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08中國經濟改革30年·民營經濟卷

1978—2008中國經濟改革30年·民營經濟卷
定價:354
NT $ 308
 

內容簡介

到200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中國的民營經濟發展也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伴隨著30年來中國經濟體制的轉型以及社會結構的變遷,中國的民營經濟從弱小的萌芽開始,不斷地快速成長,到今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近年來,珠三角和長三角相繼崛起,也為全國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帶動和引導作用。可以這樣說,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也就沒有中國經濟發展的今天。

但是也應該看到,民營經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做出院巨大貢獻的同時,其巨大的體量也相當程度地對中國經濟的宏觀走勢以及中央調控的政策產生著重要影響。受民營經濟的發展所帶動,中國的收入分配結構和財產結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進而也對中國的社會結構產生了重大貢獻的影響。然而,與之匹配的公共政策體系和公共管理體系卻沒有能夠同時中進。於是,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開始出現了問題,社會矛盾也日漸凸現。
 

目錄

O.1 民營經濟的概念
0.2民營經濟的地位
0.3 民營經濟的貢獻
0.4民營經濟的活力
1基本國策的確立
1.1 新中國成立初期個體私營經濟政策回顧
1.2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確立
1.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的確立
1.4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5「36」條和保護私有財產
2中國民營經濟的興起
2.1 土地制度的率先突破
2.2城鄉集體經濟的嬗變
2.3 國有中小企業的改制改組
2.4城鄉個體私營經濟的興起
3 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
3.1 民營經濟30年的總量規模
3.2 民營經濟30年的發展速度
3.3 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3.4 民營經濟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
3.5 民營經濟與社會就業
3.6 民營經濟發展與資本總量的增長
4 民營經濟與區域發展
4.1珠三角:外向型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4.2長三角:內生性民營經濟的制度創新
4.3 京津冀:民營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陣地
5 民營經濟的成長模式
5.1 民營企業的五大創業類型
5.2民營企業的六種發展模式
5.3 民營企業家「出身」的七種渠道
5.4透視《福布斯》中國財富排行榜
6 民營經濟與市場治理
6.1 市場治理的概念及實施機制
6.2 民營經濟發展及自我治理模式
6.3 民營經濟與第三方治理
6.4 民營經濟與國家治理
7 民營經濟成功發展探蹤
7.1艱難的起步
7.2「千難萬險」的歷程
7.3特色之路
7.4鴻鵠之志
7.5鳳凰涅粲
┅┅
 

1978——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59年來最輝煌的30年。30年問,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變化,追根溯源,皆源於執政黨思想理論上的不斷創新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為紀念改革開放30年,重慶大學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中國經濟改革30年》叢書。《中國經濟改革30年(民營經濟卷)》,是這套叢書的力作,南開大學周立群、謝思全先生為此書付出了艱巨的勞動。讀後感觸最深的是,圍繞民營經濟發展幾個關鍵時期的理論上的創新和突破。正是由於理論上、觀念上的一系列創新和突破,才有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才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平等競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思想、理論上的突破和創新,發端於1978年5月掀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大討論。大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這一年年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和實踐,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在這期問,鄧小平同志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想,為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作了政策上的鋪墊,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以實踐來檢驗真理,引發了以聯產承包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使廣大農民獲得了第二次解放。農村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對土地這一基本生產要素的經營自主權,獲得了對自身及其勞動所創造的大部分價值的自由支配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出現了承包大戶和專業戶,農產品有了剩余,有了長途販運和集市貿易,社隊企業發展為鄉鎮企業,有了個體工商戶。差不多與此同時,城鎮也迫於大量知青回城的就業壓力,放開了個體經營,於是有了城鎮個體工商戶。1982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大和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承認了個體工商戶的合法地位,並把它定位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

承認個體經濟的合法性相對容易一些。因為個體經濟雖不是公有制,但屬於個體勞動者范疇。當個體經濟發展為私營經濟的時候,遇到的障礙就多了。核心是如何看待私營企業的雇工問題。

如何看待雇工現象?執政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實踐和認識過程。先是回避「雇工」這個名詞,以「請幫手」、「帶學徒」來淡化意識形態爭論。後來,依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才解開了這個「死結」,實現了對私營經濟認識上的突破。

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有一個形成的歷史過程。 早在1979年的中共中央理論務虛會上,就有人提出中國是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問題。當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首次出現了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提法,1986年的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再次承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但是,全面系統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是1987年的中共十j三大。

中共十三大的歷史功績是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十三大實事求是地承認「我們的社會主義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力遠遠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時問,才能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我們面對的情況,並不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的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因此,照搬書本不行,照搬外國也不行,必須從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開辟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長期以來,我們以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盲目求純,把許多束縛或破壞生產力發展的並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堅持,而把許多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和生產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東西,卻當作資本主義復辟加以反對。由此而形成的過分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和僵化的經濟體制,以及同這種經濟體制相聯系的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體制,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應當是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經濟成分,不是發展得太多了,而是很不夠。對於城鄉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都要繼續鼓勵它們發展。」對於私營經濟的性質,十三大作了正面回答:「私營經濟是存在雇佣勞動關系的經濟成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它必然同占優勢的公有制經濟相聯系,並受公有制經濟的巨大影響。實踐證明,私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有利於促進生產,活躍市場,擴大就業,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初級階段理論,從根本上回答了私營發展的發要性。所謂「雇工」問題,換了一個思路去認識,「擴大就業」不僅不是罪過,而且有大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