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倫理:解釋學的中西對話

歷史和倫理:解釋學的中西對話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李幼蒸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088805
  • ISBN13:9787300088808
  • 裝訂:381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學和西學、古典和現代、理論和實踐三大維面,處理新世紀最前沿的跨學科,跨文化的歷史學和倫理學的互動關系問題。本書所收論文和講演,多為作者十多年來在國內外主流學術領域的創新之作,觀念新穎,體現了作者三十年來根據解釋學和符號學認識論,在中外人文科學領域所做的長期探索。

按照作者的「跨文化解釋學理論」,倫理學應該和傳統道德哲學分離,歷史理論應該成為人文科學整合發展的運作場所,其基本價值學基礎應該與基本倫理學密切相關。作者主張,古代仁學包含了人類普適的基本倫理學原則,並將作為新時代中外人文科學現代化整合的指導方向。

作者簡介:

李幼蒸(1936— ),現為國際符號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比較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旅美獨立學人。1959年肄業於天津大學土建系,1978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曾先后做訪問學者於普林斯頓、哥倫比亞、慕尼黑等校哲學系(1982—1984),法國人文科學基金會(MSH)、輔仁大學中西比較研究所、佛光大學哲學系以及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系(1989—1999);曾獲選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短期客座教授(1990);曾任客座研究員於柏林工大和德國波鴻大學哲學所(1988—1997)。
 

目錄

第一部分 中國史學研究中的認識論問題
一 中國儒學思想史的認識論問題
二 現代歷史理論和中國傳統史學
三 顧頡剛史學與歷史符號學
四 儒教禮儀系統內非語言記號的意指和施行
五 西方漢學弧中國人文科學
六 簡述歷史哲學和歷史理論的區別
第二部分 仁學和學術倫理學
一 原始仁學的意義:《論語》文本的符號學解釋學解讀
二 《論語》作為「第一書」
三 《論語》現代讀解之認識論前提
四 《論語》讀解的「價值論」和「實踐論」
五 陽明學的現代讀解法:智仁勇的心學實踐
六 請用「仁學」代替「儒學」
七 仁學弧儒學:論孔孟區分於五經宋明的必要
八 仁學心術學和現代學術方向的關聯
九 新儒家哲學身份辨析
第三部分 倫理學和理性主義認識論
一 符號學全球化和中國人文學術
二 市場化時代和人文理論的危機
三 倫理學的新實證論方向
四 語言介質和意義構成
第四部分 法國人文理論思想新析
一 悼念保羅·利科
二 保羅·利科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一面鏡子
三 列維斯特勞斯的時代意義
四 從羅蘭·巴爾特理論名詞的翻譯談起
五 羅蘭·巴爾特是當代西方文學思想的一面鏡子
六 從「法國解釋學」到「中國解釋學」
后記
 

這本論文集是作者十余年來在海內外不同環境下完成的人文學術理論思想研究,其中大多數是在與中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語境」中准備的,兼涉中西兩方面學術主流,即西方的現象學、解釋學、符號學以及中方的儒學和古史學。在這些學術思考形成過程中所預設的對話方,都是中西學術制度內的代表性學者,而我本人從學歷到經歷均屬學科制度外的弛立學人。各篇文章反映的對話雙方之間,必然形成多方面的較強張力關系。作者一方面忝為國際主流人文理論學會一一國際符號學學會——~委員會的成員,具有「代表」東方與西方進行理論對話的「正規」資格;另一方面,此種對話關系的結構又是極不勻稱的:一端是西方制度化集體,另一端是東方自由化個體。從「力勢學」角度看,對話雙方的身份是不成比例的。而自由思想者對社會性力勢關系卻有所謂「不顧」之義,「理」之力和「勢」之力並非同源。本文集的獨特內容和風格,可以說反映出了上述多元張力場中一種不平衡的對話關系之特點。作者獨特的經歷和觀察角度,對於希望了解今日國際環境下人文科學復雜背景者,應該說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本書所探討的是以歷史理論和倫理學為核心的人文科學前沿認識論問題。跨學科認識論和方法論研究的困難固然有多方面原因,在人文學術迅速演變過程中共同使用的專業名詞在不同學科語境中定義不同,則為其直接原因。因此,本書所持的解釋學和符號學立場,對於不同語境學術對話中厘清相關概念和觀念的目的來說,相信具有一定助益。近年來與國內中青年人文學者的廣泛接觸和交流的經驗,使作者對所采用的闡述方式增強了信心。首先,我們應該在人文科學特別是歷史學的跨學科交流中,努力減少詞語的多義性和混義性,以便不同學科的學者在讀解同一批詞語時能夠增加「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的語義辨析力,也有助干更恰當地使用各種學科名目。例如,我們因此而會較易於理解為什麼要在「歷史學的理論性研究」這個大名目下,區分歷史哲學和歷史理論;同理,在「道德學」研究中應該區分道德哲學和倫理學。進而可以理解同一個學術名詞「認識論」,既可以指傳統上哲學學科的一個分支或部門,也可以指人文科學各學科的共同理論基礎之一。在傳統學術研究中,符號學分析所強調的首先就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能力和習慣。這樣,我們在讀解一個詞時會同時聯系到若干不同的意思並產生詞義選擇的意識,從而可增加在不同語境中對詞語進行「確解」的可能性。如若不然,則難免會在不同的語境中對同一個詞語泥執於其同一種意義。對於今日國學研究現代化來說,古今語義學溝通的問題,則更為重要。今日中外學術整體環境及其結構已然大變,如不予因應而一味堅持古代傳承的詞語義解,就不免會在讀解文典時犯下「時代誤會」。許多守舊學者之所以自信滿滿、不注意字詞語義調整的必要,即因固守傳統學術邊界和傳統學術話語語境,而未注意今日古今中外各類學術思想之間都存在着互動關系。

人文科學本來應該是人類知識中最重要的部分,但今日無論在世界還是在中國,其重要性都在衰退之中。固然其根本原因在於時代朝向唯物質主義、唯技術主義和唯娛樂主義的全面商業化的文明方向。但也存在着人文科學自身的問題。這就是其現狀大大落后於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水平,也就是其學術性和思想性質量每況愈下。社會大眾和學術界本身對此狀況的了解卻很不清楚,原因不僅在於人文科學主流理論脫離社會,即主要生存於學校和機構之內,而且尤其因為「人文科學」主要存在於其學科划分狀態之中。當處於基本上是比較獨立的和隔離的狀態中時,一門學科的構成和實踐方式會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慣性和自我保護作用。一種職業和一門學科,如果不與外在現實和其他學科交流,就會具有這種長期維持傳統慣勢的傾向,也就因此不易發現自身的問題所在。因為在邊界和程亭確定的學科內運作,一切均可在技術性層面上「照章辦事」,並按此渠道完成實用性目標(行得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