死亡有種著迷,早在作品里預演了各樣死亡情節。因此,若照蔡康永幾分佻撻的說法,張愛玲其實是“越獄逃亡”了。但張愛玲的“越獄計劃”顯然早有預謀。現在回想起來,除了遺言中指定“葬于荒野”的告別式之外,張似乎還為自己安排了另一個告別式︰我指的是《張愛玲全集》,尤其是《對照記》的出版。《對照記》初版子前一年夏天,是一本以注解舊照為主的書,也是張愛玲的最後一本書。圖文並茂,華美中見蒼涼,恐怕是張為自己預排的影像告別式。

我得聲明,我無意渲染,早已被過度渲染了的“張愛玲傳奇”,但即便對張迷而言,張愛玲亦代表了一種“拒絕”,一種“否認”(disavowal),一堵誘惑的牆。表面上,張愛玲長期離群索居,是身為名人而不願付出公眾人物的代價,因而選擇築起一道隔絕的牆(如張所心儀的嘉寶般)。追究起來,張愛玲的孤獨恐怕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分裂的張力︰介于模仿的欲望(Girard所謂mimetic desi)與不可模仿的絕對孤高之間;既身處于萬花筒般的浮華之內,又立于高處、僻處,張看眾人的花花世界。終其一生,張愛玲慣于背對眾人,在僻處看小報,看各樣偵探雜志(包括寫實犯罪個案)和好萊塢動態;既對這花花世界的林林總總充滿了八卦般的好奇,又對猥瑣不堪的人生種種否定面(negafivities)極其敏感,避之惟恐不及。王安憶說,張愛玲早就憑著才女的直覺看透人生,因此是虛無的。從一開始,作為一個世故的上海才女,張愛玲早就看透浮華,更看清浮華的假面、扮演是什麼。她不想戴上如眾人般的假面,演眾人的戲,在反抗、出走的過程里,卻仍不免拎起一張孤獨的面具。

在我的認知里,張愛玲孤獨、奇特而復雜。一方面,張很清楚孤芳自賞、“獨樹一幟”的重要性。熟悉張愛玲的人大都不會忘記,她出道時的“奇裝異服,招搖過市”,還有那句丟向當年讀者大眾,充滿嬌寵的“出名要趁早呀”的話。從短篇小說集《傳奇》、散文集《流言》到最後的《對照記》,張很懂得勾引讀者的種種技巧和方式,也比誰都清楚,藝術與人生、真與假的那層微妙聯結。閱讀《對照記》,我們理解到,張可能比誰都熱衷扮演自己。她一再跨越人生、藝術間的那條線,制造近乎媚俗的驚奇效果,卻又有意識地保持與眾人、讀者間那層幻想的距離。

但張又知道人生的扮演——尤其以繁復見長的“女性扮演”(fendninity,wgomanliness),不外是一種性別的面具,更精確地說,得以見容于父權社會的“假面”(masquerade)。人生如戲亦如夢,所有的扮演都將歸零、歸空。小說家張愛玲對人生的揭發,因此既是喜劇性的,也是悲劇性的。扮演既是浮華世界的游戲規則,是虛假的意識形態,底層便有無法遮掩的虛偽與扭曲,而揭發、嘲弄,作為小說家經營喜劇的重要技巧,同時也暴露出張對“平凡人”的同情,以及對各種色相、夢幻泡影的悲劇性認識。另一方面,如果扮演也意在追求虛構的完美鏡像,是否“鏡花水月”的底層還有,在虛偽、扭曲之外,另一種可供回歸的純真或自然?純真也許不可能,那麼,孤獨——遠離眾人、塵囂(fu fmm the madding cmwd)那般的“絕對”孤獨呢?我們知道,張愛玲對這樣的孤獨情有獨鐘。遺憾的是,這樣的孤獨固然代表一種超越的手勢,也顯現出張近乎不可自拔的、耽溺的身影或姿態。

與此孤高的追求相對應的,則是張愛玲對“荒野”的著迷。我得澄清,張的孤獨其實是城市人的孤獨,是詩人波德萊爾用來與multitude(“大眾”)對照、押韻的solitude。對張而言,文明塵囂之外,並無舊文人悠游其中的山水美感,而是荒蕪、原始,不乏幾分恐怖的荒野。張愛玲說過︰

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我們對于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借助于人為的戲劇,因此在生活與生活的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