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對中國內陸邊疆的四個地區(東北、內蒙古、新疆、西藏),從生態環境、民族、生產方式、社會形態、歷史演進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國內地與上述四個邊疆地區各自不同的互動依存關系,討論了中國內陸邊疆歷史的豐富多樣性。由此,它展現了各個邊疆地區獨特的歷史價值,指出了中國多民族社會文化的整合特征。

作者簡介:

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1900—1989)是美國近現代著名的東方學家。他出生於美國,但不到一歲便被父母帶到中國。父親到中國教書,一教20來年。拉鐵摩爾幼年在中國長大,12歲到歐洲上中學,8年後中學畢業,回到中國,在中國從事編輯、商務工作多年。拉鐵摩爾在20世紀30年代去過延安,二戰期間被羅斯福總統派作蔣介石的顧問。60年代末,拉鐵摩爾成為蒙古人民共和國科學院第一位外籍院士。1972年拉鐵摩爾又來到中國,受到周恩來總理的宴請。
 

目錄

譯者的話
原序
第一部分 長城的歷史地理
第一章 中國及其周邊領土
歷史上的大陸及海洋時代
陸權和海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中國文明的西化
區域與人口
中國的邊疆擴展
亞洲內陸邊疆的歷史問題
第二章 長城邊疆的地域構成
第三章 黃土地區與中國社會的起源
中國文化發源於黃土地帶
古代中國文化與黃土地帶的土壤氣候之關系
從黃土地帶向外的早期發展
向北方發展的弱勢
中國歷史的形式
貿易、礦冶與官僚
中國歷史的循環
19世紀——西方的侵入
第四章 蒙古草原與草原游牧社會的特征
黃河流域與蒙古地區早期文化的差異
草原游牧社會的興起
草原社會興起的功能解釋
草原社會經濟與中國本部情形的比較
草原歷史的階段特征
游牧經濟的種類以及羊的重要性
財富與移動性
蒙古與成吉思汗統治下的統一與其後的崩潰
喇嘛教的再輸入(16世紀)
喇嘛教與滿族勢力在蒙古的興起(17與18世紀)
滿族統治下的蒙古:固定疆界的建立
滿族統治下的蒙古:貿易的增長及其影響
19世紀末期的蒙古
20世紀的蒙古
第五章 滿洲的農田、森林和草原
滿洲在歷史上的分裂
東北南部與中國的關系
東北地區北部及東部的環境與經濟條件
清朝始祖努爾哈赤
16世紀末東北地區的政治
東北邊疆上漢族統治的衰微
努爾哈赤的功業及清朝的建立
清朝開國時的軍事與政治組織
清朝初期漢人在滿洲的影響
對草原及森林居民的影響
19世紀的滿洲
鐵路的影響
日本在與東北及中國內地關系中的地位
第六章 中亞的綠洲與沙漠
中亞的遼闊地帶
綠洲地理及農業
從定居發展到游牧
中國與中亞之間的次級綠注
漢族向中亞的滲透
行商路線與貿易
宗教對社會與政治的影響
新疆的回教
中亞的滿族與回族
新疆的政治及經濟狀況(1911—1928)
中國邊疆發展的高潮
蘇聯近期的影響
第七章 西藏高原
地理因素
西藏人的社會起源
西藏的農業與游牧業
早期西藏與中國內地的聯系
西藏的政治統一
喇嘛教的政治作用
藏人對中國西部及新疆的占領(8世紀)
喇嘛教早期的支配地位
蒙古勢力控制時期(1206—1700)
清朝統治下的達賴和班禪之地位
近代中英權益在西藏的沖突
第八章 過渡地帶
邊疆與邊界的區別
印度西北邊疆的情況及政策
亞洲內陸部落南侵的「貯存地」
┅┅
 

我計划寫這樣一本書是在10年以前,在后來的幾年中曾試寫初稿,內容主要是在中國長城以外地帶旅行時所形成的想法。在進行輪廓構思時,我感到有必要再用幾年時間來旅行、研究和讀書。因此,現在所出版的這一本書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為了說明和解釋本書的寫作過程,有必要介紹我的一些經歷。

1925年,那是我第一次到中國的內蒙古邊疆。我與當地專做蒙古和新疆貿易的商人談話后,決定向我當時服務的公司辭職,而進行亞洲內陸旅行。一年后,我和妻子開始了這次旅行,從中國經新疆到印度,其中有一部分是分程的。由於受過去我在中國的職業的影響,我們當時所注意的只是商路與貿易。我們的行裝極簡單,大部分是書,我們沿途翻閱,讀了斯坦因(Stein,Sir A)的《中國沙漠廢墟記》、亨廷頓(Huntington,E.)約《亞洲的脈搏》、賈魯瑟(Carruthers,D.)的《未知的蒙古》、玉爾(Yule,Sir H.)的《馬可·波羅游記》、沙敖(Shaw,R.)的《南疆游記》,斯文赫定(Hedin,S.)的《外喜馬拉雅山》,以及其他書籍。我們逐漸對亞洲內陸的歷史、地理及各民族的生活習性發生了興趣。我們感到,某些問題的資料並不完全正確,在比較各家著作后更證明了這一點,專家們的意見也並不一致,因此尚待研究與發現的東西還有很多。

我們需要繼續研究、學習更多的東西。回到美國后,得助於社會科學研究會的支持,我到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做了八個月的研究。之后,在1929年,進一步得到美國地理學會的支持——寫作這本書的醞釀由此開始——我們又到了中國滿洲。我們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從東北經過內蒙古到新疆,在中國整個長城邊疆地帶進行旅行和學習。

這些成為我研究中國邊疆問題的大致的基礎。不過,顯然還有許多准備工作要做。首先是學中國文字,我雖然會說中國話,卻不能自由閱讀。我所讀過的,有許多還不能完全理解。盡管我腦子里裝滿了民間故事和傳說,但不知道這些充滿歷史事件的中國傳說究竟有沒有正史的根據。此外,我還想學蒙古文,因為直到那個時候為止,我們在蒙古的旅行完全是由中國商人和士兵陪伴的。

1930年,我們從滿洲到北平,在那里住了好幾年。最初是哈佛燕京學社給了我一個研究員的位子,其后兩年則由格根罕姆(John Simon Guggenheim)紀念基金支持。1930年由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提供經費,我第一次嘗試了純蒙古式的蒙古地區旅行,只有一個蒙古人帶路,所用的東西也完全是蒙古式的。自此之后,這樣的旅行差不多每年有一次。

1933年我們回到美國。而那年冬天,我又被聘為《太平洋評論》雜志的編輯,並安排我用編輯雜志以外的時間,在太平洋協會國際秘書處的指導下,准備這本書的寫作。在這兒,在協會秘書長卡特(E.C.Caner)的指導下工作,我和妻子度過了六年快樂時光。從本書自《太平洋評論》雜志中引用的章句之多,就可以看出我的編輯與研究工作之間的密切關系。1936—1937年的冬季,協會允許我在職到倫敦學俄文,從此又獲得閱讀許多關於亞洲內陸的書籍的機會。在那些年中,我們不僅可以用一半的時間住在北平,還得以經常到華北和內蒙古旅行。

最后,1937年底,在曰本發動殘酷的入侵中國的戰爭之后的6個月,我們又回到美國,本書的寫作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書的前半部在修改后又根據太平洋關系研究所研究秘書荷蘭德(W.L.Holland)的意見完全重寫,所以本書也就成為該會國際研究叢書之一。后半部的完成則是我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佩奇國際關系學院之后,這完全得益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長鮑曼博士(Dr.Isaiah Bowman)的支持,給我充分的時間,在到校的第一年內進行寫作。鮑曼校長自1928年做美國地理學會會長時起,對我的工作即不斷給予鼓勵和支持。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