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史

中國史學史
定價:414
NT $ 360
 

內容簡介

內藤湖南的卓越學風特點之一,就是擅長把握總體的歷史。例如,今天所謂「唐宋變革」的觀點就是他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初首唱的。這也是他所創立的中國史時代分期說的重要一環。眾所周知,「唐宋變革」論即便在今日,仍然是世界學界所討論的對象。

《中國史學史》在他的龐大著作之中,可謂名著中的名著。對於本書這種驚人的工作,湖南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不用說這與湖南對於中國學術出眾的知識,對中國文化發展的非凡見識是分不開的,進而應該加上一點,即還有他與中國文化之間關系的特殊方式。他認為東方史(包括朝鮮、日本在內的東亞史)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也就是說,他是把自己的史學也作為中國文化發展之一環的。在他那里是沒有今日這種根據中國、日本等等近代主權國家進行划分的意識的。湖南自己也是將自己置身於東亞這種文化世界之中,進而對中國學的近代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
 

目錄

《中國史學史》中文版序
例言
第一章 史的起源
第二章 周代史官的發達
第三章 記錄的起源
第四章 史書的淵源
一、史書的材料
二、《六藝》的形成
《易》
《書》
《詩》
《禮》
《春秋》
《論語》
三、「諸子」的形成
四、《六藝》外傳
五、《楚辭》及諸國之代表著述
六、術數、方技之書
七、《漢書·藝文志》未載之書
八、先秦著作的發達程度
九、史官的地位
第五章 《史記》——史書的出現
一、思想及記錄統一的趨勢與《史記》的出現
二、《史記》的著述目的
三、後代對《史記》的評論及邵晉涵的評論
四、《史記》編纂的體例
五、後人對《史記》編纂法的評論
六、方苞及章學誠的評論
七、以往評論的不充分之處
八、史部書籍的發端
第六章 《漢書》
第七章 《史記》、《漢書》以後史書的發展
一、紀傳、編年二體的並行
二、由書籍分類法變遷所見之史部書籍的發展
三、正史編纂法的變遷
1.史料處理方式的變化
2.從一家著述到分纂的變化
3.正史體例及內容的變化
四、編年史、通史、類書體的歷史
五、正史以外史部書的發展
六、史注的發展
七、史評的發達
第八章 六朝末唐代出現的史學變化
一、類書史學所受到的影響
二、史體的漸變
1.史學的古文復興
2.《南史》、《北史》
3.古文復興與經學新研究對史學的影響
三、史書的注及其變遷
四、史官的變遷
第九章 宋代史學的進展
一、《新唐書》、《舊唐書》——史體的變化
二、《新五代史》、《舊五代史》
三、《冊府元龜》與《資治通鑒》——帝王學的變化
四、《資治通鑒》
《通鑒》的注釋書
朱子的《通鑒》評論
五、《通鑒》的影響
六、正統論
七、鄭憔的《通志》
八、經學的變化
九、金石學的發達
十、目錄學
十一、《實錄》與《起居注》
十二、《玉海》與《文獻通考》
第十章 元代的史學
一、《宋史》、《遼史》、《金史》的編纂及正統論
二、元代的史書及史料
第十一章 明代的史學
一、《元史》的編纂
二、大規模的編纂物
三、掌故學之一變
四、李贄的史論
五、楊慎的學問
六、歸有光的《史記》評點
七、胡應的《筆叢》
八、正統論
九、王光魯的沿革地圖
十、焦的目錄學
十一、金石書
十二、經世文的編輯
十三、類書
第十二章 清朝的史學
一、《明史》的編纂
二、黃宗羲與浙東學派
三、顧炎武
四、工夫之與胡承諾
五、徐乾學及其門下(一)
六、徐乾學及其門下(二)
七、修補舊史的史學
八、天文歷算學的發達
九、考訂舊史的史學(一)
十、考訂舊史的史學(二)
十一、浙東學派的史學
十二、《漢志》、《水經》之學
十三、古跡的研究
十四、古史的研究
十五、西北地理之學(一)
十六、西北地理之學(二)
十七、金石之學
十八、校勘之學
十九、野史、別史與掌故之書
二十、官書
二十一、史評
附錄
中國歷史思想的起源
章學誠的史學
中國史學史概要——從《史記》至清初

後記
歐洲「歷史主義」與中國史學
——內藤湖南《中國史學史》譯後
索引
凡例
人名索引
書名索引
 

內藤湖南(本名虎次郎,1866~1934)是近代日本歷史學界的巨匠,他的業績在其歿後雖已經過了七十多年,於今日仍然璀璨輝煌,在世界學術界有著深刻的影響。湖南不僅限於中國史,即便在日本文化史方面亦留下了巨大的成果。他不僅精通傳世的歷史文獻,還率先向世人介紹了甲骨文、敦煌文獻、滿洲史料等新發現的史料,對甲骨學、敦煌學、滿洲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他的卓越學風特點之一,就是擅長把握總體的歷史。例如,今天所謂「唐宋變革」的觀點就是他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初首唱的。這也是他所創立的中國史時代分期說的重要一環。眾所周知,「唐宋變革」論即便在今日,仍然是世界學界所討論的對象。

《中國史學史》在他的龐大著作群之中,可謂名著中的名著。至於此書的成書始末,正如其嗣子內藤乾吉以及高足神田喜一郎在原著序、跋中所敘述的那樣,是根據他在京都大學講課的內容結集成書的。史學,是人類對自身經歷的過去予以自覺認識的學問,湖南是將中國上古至清代這樣一個長時期的歷史認識軌跡,作為一部龐大的史書著作史予以描述的。

當然,在上古時代的最初是不可能存在可稱之為史學的學問的。但是,存在著一個應該稱為史學前史的時代,湖南是將其作為記錄的起源進行尋求的。他在本書的開頭曾說:「關於中國的歷史即記錄的起源,是可以將記錄的起源與記錄者即史官的起源同時予以考慮的。」即他對史學史的初源的認識是從考察記錄的起源開始的。在此,他認為歷史就是記錄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當然,人類的生活在記錄出現之前已經存在了,但是,那畢竟是從人類自身被認識以後才成為有意義的事物。人類對過去的認識,是通過口誦和記錄流傳於社會的;運用文字手段的記錄,則可以自覺地、客觀地表達人類對過去的認識。我認為內藤湖南將歷史作為被記錄下來的東西予以把握的情況,說明他認為歷史開始於人類對過去的自覺認識。

隨著記錄的普及,出現了各種著作,其中關注過去一現在一未來之時間運行的敘述則是史書。進而,帶著究竟應該怎樣做出敘述的問題意識,對歷史從內容、形式兩方面進行考察的學問則是史學。這不僅限於撰述新的史書,而且能夠產生對既成史書的評論,而這些評論又可以開辟出新的著作領域。

綿延久遠之中國文明的持續性,必然地提出了究竟應該如何敘述過去時代的課題,而作為對此進行思維的結果,又產生了舉世無雙的、龐大的著作群:它不僅記載了過去的無數事象,及至現在之博大的世界知識,而且還表明了後人對於這些記載的態度和見識。這本《中國史學史》就是將這些史學著作、見解作為一部學術發展史所作的總括性著述。

本書不僅是著者賅博知識的產物,又加之原本有著一種講述的形式,所以絕非容易讀懂之作。著者歿後,內藤乾吉等雖對原著附以章、節目錄,但也只是為讀者提供了一些便利,至於探索本書的旨趣則仍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一邊探索著者本意一邊閱讀此書的話,就能使人體會到著者對中國史學發展主線的清晰描述,以及對其背後存在之時代思潮史所作的深層闡述。我對本書的理解雖然膚淺,仍願就此著作的思路發表一些感想,代為序。

首先,第一、二、三章是一個系列的內容,即對史書形成之前的記錄與記錄者的實體,所作的盡可能實證性的敘述。這一時代雖說尚未出現清晰而有意識地以過去、現在為時問軸的記錄,但是那畢竟是不久之後所形成之史書的起源。由於內藤湖南與章學誠「六經皆史」說有著強烈的共鳴,所以在第四章《史書的淵源》中,他闡述了史官這種政府記錄官所司掌的記錄,從六經至諸子、詩賦、兵、術數、方技,再至《漢書·藝文志》所載六略諸書的發展過程。

以上諸書之總合性集大成者又數《史記》(第五章)。《史記》的記錄不僅明確地貫穿了從傳說時代至現代的時問軸,而且能夠以與大一統時代相稱的空間視野為背景,對人類命運予以了豐富多彩的描述。這樣,出現了真正具有史書價值的著作,而在這一過程中,類書型書籍的撰述也是不容忽視的。即在當時總合記錄的形勢下已經有了類書形式的誕生,而能夠自成一家之言,予以統一記述的畢竟還是《史記》。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