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

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
定價:336
NT $ 292
  • 作者:薛克翹
  • 出版社:昆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040918X
  • ISBN13:9787800409189
  • 裝訂:575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和印度是兩個文化大國,都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積淀,悠久的歷史傳統,是兩大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人類進入21世紀之際,這兩大民族贏得了經濟騰飛的良好機緣。以至人們在展望新世紀的時候,不約而同地矚目亞洲,矚目這兩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國。有人說21世紀屬於中國,有人說21世紀屬於印度,預測21世紀究竟屬於誰可能還為時過早,但在半個多世紀以前,這兩大民族已經從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噩夢中覺醒,從交織著輝煌和哀痛的歷史中走來。眼下的情形是,她們正信心十足地致力子本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新世紀之初,這兩個民族仿佛是競爭的對手,卻又是合作的伙伴,大家同時站在了自身發展的岔路口,站到了新的起跑線上。這時,我們不能不檢視各自的行囊,看看哪些是前進的累贅,哪些是旅途的資糧。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面前,我們不僅要瞻前,我們還要顧後,不僅要痛苦地思索,還要謹慎地抉擇。我們很容易地發現,在諸多的精神食糧當中,中印兩國的友好關系史、中印兩大民族的文化交流史是舉世無雙、無比可貴的。這無疑是合作的天然基礎,是共同前進的有利資源。
 

目錄

《東方文化集成》編輯委員會
《東方文化集成》總序
第一章 緒言
一、撰寫本書的意義和宗旨
二、印度歷史文化概說
三、我國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現狀
四、中印文化交流的歷史分期
第二章 先秦至兩漢時期(公元前2世紀以前一265年)
第一節 關於中印文化交流開端的推測
一、關於棉花和海貝
二、關於二十八宿和月兔傳說
三、關於支那
第二節 漢代中國與印度的交通
一、西域道
二、滇緬道
三、南海道
第三節 兩漢三國時期中印文化交流
一、物質文化交流
二、佛教的傳入
三、科技交流
四、文藝交流
第三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265—581年)
第一節 政府間往來和物質交流
一、兩晉時期
二、南北朝時期
第二節 佛教人員的往來
一、概況
二、鳩摩羅什對中印文化交流的貢獻
三、求法運動的先行者
四、法顯巡禮五印度
第三節 印度佛教與魏晉南北朝宗教哲學
一、佛教與魏晉玄學
二、佛教與儒家思想
三、佛教與道教
第四節 印度佛教與兩晉南北朝文學
一、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書
二、佛教與魏晉南北朝詩歌
第五節 印度佛教與兩晉南北朝藝術
一、建築
二、雕塑
三、繪畫
┅┅
第四章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年)
第五章 宋元明時期(960-1644年)
第六章 清至民國時期(1644-1949)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2000)年
後記
 

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世紀末」中。所謂「世紀」和「世紀末」,本來是人為地創造出來的。非若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秩序井然,不可更易,而且每歲皆然,決不失信。「世紀」則不同,沒有耶穌,何來「世紀」?沒有「世紀」,何來「世紀末」?道理極明白易懂。然而一旦創造了出來,它就產生了影響,就有了威力。上一個「世紀末」,19世紀的「世紀末」,在西方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領域中就出現過許多怪異現象,甚至有了「世紀末病」這樣的名詞,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無待辯論與爭論。

當前這一個「世紀末」怎樣呢?

我看也不例外。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政治方面天翻地覆的變化,不能不令人感到吃驚。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內,也不平靜。文化或文明的辯論或爭論就很突出。平常時候,人們非不關心文化問題,只是時機似乎沒到,爭論不算激烈。而今一到世紀之末,人們非常敏感起來,似乎是憬然醒悟,於是東西各國的文人學士討論文化的興趣突然濃烈起來,寫的文章和開的會議突然多了起來。許多不同的意見,如懸河泄水,滔滔不絕,五光十色,紛然雜陳。這樣就形成了所謂「文化熱」。

在這一股難以抗御的「文化熱」中,我以孤陋寡聞的「野狐」之身,雖無意隨喜,卻實已被卷入其中。我是一個有話不說輒如骨鯁在喉的人,在許多會議上.在許多文章中,大放厥詞,多次談到我對文化,特別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聯系,以及東方文化在未來的新世紀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等等的看法。頗引起了一些不同的反響。

為說明問題計,現無妨把我個人對文化和與文化有關的一些問題的看法簡要加以闡述。我認為,在過去若干千年的人類歷史上,民族和國家,不論大小久暫,幾乎都在廣義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些貢獻大小不同,性質不同,內容不同,影響不同,深淺不同,長短不同:但其為貢獻則一也。人類的文化寶庫是眾多的民族或國家共同建造成的。使用一個文縐縐的術語,就是「文化多元主義」。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創造了文化,是法西斯分子的話,為我們所不能取。

文化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文化一旦產生,立即向外擴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交流」。文化決不獨占山頭,進行割據,從而稱王稱霸,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世襲珍藏,把自己孤立起來。文化是「天下為公」的。不管膚色,不擇遠近,傳播擴散。人類到了今天,之所以能隨時進步,對大自然,對社會,對自己內心認識得越來越深入細致,為自己謀的福利越來越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交流。

文化雖然千差萬殊,各有各的特點;但卻又能形成體系。特點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組成了一個體系。據我個人的分法,紛紜復雜的文化,根據其共同之點,共可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一直到今天歐美的文化體系。再擴而大之,全人類文化又可以分為兩大文化體系: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人類並沒有創造出第三個大文化體系。

東西兩大文化體系有其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既然同為文化,當然有其共同點,茲不具論。其不同之處則亦頗顯著。其最基本的差異的根源,我認為就在於思維方式之不同。東方主綜合,西方主分析,倘若仔細推究,這和差異在在有所表現,不論是在人文社會科學中,還是在理工學科中。我這個觀點曾招致不少的爭論。贊成者有之,否定者有之,想同我商榷者有之,持保留意見者亦有之。我總覺得,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對東西方文化了解研究得都還不夠深透,有的人連我的想法了解得也還不夠全面,不夠實事求是,卻惟爭論是尚,所以我一概置之不答。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