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學術大師治學方法比較

近現代學術大師治學方法比較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蔣凡
  •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135832
  • ISBN13:9787807135838
  • 裝訂:268頁 /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鴛鴦綉罷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治學之道,歷代大師各有妙得,非悉心總結,往往難於示人,且不說原本就是秘不示人。 本書反其道而為之,系統研究了近現代23位國學大師的治學之道——他們是王運、王先謙、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王國維、魯迅、胡適、楊樹達、於省吾、陳寅恪、錢鍾書。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悟得治學三昧,方便登堂入室。謹以此書獻給有志為學的青年才俊。

蔣凡,1939年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早年師從朱東潤,郭紹虞二先生研究古代文論,兼涉古代文學與文化,晚年博通文史,穿越「三界」,著作等身。
 

目錄


一、王閩運與王先謙治學特點比較
二、章太炎與劉師培學術道路比較
三、梁啟超與王國維治學特點比較
四、魯迅、胡適早期文學史觀與文學史方法論比較
五、楊樹達與於省吾治學方法比較
六、陳寅恪與郭沫若治學特色比較
七、陳寅恪與錢鍾書學術思想及治學方法比較
八、郭紹虞與朱東潤治學特點及方法比較
九、錢穆與馮友蘭治學方法比較——舊學與新知
一O、聞一多與朱自清治學方法比較
一一、游國恩與姜亮夫《楚辭》研究比較
一二、陸侃如與馮沅君治學方法比較——相知相伴伉儷情篤 志同道合比肩並進
 

2006年6月下旬,最後由我撰寫的《章太炎與劉師培學術道路比較》一文畫上了句號。這樣,我主編的《近現代學術大師治學方法比較》一書共12篇論文,終於先後告竣而殺青定編。在炎熱酷璁的37度高溫熏蒸下,書稿最後定型,猶如一陣清風撲面而來,讓人長舒了一口氣。

在時下商品經濟大潮中,編撰此類學術著作,吃力而不討好,似乎並非明智之舉。學術是什麽?能賺錢,購汽車,買洋房,還是能讓人隨心地吃香喝辣?當然都不能。目前出版行業並不景氣,娛人心目的文藝書籍尚且愁嫁,更何況是嚴肅的純學術著作呢?學術者,如劉師培《國學發微》所說:「學也者,指事物之原理言也;術也者,指事物之作用言也。學為術之體,術為言之用。」學術是一種無形的精神生產,是人類在與自然及社會的共處和斗爭中的理性思考和智慧總結,是文明進步的表現,豈可因其缺乏物質商品的誘惑就棄如敝屣呢?人類生活分為物質和精神二大部分。在物質方面的衣食溫飽有了基本保證以後,精神需求就顯得尤其重要了。作為一個人,食不果腹不行,精神空虛也不行,二者缺一不可。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這是人之所以為人而超越於動物的地方。學術是有意義的事情;追求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貌似無用,實際卻是無用之用,合於庄子所說的至道之大用。如章太炎《與王鶴鳴》信中所說:「仆謂學者將以實事求是,有用與否,固不暇計。學者在辨名實,知情偽,雖致用不足尚,雖無用不足卑。」其所謂「致用」與「無用」,有現實的針對性。「致用」指世俗借學術以干利祿而拾青紫,假學術以取寶貴;「無用」則是提倡學術的純潔性,重在精神文明的建設。這一說法合乎庄子所稱「大用無用」,是深刻揭示學術本質的最高精神境界。於此可見,對於學術著作,千萬不可短視,不能只求其真接的現實功利,而應眼光放大、放遠,關注激活人類精神生命的不朽之盛事。

本書編撰,緣起於大學教育的需要。上世紀80年代中期,研究生制度剛恢復不久,研究生教學常是運用師生切磋而教學相長之法。學生不僅要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進一步還要求結合現實發展而明其所當然。其所期待甚高。但因「文革」期間的耽擱,面對各種學術科目及眾多書籍,人們卻茫然而不知從何處人手。恰巧,那個80年代和「五四」時期一樣,為了學術創新的需要,重新掀起了一股探討方法論的學術熱潮。這對我們是很好的啟發。比如胡適的傳統學術功底及學問造詣,不僅比不上章太炎、王國維,就是與康(有為)梁(啟超)相較,也有所不及,但他卻以半部《中國哲學史綱》、若干考察之作以及《白話文學史》等,儼然成了當時的學界泰斗,學術地位堪與章、王、康、梁比肩而毫不遜色,這是為什麽?艾思奇在《二十年前之中國哲學思潮》一文中解釋胡適成為學界「天之驕子」的原因,說:「與其說胡適對於新文化有何創見,不如說他的功績僅僅在新方法方面的提出。」所論雖然不夠全面,但操斧伐柯,取則不遠。對於學術研究,方法的探索的確非常重要。胡適曾經提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名言,作為治學的金科玉律,並以之金針度人。這是受到當時西方實驗主義哲學影響。胡適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說:「我的思想受兩個人的影響最大:一個是赫胥黎,一個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樣思想,教我處處顧到當前的問題,教我把一切學說、理想都看作特證的假設,教我處處顧到思想的結果。這兩個人使我明白了科學方法的性質與功用。」足見胡適對於科學的治學方法是何等的重視。所謂「方法」,從拉丁文的語源學來考察,指的是遵循一定方向、道路的意思,也就是指沿著正確道路前進的意思。英國哲學家培根就明確指出了學術方法與道路的重要性:「正如俗話所說,一個能保持正確道路的瘸子,總會把跑錯了路的善跑的人趕過去。不但如此,很顯然,如果一個人跑錯了路的話,那麽愈是活動,愈是跑得快,就愈會迷失得厲害。」(見《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22頁)比喻非常生動形象,見解精當。是否掌握科學的治學方法,關系重大。方法先進,事半功倍;方向錯誤,則將南轅北轍,迷途不返。受其啟悟,我就結合平素所學,給研究生開設了「近現代學術大師治學方法比較研究」專題課。本書就是教學進程中師生交流對話的學術結晶,並期望以此來與廣大讀者共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