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孟子》長篇大文,居其多數,如節節細解,反使讀者難明其頭緒。又《孟子》之文,與近世通行之文,甚相類近。因此之故,有時用語體文譯之,不另解釋。並於原文及譯文,一律加新式標點,以便讀者。本書篇章結構分為「原文」、「注釋」、「大意」三部分。

《史記·孟子本傳》曰:孟軻,騶(騶通鄒,本春秋時邾國)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此述《孟子》一書之由來也。

孔子之道,集大成,號至聖,自非其他諸子所能及。然至戰國,楊、墨之言,與孔子之儒家,鼎立為三。有志之學者,莫知所從。得孟子之痛斥楊、墨,二氏遂微。至漢武帝尊崇六藝,罷黜百家,歷用「夏正」,於是孔子所倡導之儒家,幾與西洋之定「國教」,性質相等。蓋人類內心之信仰,非有所歸宿不可也。孔子雖非宗教家,而能得數千年人士之信仰者,孟子之力為多。比之西洋,孟子之於孔子,猶保羅之於耶穌,而《孟子》之於《論語》,亦猶《新約》之於《舊約》。又如漢學宋學之爭,幾等於新教徒與舊教徒之互相排擊,此可證人類心理,大抵相同也。

不佞於去歲曾編述《論語讀本》一書,期與一般學者共同研究。繼思自宋以來,無不以孔、孟二子並舉,則凡讀《論語》者,自非益以《孟子》不可!於是在八月間,開始將《孟子》一書,加以解釋。惟《論語》均屬短章,而《孟子》則長篇大文,居其多數,如節節細解,反使讀者難明其頭緒。又《孟子》之文,與近世通行之文,甚相類近。因此之故,有時用語體文譯之,不另解釋。並於原文及譯文,一律加新式標點,以便讀者焉。願海內賢達,有以教之。
 

目錄

第一篇 梁惠王
第二篇 公孫丑
第三篇 騰文公
第四篇 離婁
第五篇 萬章
第六篇 告子
第七篇 盡心
 

余經營書業,垂四十年,凡草創計划,擴充維持,無不身自任之。其間丁艱辛,值國難,百度蕭條,瀕於顛躓,智困力瘁而不得出路者,蓋數數也。每於無可如何之際,未嘗不憶及幼時所讀《四書》中一二語以自勵。以為聖賢著書立說,為萬古納常,豈欺我哉!故惟求義之當然,以期勿負對已對人對社會之初心,而其後亦往往得即於坦途。今年五十五矣,重理舊經,禮聘同邑王緇塵先生為之講授。先生研究經學,每多創見,舌敞唇,不憚勞倦。往往積年翳障,為之一開,目前疑難,砉然理解。反悔幼時讀書之隨口滑過,為可惜也。幼少之時,心志未定,經事未多,不知此中意味。今於更事數十年後,重新溫習,如遇老師宿儒。雖別離久矣,而聲音面貌,猶仿佛得之。則幼時誦讀,亦不無微功也。抑且講師難求,通俗之講師更難求。所謂通俗者,非其學理夫淺,見識平庸之謂;能即理而求其證,即事而為之喻,理或深入,言則淺出,人人能懂得,而卻非人人能道得,不背聖賢立言之旨,而各有自得之妙。故吾於王先生之講解,尤深感焉。夫《四書》之名,起於宋代,吾國數千年學術思想之所由出也。「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後賢諸集,東山也;《四書》,泰山也。登泰山,川澤之流也,原野之產明也。昔之所謂仰止彌高者,今則丘垤之不如矣。漢、唐文學,宋、明理學,舉而歸之巨壑之中,吾又何患其不足哉。吾國政制,代有更易,而吏治之飭,多出於儒學。若《禮運》「大同」之義,《公羊》「三世」之說,進化有層次,變革有步聚,以漸抵於「老老幼幼」、「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皆其原理所派駐生之條件辦法也。行於已則身修,施於家則家齊,致於國則國治,行於天下而天下和平矣。如今世變日亟,國難頻仍,無論老少男女,貧富貴賤,無不思所以安身立命者。而異說紛騰,莫得其衷,甲曰:「吾藥起廢疾之藥也。」乙曰:「吾方針膏肓之方也。」所子雲雲:「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嗚呼!吾何師,吾其以聖為師乎?人人皆有子弟,即無不保價教其子弟。《四書》為必讀之書,又人人之所知也。而奧文深義,莫得究竟,往往束之高閣,無由受用。有貲財者,思得經師。惟經師難求,通俗之經師尤難求,於此白話為解放,以近事為譬喻,深入淺出,如文以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