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組織全國文物機構、博物館、考古所的各學科知名專家、學者歷時五年完成的一部涵蓋中國文物全貌且融系統性、權威性、知識性、實用性、鑒賞性於一體的大型工具書。全書共收錄詞條16400條,計228萬余字、彩圖3300余幅。

本書收錄的詞條包括四大系列:一是中國文物、考古各個學科和門類的相關基礎知識;二是從全國各地選錄可移動文物(館藏文物)中的一級文物,其中包括部分流藏海外的著名中國文物;三是選錄不可移動文物中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少量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是百年來最具影響力的重大考古發現和歷年被評為十大考古發現的項目。

本書的編纂者以文物專家為核心,特邀羅哲文、謝辰生、彭卿雲、史樹青、楊伯達、耿寶呂、楊新等全國最著名的文物學家擔任總顧問,特邀在全國文物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學術領頭人單國強、葉佩蘭、周南泉、李久芳、宗鳳英、胡德生等分別擔任各學科的學術顧問,參加撰稿的作者也都是業界的中堅學者。

本書作為大規模跨學科研究的基礎性工具書,以貼近廣大讀者為宗旨,突出實用性,多層面、多角度地解析文物知識,使之成為一座內容豐富多彩的文物知識庫。由於內容繁雜,本書以文物的類別為主線,按照系統編排。全書共收錄玉器、陶瓷、青銅器(包括鐵器)、金銀器、工藝、繪畫、書法、建築、考古等共18大類;每類中又根據詞條的性質分為總類、器類、部件、工藝,遺址、人物、代表作等類別。
 

目錄


凡例
目錄
 上冊
  A 玉器
  B 陶瓷
  C 青銅器
   鐵器
  D 繪畫
  E 書法 
  F 文具 
  G 服飾 
  H 織綉
  I 漆器
 下冊
  J 家具
  K 金銀器
  L 工藝 
   琺琅 
   牙角骨器
   料器
   鼻煙壺
   竹木雕刻 
   鍾表 
   貨幣
  M 雕塑 
  N 磚石器 
   磚
   瓦
   石器 
  O 紋飾 
  P 建築 
  Q 考古
  R 名匠·著述
正文
筆畫索引
附錄1:中國歷代文物發展大事記
附錄2:中國歷史年表
 

世界上無論何種傳統文化,都凝聚着各自國家和民族世世代代承傳的民族精神。值得我們炎黃子孫自豪的是,在舉世聞名的人類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被割裂的就是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她是中華民族之魂。遍布中國各地數千萬計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築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象征,她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人非凡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才能,也記錄了盛世的輝煌和屈辱的歲月。這筆豐厚的文化財富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近百年來,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出土以及河南仰韶文化和殷墟遺址的解密,為中國科學的文物考古研究揭開了序幕。隨着新中國文物事業的發展,直至21世紀的今天,一系列重大考古遺跡相繼面世,中國考古成就已為世界所矚目。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地面、地下文物古跡達600萬處之多,僅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歷代墓葬一類就達⒛萬座,出土文物更是豐富多彩。迄今為止,收藏在全國各地博物館、考古所的文物多達千余萬件。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文物收藏成為熱門,各種文物研究、收藏、鑒賞的圖書也大量涌現。然而,迄今還沒有一部能夠涵蓋中國文物全貌且融系統性、權威性、知識性、實用性、鑒賞性於一體的大型工具書。有鑒於此,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組織全國文物機構、博物館、考古所的各個學科知名專家、學者,歷時五年,共同撰寫完成了一部圖文並茂的鴻篇巨制《中國文物大辭典》。全書共收錄16400條辭條,計230余萬字、彩圖3300余幅,是目前首部大型的彩圖版文物類工具書。

本書具有三大優勢:

-、全面性與系統性

中國保存的文物不僅數量豐富,而且品類齊全,主要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兩大類。不可移動文物,即地面、地下文物古跡,如城市、宮殿、府邸、壇廟、陵墓、寺觀(佛寺、道觀、清真寺、教堂)、石窟、佛塔、衙署、祠堂、陵墓、長城、文廟、學宮、園林、民居、倉廩、觀象台、橋梁、石刻造像等;可移動文物,即收藏在全國各地博物館、考古所的文物藏品。為了科學而完善地保護和管理好這些祖先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國家管理部門根據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級,進行逐級管理。例如不可移動文物根據不同等級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0余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2000多處。可移動文物則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在各地博物館內分級保管。其中全國收藏的一級品達10余萬件。

如此浩瀚的古代文化藝術寶庫,為專家學者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成為本書賴以立足的沃土良田。經過專家們的反復精心甄選,本書收錄的16400多詞條包括四大系列:一是中國文物、考古各個學科和門類的相關基礎知識;二是從全國各地選入可移動文物(館藏文物)中的一級文物,其中包括部分流藏海外最著名的中國文物,可謂選品精益求精;三是選錄不可移動文物中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少量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是一百年來最具影響力的重大考古發現和歷年被評為十大考古發現的項目。四大系列不僅縱貫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內涵、特征及文化藝術成就,還橫跨整個中國的國土,涵蓋了幅員遼闊的各地區、各民族的文物內涵、特征及文化藝術成就。由此充分體現了中國文物博大精深、匯納百川、源遠流長的特點,也反映了中華文明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財富。

二、權威性與普及性

中國文物學會是國家一級學術團體,成立二十多年來,始終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視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旗下的專家委員會由全國各地文物機構、博物館、考古所的知名專家組成。為將本書打造成具有權威性、普及性的高品位工具書,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本會的人力資源優勢,以文物專家為核心,特邀羅哲文、謝辰生、彭卿雲、史樹青、楊伯達、耿寶昌、楊新等全國最著名的文物學家擔任總顧問,特邀在全國文物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學術領頭人杜延松、單國強、葉佩蘭、周南泉、李久芳、宗鳳英、胡德生等分別擔任各學科的學術顧問,參加撰稿的作者也都是業界的中堅學者。他們發揚嚴謹執着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全面總結了中國文物遺存嚴百年來的考古發現,以及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確保了本書的權威性和學術水准。

三、實用性與鑒賞性

本書作為大規模跨學科研究的基礎性工具書,在編寫過程申,始終以貼近廣大讀者為宗旨,從實際應用角度出發,突出實用性,多層面、多角度地解析文物知識,使之成為一座內容豐富多彩的文物知識庫。

由於涵蓋的內容龐大繁雜,為了便於讀者檢索,本書以文物的類別為主線,按照系統編排。全書共收錄玉器、陶瓷、青銅器(包括鐵器)、金銀器、工藝、繪畫、書法、建築、考古等18大類;每類中又根據詞條的性質分為總類、器類、部件、工藝、遺址、人物、代表作等類別。由此具各了條理清晰、檢索便捷的優勢。這種編排形式在同類圖書中尚屬首次。

為了達到學術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更加形象地將文物知識奉獻給讀者,本書中凡是重要文物和考古發現的辭條,均配有精美的彩色圖片,以展示文物的特性和藝術魅力。其中近年最新出土的多幅文物和考古現場圖片,更是難得一見。

歷時五年,《中國文物大辭典》即將出版了。此時此刻,我們非常感謝為編著本書辛勤付出的人們——多年來熱心扶持我們的專家郁問,持之以恆地參與工作的編著者,合作密切的中央編譯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等等。只有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今天的累累碩果。

由於《大辭典》規模巨大,內容繁博,差錯疏漏必不可免。對此,我們竭誠歡迎專家、讀者批評指正,以求《大辭典》更加完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