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與都市︰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在上海

國樂與都市︰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在上海
定價:114
NT $ 99
  • 作者:阮弘
  •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402512
  • ISBN13:9787807402510
  • 裝訂:平裝 / 19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是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流傳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盡管這兩大絲竹樂種發源地不同,但都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繁衍興盛,並伴隨著上海都市文化的崛起而變異、轉型,受其影響從而形成今天所見的藝術特點。

本書作者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深入研究,從譜、物、圖、音響和音像等各方面進行了史料的收集。第一次將兩大樂種放在城市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對兩者在此過程中體現的同異進行了論證,以探究城市文化對中國傳統音樂向近現代化轉型的影響,以及傳統音樂在現代化城市中以其自身方式生存的深厚內涵和價值。是資料性與學術性並重的中國傳統音樂學論著。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江南絲竹音樂的歷史沿革
 一、絲竹音樂的歷史淵源
 二、江南絲竹音樂源流說
 三、江南絲竹音樂的民信活動
 四、江南絲竹演奏曲目及其來源
第二章 廣東音樂的歷史源流
 一、中原音樂文化的傳人
 二、外省戲曲音樂和江南小曲小調的傳人
 三、廣東音樂的形成
(一)民間器樂活動
(二)特定的加花規律
(三)早期創作廣東音樂的代表人物
第三章 20世紀初期至1949年兩大樂種在上海的發展
 一、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的主要社團和代表人物
(一)第一個江南絲竹集會在上海市區的出現
 (二)茶樓會奏
 (三)江南絲竹的主要社團、代表人物
 (四)廣東音樂的主要社團、代表人物
 (五)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社團在上海興盛的原因
 二、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樂隊基本組合形式的確立
 (一)江南絲竹樂隊的基本組合形式
 (二)廣東音樂的樂隊組合形式及樂器創制
 三、演奏曲目的擴展與創作
 (一)江南絲竹的曲目擴展
 (二)廣東音樂的樂曲創作
 四、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的傳播途徑
 (一)登台演出
 1.江南絲竹的登台表演
  2.廣東音樂的登台演出
 (二)電台播音和電影配樂
 1.20世紀初期至抗戰前後江南絲竹的播音活動
  2.20世紀初期至抗戰前後廣東音樂的電台播音
  3.電影配樂
  4.抗戰前後至1949年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的電台播音
  (三)唱片錄制
  1.江南絲竹的唱片錄制
 2.廣東音樂的唱片錄制
  (四)書譜出版物
  1.江南絲竹的書譜出版物
 2.廣東音樂的書譜出版物
 五、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從文化市場走向文化與商業結合
第四章 20世紀初至1949年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之間的交流與同異
第五章 1949年後兩大樂種的發展
結語
 

江南絲竹生成于江、浙、滬一帶,廣東音樂源于廣東,這兩個樂種都鼎盛于上世紀初的二三十年代,是我國兩大代表性絲竹樂種。它們應時而生,盛行于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回顧歷史,自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用軍艦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外國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不斷入侵,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危亡。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的殘酷壓迫,使中國人民覺醒了,他們浴血奮斗,反帝反封建,終于在1911年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隨之中國的新文化也蓬勃興起,演奏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成為上海的新時尚、新風貌。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傳統文化,提出了“推陳出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政策,文藝舞台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在全國廣為流傳,還登上了國際舞台,影響深遠。但近二三十年來,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使中國傳統音樂被逐漸淡忘了。有關部門熱衷于引進外國先進音樂文化,培養國人對外國高雅音樂的欣賞力和格調,而傳統的民族音樂被冷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反常的現象。在這種狀況下,阮弘選擇這一研究課題是有膽識的,十分可喜的。對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中的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總結它們的興衰經驗,指導和促進它們的復興,不但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具有很大的普遍意義和現實意義。

阮弘撰寫這個課題有其深厚的基礎。她八歲學習揚琴,師從著名絲竹音樂家周惠先生,九歲就榮獲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舉辦的“上海江南絲竹交流演出”優秀獎,從此她成為演奏江南絲竹的小行家,經常跟著絲竹界老前輩撫絲弄竹,與听眾面對面地溝通,深得江南絲竹的精髓。她熱愛民間音樂,喜歡江南絲竹、廣東音樂,關心它們的生存與發展,為它們的興而喜,衰而憂。這樣,她撰寫此書情真意切,有感而發。她盡心盡力地收集文獻資料,廣泛閱讀有關的研究成果,還深入地進行實地采訪,使自己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為了理論研究聯系實際,發揮論文的社會作用,她對兩大絲竹樂種的現狀調查更為重視,勤于思考、見解獨到。通觀全書,她擁有的資料比以前的有關論著有所拓展,為後人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翔實的材料。

對兩大樂種的歷史源流和沿革的敘述脈絡清晰,並對主要社團、代表人物、樂隊組合形式、樂器創制、活動場合、演出及傳播形式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概括介紹,使讀者從中了解樂種的全貌,有利于樂種的推廣和普及。

作者在第四章,將兩大樂種作對比研究,此舉甚好,使它們在比較中更顯示各自的特色。在結論部分,將中國和英國的民間音樂的保護與發展情況進行了比較,從國際大環境來看中國民間音樂的生存和發展,以新的視角去觀察剖析,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發人深思。

本書涉及一個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重大文藝理論命題,不僅是在上海、在中國,也是在全球範圍內,即在新世紀中,世界各國的民族音樂面對強勢政治、經濟、文化的沖擊,如何求生存、求發展的問題。值得引起大家廣泛的重視和探討。

我認為作者在本書最後提出的三點建議是建設性的,好的。同時,建議作者對以下幾個問題作進一步深入思考︰一是今天傳統文化處于低迷狀態的原因;二是培養新生力量與我國全民教育中加強素質教育的關系;三是怎樣創新。新作品是樂種生命力之所在。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唐代古琴音樂的衰退是“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白居易《廢琴篇》)。清代雅部昆曲被花部地方戲所取代是因為那時昆曲過于追求文詞典雅、格律嚴謹而脫離群眾,于是“聞歌昆曲,輒哄然散去”(張漱石《夢中緣傳奇‧序》)。這些都道出了音樂是“感于哀樂,緣于寫事”,本于我心,動他人之心。新,不單依靠外包裝,也不只是單純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消閑而已,而是求音樂與當代人心脈相應的內緣。誠望能讀到作者的續後之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