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道德心理學的新發展

西方道德心理學的新發展
定價:294
NT $ 256
  • 作者:楊韶剛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4412474
  • ISBN13:9787544412476
  • 裝訂:平裝 / 46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西方道德心理學觀點紛呈、理論眾多。近年來,一些新的理論觀點和心理學研究大量涌現。

本書是作者借助國外道德心理學專家學者的幫助,對近十幾年來西方道德心理學的最新發展所做的深入系統的理論評析。既有對價值澄清學派、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這些傳統觀點的最新發展的理論思考,如道德判斷測驗和確定問題測驗,也有對最近出現的親社會行為、領域理論、品格教育、道德同一性、女性主義道德觀所做的最新理論探討。還從家庭道德心理學的視角論述了父母效能訓練這種風靡世界的實用道德心理學,從國家和社會的視角展現了英國“個人、社會、健康教育”(PSHE)的歷史發展。

本書內容新穎、視角獨特、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結合,對有志于研究道德教育和心理學的學者們,對廣大教育工作者都能引發深刻的理論思考。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價值澄清學派
第一節 價值澄清學派的產生及其思想
一、價值澄清學派產生的歷史背景
二、價值澄清學派的道德心理學思想
第二節 價值澄清的策略及其特點
一、價值澄清的主要策略
二、價值澄清策略的特點
第三節 價值澄清學派的貢獻、衰落與轉向
一、價值澄清學派的理論貢獻
二、價值澄清學派的衰落
三、價值澄清學派的道德轉向
第四節 價值澄清學派的反思與啟示
一、重新認識道德教育中的灌輸
二、道德教育是否需要價值中立
三、德育方法的選擇問題
四、借鑒價值澄清模式中的積極因素
五、正確對待歷史傳統
四、借鑒價值澄清模式中的積極因素
五、正確對待歷史傳統
第二章 親社會行為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第一節親社會道德推理理論及相關研究
一、親社會道德推理研究的發展概述
二、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
三、艾森伯格的兒童親社會道德推理理論
四、兒童的利他動機研究
第二節 兒童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的研究
一、兒童觀點采擇能力及其發展的研究
二、觀點采擇能力的功能分析
第三節 親社會行為的道德心理學研究
一、20世紀70年代關于親社會行為單一因素的研究
二、20世紀80年代注重認知、情感和人格特征等內部多因素的研究
三、20世紀90年代以來親社會行為研究的趨勢
第四節 兒童道德情緒判斷與歸因的研究
一、兒童道德情緒判斷與歸因的早期研究
二、我們的實驗研究及其理論啟示
三、對當前道德教育的啟示和意義
第三章 道德判斷測驗的理論與研究
第一節 傳統的道德及其評價研究中出現的困境
……
第四章 確定問題測驗的最新發展
第五章 社會認知領域理論的新建構
第六章 回歸傳統的品格教育
第七章 女性主義道德心理學
第八章 道德與同一性
第九章 父母效能訓練
第十章 英國PSHE的新進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中國素有重視道德教育的文化傳統。孔子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也主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黨和國家也十分重視學校道德教育。2004年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針對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積極探索新世紀新階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然而,當代中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並不盡如人意,與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與要求,與國家和社會對學校道德教育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相比,反差較大。究其成因,紛繁復雜。從德育心理學角度看,這與學校道德教育未能很好地遵循個體品德發展的心理規律不無關系。當代中國心理學主要重視研究人的認知發展規律,卻不太重視研究人的品德發展規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我國高校設置的大多數心理學和教育學專業,認知心理學及與其密切相關的課程所佔分量較重,而難覓德育心理學課程的蹤影;在新華書店或其他各類書店的心理學書架上,擺放的同樣主要是認知心理學及與其密切相關的心理學書籍,而難覓與德育心理學有關的論著。由于中國心理學研究者普遍不夠重視研究德育心理學,導致至今對不同年齡階段個體品德發展規律的認識還主要停留在當年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研究的水平上。我們知道,皮亞杰和科爾伯格主要探討了類主體的品德發展規律,沒有涉及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的品德發展規律。同時,由于中西方倫理文化的差異性,主要誕生于西方的德育心理學及相應的道德教育方法也不太適合中國的道德教育實際。中國人常說︰“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由于在學理上沒有弄清個體品德發展的規律,沒有找到一套合乎個體品德發展規律的道德教育方法,致使現實的學校道德教育實踐走了一些彎路,實效性不高,這是可以預料的。所以說,我們的學校道德教育需要德育心理學,德育心理學也需要研究並服務于學校道德教育實踐。

中國德育心理學思想的歷史悠久,但運用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方法來研究德育心理學的歷史卻很短。“文革”前的研究僅有《心理學報》上屈指可數的幾篇研究報告,如李伯黍等人的《關于少年兒童道德行為動機的心理分析》(1964年第1期)、賀宗鼎等人的《關于低年級學生自覺紀律性形成過程的初步探索》(1964年第1期)、章志光等人的《關于小學生課業責任心形成的實驗研究》(1964年第2期)和謝千秋的《關于青少年道德評價能力的一些研究》(1964’年第2期)等。“文革”後,隨著心理科學研究春天的到來,中國德育心理學才開始有系統的研究。除了介紹和評述國外的理論和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開始有了中國本土化的探索研究,出現了一些較有影響的德育心理學研究團隊。例如,上海師範大學李伯黍教授等人關于兒童和青少年道德認知發展的研究,北京師範大學章志光教授等人關于學生品德形成的內外條件及動力系統的研究以及關于建立中國品德心理學體系的設想,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關于教育與品德發展的研究,遼寧師範大學韓進之教授等人關于青少年理想形成和發展的研究,天津師範大學李懷美教授等人關于品德心理結構發展的研究,西南師範大學曾欣然教授關于品德結構及其發展的模擬實驗研究等。其中李伯黍教授、章志光教授和林崇德教授的研究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李伯黍教授的研究團隊從研究道德認知發展拓展到研究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與價值、道德與社會化、品德發展與品德教育等領域。在岑國楨教授等人的努力下,該團隊的研究持續至今,先後出版了《品德心理研究》(1992)、《品德心理研究新進展》(1999)和《道德發展與德育模式》(1999)三本研究論著。章志光教授的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學生品德形成新探》(1993)一書中。林崇德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他的專著《品德發展心理學》(1989)中。可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大多數第一代德育心理學研究者退休之後,德育心理學的研究隊伍逐漸流失,研究力量逐漸分散,研究成果也不斷減少。目前一些第二代德育心理學研究者也退休在即。可以說,我國德育心理學的研究隊伍正面臨著斷層的危機,德育心理學的研究前景令人擔憂!

在德育心理學的學科建設上,我國著名德育心理學專家李伯黍教授早在1981年就呼吁建立“教育心理學的一門新分支——德育心理學”,韓進之和王憲清教授編寫了我國第一本《德育心理學概論》(1986),其後還有陳安福教授的《德育心理學》(1987)、林崇德教授的《品德發展心理學》(1989)、陳會昌教授的《道德發展心理學》(2004)。這些著作為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德育心理學學科體系進行了寶貴的探索,並為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不過,“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可以說,中國德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至今還不夠成熟,需要進一步建構和完善。

鑒于上述原因,我們組織編寫了這套“德育心理學叢書”,其具體目的,一是建構中國德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如上所述,我國德育心理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成熟的學科體系,需要進一步建構和完善。我們編寫這套“德育心理學叢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嘗試構建中國德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使之成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個成熟分支學科。二是整合和培育中國德育心理學的研究隊伍。長期以來,我國德育心理學研究者人數一直不多,而且目前正面臨著斷層的危機。所以,我們試圖通過編寫這套“德育心理學叢書”,整合全國德育心理學的研究力量,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不辱使命,繼續進行李伯黍等老一輩心理學家開創的德育心理學研究事業。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套叢書吸引和培育更多年輕的志同道合者加入德育心理學的研究隊伍,以壯大我們的研究力量。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