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書

治史三書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嚴耕望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75360
  • ISBN13:9787208075368
  • 裝訂:301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嚴耕望先生是當代史學名家,治學一絲不苟,規模宏大且考證精密,被譽為「中國史學界的朴實楷模」。本書匯集了嚴耕望先生的三本小書《治史經驗談》、《治史答問》和《錢賓四先生與我》,系著者總結數十年從師問學的歷程與研治國史的實際經驗,現身說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門徑。著者不自珍其秘,不放言高論,舉凡歷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體規律、論題選擇、論著標准、論文體式、引用材料與注釋方式、論文撰寫及改訂,以及努力途徑與生活修養等諸多問題,皆以質朴流暢的語言娓娓道來,原原本本,條分縷析,誠摯親切,務求實用,可謂金針度人,功在學林。

作者簡介:

嚴耕望(1916-1996),號歸田,安徽桐城人,著名歷史學家。194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曾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研究所、新亞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及歷史地理,著有《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表》、《唐史研究叢稿》、《唐代交通圖考》等。
 

目錄

治史經驗談
序言
一 原則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專精」,也要相當「博通」
 (二)斷代研究,不要把時間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與時間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點」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風搶進
 (四)要看書,不要只抱個題目去翻材料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書,說人人所未說過的話
 (六)其他幾點意見
二 幾條具體規律
 (一)盡量少說否定話
 (二)不要忽略反面證據
 (三)引用史料要將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斷章取義
 (四)盡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編過的史料
 (五)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為正確者,但須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證
 (六)轉引史料必須檢查原書
 (七)不要輕易改字
三 論題選擇
 (一)具體問題與抽象問題
 (二)問題的實用性
 (三)大問題與小問題
 (四)自己能力與材料情況
 (五)檢查論著目錄
四 論著標准
五 論文體式
 (一)常行體
 (二)綱目體
 (三)綱目變體
 (四)復合體
六 引用材料與注釋方式
 (一)引用材料方式
 (二)注釋方式
七 論文撰寫與改訂
八 努力途徑與工作要訣
 (一)立志與計划
 (二)工作要訣
九 生活、修養與治學之關系
 (一)健強身體、健康心理
 (二)一心力、惜時光
 (三)淡名利、避權位
 (四)堅定力、戒浮躁
 (五)開闊胸襟
 (六)慎戒執著
治史答問
 序言一
 序言二
  一 我研究歷史的興趣是怎樣引發的
  二 我在中學大學讀書時代的課外閱讀
  三 我對於政治制度史的興趣是怎樣引發的
  四 我對於歷史地理的興趣是怎樣引發的
  五 我的研究重心何以放在唐代
  六 我對於上古史與考古學的興趣
  七 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腳的園地
  八 我對於唐詩史料的利用
  九 我今后的撰述計划
  十 研究歷史不要從哲學人手
  十一 研究中同史不必要從中文入手
  十二 社會科學理論只是歷史研究的輔助工具,不能以運用理論為主導方法
  十三 「無孔不入」、「有縫必彌」
  十四 目錄學與校勘學
  十五 年齡與撰述
  十六 前進與落伍
  十七 史學二陳
  十八 通貫的斷代史家——呂思勉
  十九 翻譯工作的重要性
  二十 我購藏書刊的原則
  二十一 我對於中國通史講授的幾點意見
 附錄一 嚴耕望先生訪問記(黃寬重)
 附錄二 《唐代交通圖考》序言
錢穆賓四先生與我
 序言
 上篇 錢穆賓四先牛行誼述略
 下篇 從師問學六十年
 附錄一 我與兩位王校長
 附錄二 我對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
 附錄 中國史學界的朴實楷模——敬悼嚴耕望學長(余英時)
 

我對於歷史發生興趣,當追溯到高中讀書時代聽李師則綱的一次講演,題目大意是「歷史演進的因素」,同時又讀到梁任公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后來也讀了些西方學者史學方法論之類的編譯本,所以方法論對於我的治史不無相當影響。不過當我在中國歷史方面工作了幾十年之后,總覺得文科方面的研究,固然也要講方法,但絕不應遵循一項固定的方法與技術。只要對於邏輯學有一些基本觀念,如能對於數學有較好的訓練尤佳,因為數學是訓練思考推理的最佳方法,而任何學問總不外是個「理」字。此外就是要多多的仔細閱讀有高度成就的學者的好著作,體會作者探討問題的線索,然后運用自己的心靈智慧,各出心裁,推陳出新,自成一套,彼此不必相同。至於方法理論,不妨讓一些專家去講,成為一項專門之學,但實際從事歷史事實探討的人只能取其大意,不能太過拘守。太過拘守,就太呆板,容易走上僵化的死路上去;或者只是紙上談兵,並無多大用處。

大約是一九七四年冬,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邀我作一次講演,內容希能與史學方法有關。我既不太講究方法論,對於此項邀約自然不很感興趣,但辭不獲已,只得就自己治史經驗作簡略報告。為欲使諸生能實有受益,所以先寫綱要,油印為講義。綱要分上下兩節,上節談幾條原則性的基本方法,下節談幾條具體規律。后來又就此類問題在我所任教的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班上談過一兩次。一九七六年七月應《中國學人》編者之約,就講義上節,草成《治史經驗談》上篇,存該刊第六期發表。明年續成下篇,以該刊久未出版,而半篇淪文未便改投他處,所以迄未刊行。

自上篇發表以來,頗受一些青年讀者的重視,促能多寫一些此類文字,乃想就平日與諸生閑談中涉及有關治史經驗諸問題而為前兩篇所未論及者,續為寫出,對於青年史學工作者或有一點用處。今年七月初,自美國游罷歸來,趁未開始研究工作之前,一口氣寫成《論題選擇》以下七篇,並就舊稿續作改訂,分別為篇,與新作合編為一小冊,仍題曰《治史經驗談》。回憶楊聯(阝升土)兄一次來港,閑談中謂我對於后輩青年當有較大責任。此語對於這本小冊的寫作,可能也有催生作用。朋友相勉,特以識之。

這本小冊,只是我就所想得到的若干問題,隨意漫談,說不上哈爾濱方法論,充其量只能說是我個人的體驗,個人方法而已。綜合這九篇文字,扼要言之,不外下列幾點。原則上:從大處着眼,從小處入手,以具體問題為先着,從基本處下功夫;固定一定原則,不依傍,不斥拒,能容眾說(包括各種理論與個別意見),隨宜適應,只求實際合理,不拘成規。方法是:堅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為巧,以慢為快,聚小為大,以深鍥精細為基礎,而致意於組織系統化。目標在:真實,充實,平實,密實,無空言,少皇論,但期人人可以信賴,有一磚一瓦之用;若雲文采,非所敢望,光輝則心向往之而已。最后一篇特措意於日常生活與人生修養,要鍛煉自己成為一個健康純凈的「學術人」,此實為學術成就的最基本條件。至於探索問題的技術,則本編甚少涉及。因為技術細節,很難具體言之。大約論題若能以述證方式,排比材料,即可達成結論者,較易為功。若是無直接有力證據,必須深一層辯論證實者,即要委蛇曲折,剖析入微,無孔不入(此謂攻,謂建立一項論點,非必攻擊別人論點),有縫必彌(此謂守),務斯自己論點能站得穩,無懈可擊。這就要隨意運用匠心,解決問題,但很難歸納出幾條方式,具體扼要言之,所以也很難以筆墨相傳授,日今講壇一般教學方式也很難傳授。只有古人學徒方式,學生即在身邊,遇有使用細致技巧處,隨時指授,較易見功。但此種學徒式之教育方式已成過去,今日青年好學者若想學習前人研究技術之精微處,只有取名家精品,仔細閱讀,用心揣摩,庶能體會。若都只匆匆翻閱,一目十行,只能認識作者論點,至於研究技巧,曲折入微處,恐將毫無所獲!我在中文大學研究院「中1占史研究」課堂上,常提出研作較精之論著,就其探討人微處,為諸生講解,立意即在幫助青年揣摩他人精品的研作技巧,以為他們工作之一助。但亦惟程度較高,好學深思者,能欣賞,有受益,一般青年似仍少領會!好在一般論題只用述證方式已可解決,必須深入曲折辯論者究占少數。而且現今寫論文,能深入曲折辯論者已較少,能欣賞的人也不多,蓋學風日下,率就淺易,此如歌唱,時代曲流行,京劇演員吃力不討好,因此我也不想花太多功夫在此等處多費筆墨!

近五六十年來,中國史學界,人才輩出,朗若月星;爝火之光,何足自道!但念近代史學盧-子多半天分極高,或且家學淵源,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后來學子可能白嘆不如,不免自棄。我的成就雖極有限,但天賦亦極微薄,一切遲鈍不敏,記憶力尤壞,幼年讀書,三兩百字短文亦難熟誦。老妻日,無聰明,有智慧,這話適可解嘲!相信當今能人大學受教育的青年,論天分必大半在我之上,舉我小成之經驗與生活修養之蘄向以相告,或能有一點鼓勵作用!所以毅然違背我一向做人原則,不揣淺陋,不避自伐之嫌,將自己的工作經驗獻給青年史學工作者,是否有當,實際有用,在所不計!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四日序於香港沙田吐
露港西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十月二十日增訂再稿於九龍塘獅子山下霞
明閣寓所;八0年四月十五日三稿畢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