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鑒‧中國兒科醫鑒(精編增補版)

中國內科醫鑒‧中國兒科醫鑒(精編增補版)
定價:138
NT $ 120
 

內容簡介

大(土�豕�)敬節(1900~1980),1919年入熊本縣立醫學專門學校學習西醫,1927年受中山忠直《漢方醫學的新研究》、湯本求真《皇漢醫學》的影響,開始學習研究漢方醫學,1930年2月拜湯本求真為師,始終堅持在臨床上從事診療和研究,去虛飾,重實際,尤其在張仲景學術研究與運用方面具有相當造詣。1972年9月,日本醫師會授予大(土�豕�)敬節“最高功勛獎”,獎勵共為漢方醫學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中醫內科醫鑒》設前後兩篇,“前篇”概論臨床各種證候與治法,“後篇”所設“原因”、“證候”兩項本于現代西醫之說,“療法”參考諸書及自身經驗,“備考”引用學術豐富之諸先輩言論,詳細闡述了各種臨床內科病證的漢醫療法。《中醫兒科醫鑒》一仍前書“後篇”體例,闡述了兒科臨床常見病證的漢醫療法。在西醫已佔主導地位的現實境況里,作者試圖會通中西醫學,將西醫診斷與漢醫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書中幾乎不言病機,而是重視方證相對,甚至藥證相對。針對病證,反復推求方藥,深入而詳盡,乃是承襲古方派學術風格而來,亦似受到了西醫的些許影響。此種研究思路與中國醫家大異其趣,西醫診斷之後順接漢醫方藥,等中藥方劑于西藥地位,此間得失功過,值得今日中國中醫研究者深思慎取。

今日中國的現實情況是,西醫已成絕對優勢,臨床醫生的底層知識結構中已經深受西醫影響。各病證下列出諸多治法,由于與西醫疾病相對應,顯得簡潔可從,由此“西醫診斷+中醫治療”即是臨床可行且不得不行的發展路徑。此時若能深入研究方證(病)相對,于臨床不失為有效、快捷、可操作性強的權宜之舉。今日中國中醫臨床似乎亦有方證相對甚至方病相對之趨勢,則大(土�豕�)敬節先生在此書中展現出來的努力作為與思維模式,實在可以充作今日中醫臨床與科研的恰當其時的借鑒,無論下面的,還是反而的。

近百年來,西醫醫療理念及診療措施不斷革新,故文中西醫相關論述對于今日已無甚價值,許多名詞與今日通行表述大異,甚至渺不可知其確切含義,故舉其要者,為之作腳注,並于文後附表,以方便讀者查閱。
 

目錄

中國內科醫鑒
凡例
前篇 證候與治法概論
第一章 頭痛 眩暈 耳鳴
第二章 嘔吐 吐血喀血 吞酸嘈雜 噦
第三章 便秘 下利 下血 子宮出血
第四章 小便自利 遺尿 小便不利 淋瀝血尿
第五章 口渴 咽干口燥
第六章 咳嗽 喘
第七章 胃內停水 心不痞
第八章 心悸亢進
第九章 浮腫水腫
第十章 熱
第十一章 不眠 譫語 狂癇
第十二章 胸痛 腹痛
第十三章 腹滿
後篇 病證各論
第一章 風邪
第二章 氣管枝炎
第三章 氣管枝喘息
第四章 肺炎
第五章 肺壞疽
第六章 肺氣腫
第七章 肋膜炎
第八章 肺結核
第九章 心髒瓣膜癥
第十章 心囊炎
第十一章 脂肪心髒
第十二章 食道炎及食道狹窄
第十三章 胃加答兒
第十四章 胃潰瘍
第十五章 胃癌
第十六章 胃擴張
第十七章 胃下垂及腸下垂癥
第十八章 胃緊張力衰弱癥
第十九章 胃酸過多癥
第二十章 腸加答兒
第二十一章 盲腸炎
第二十二章 腸疊積癥
第二十三章 腸寄生蟲病
第二十四章 黃疸
第二十五章 加答兒性膽管炎及膽囊炎
第二十六章 膽石癥
第二十七章 結核性腹膜炎
第二十八章 腸結核
第二十九章 腎髒炎
第三十章 腎髒結石
第三十一章 腎盂炎
第三十二章 糖尿病
第三十三章 腳氣
第三十四章 拔沒篤氏病
第三十五章 神經痛
第三十六章 末梢性神經麻痹
第三十七章 動脈硬化癥
第三十八章 腦溢血
第三十九章 癲癇
第四十章 神經衰弱癥
第四十一章 歇斯底里
第四十二章 赤痢
第四十三章 霍亂
第四十四章 腸窒扶斯
中國兒科醫鑒
第一章 麻疹
第二章 猩紅熱
第三章 百日咳
第四章 窒扶的里
第五章 流行性耳下腺炎
第六章 哈伊耨梅琴氏病
第七章 小兒赤痢(附︰疫痢)
第八章 佝僂病
第九章 夜驚癥(附︰夜啼癥)
第十章 腦膜炎
第十一章 夜尿癥
第十二章 腺病(附︰腺病質、肺門淋巴腺結核)
疑難名詞簡明對照表
 

一、中國醫學東傳與日本醫學本土化努力

公元562年吳人知聰經朝鮮赴日本,攜帶物品中有醫學典籍《明堂圖》,這是中日醫學文化交流最早的紀錄。隋唐時代,日本不斷向中國派遣“西海使”(隋時稱“遣隋使”,唐時稱“遣唐使”),積極引進中國文化。公元701年日本頒布“大寶律令‧醫疾令”之後,日本完全模仿中國以改進本國的醫事制度,對日本醫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753年底,鑒真大和尚第六次東濟日本成功。鑒真本人及一些精通醫學的隨行人員攜帶大量中藥、醫書等,對日本醫學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試考察藤原佐世于885年~897年間編成的日本國家藏書目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便可以知道中國醫學著作在隋唐時代已經大量傳入日本。即使894年正式廢止“遣唐使”,中國醫學典籍作為商貿物品仍源源不斷輸入日本,兩國之間的醫藥學者、僧侶也不斷往來。在近千年的時間里,中國醫學及醫藥著作一直是日本醫學界學習研究的主體。

在全面接受中醫藥學的基礎上,從16世紀末開始,日本醫學界致力于醫學思想創新、使中國醫學“日本本土化”的努力。在此後近三百年時間里,逐漸形成以中國醫學為基礎,參以日本醫家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的具有日本特色的醫學學術體系。在漢方醫學興起與發展進程中,因師徒接受及學術觀點的差別,出現了不同的學術流派,主要有“後世派”、“古方派”、“折衷派”等。在“明治維新”以後,這種醫學與流派統稱“漢方醫學”。從17世紀初開始,荷蘭商船將西歐醫學著作傳入日本,發展較為迅速,這種醫學被稱為“蘭醫”,後來被稱為“西洋醫學”或“西醫”。

1487年,田代三喜來到中國學習李東垣、朱丹溪學說,12年後回到日本,結合自身臨床經驗著書立說,極力推廣李朱之學。由于當時日本醫家限于漢語水平,難以接受李朱的深奧理論,故其學說一時未能普及。直至其弟子曲直瀨道三于京都講學行醫,被稱作“後世派”。曲直瀨道三所著《啟迪集》,上溯《內經》,下級諸家,強調《嶷經》理論必須與辯證論治原則有機結合,以“類證辨異”為目標,闡述臨床各種疾病證治。曲直瀨道三的多種著述,在文字上力求通俗,以便于日本醫家之閱讀,在內容上力求簡明扼要,以倡導醫學思想之革新。在其倡導之下,醫家對李朱學說進行了有選擇的吸收與運用,從而使日本醫學逐漸擺脫了“局方醫學”的局限,進入了自由發展的中興時期,由此開啟了日本醫學本土化的階段。此一時期的“後世派”醫學,以《黃帝內經》為基礎,以李東垣、朱丹溪等金元醫學為主導,注重辯證論治,提出了簡明切要的臨證診療原則和方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