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悟轉法華︰智(豈+頁)“法華詮釋學”研究

心悟轉法華︰智(豈+頁)“法華詮釋學”研究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陳堅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239202
  • ISBN13:9787801239204
  • 裝訂:平裝 / 38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學界對智(豈頁)及其創立的天台宗的研究已很多,《法華玄義》和《法華文句》當然是這些研究所要運用的重要文本資源,它們和智頡的另一部作品《摩訶止觀》構成了所謂的“天台三大部”。這“天台三大部”為天台宗作為一個佛教宗派的成立奠定了佛學理論和修行方法的基礎,對天台宗具有基源性的影響。但是,學界以往對《法華玄義》和《法華文句》的研究,主要是側重于其“第一序”的詮釋內容,即智(豈頁)在詮釋《法華經》時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即使是這一方面的研究,也還有待深入),至于智(凱)在這兩部作品中所運用的獨特的詮釋方法,卻乏人問津,是為遺憾。本書的目的,即是要對《法華玄義》和《法華文句》中的詮釋方法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探討,從而構建智顫獨具特色的“法華詮釋學”以填補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本書篇章安排大體如下︰

引論,也就是本單元,簡單交代本書的研究對象和篇章結構,並重點解釋本書書名“心悟轉法華”的由來及其含義,以期通過這一解釋確定本書的基調和方向;

第一章,闡述詮釋與宗教之間的密切關系,以明研究智(豈頁)的“法華詮釋學”在整個天台宗研究乃至整個中國佛教研究中的意義;

第二章,闡述《法華玄義》中的詮釋方法“五重玄義”;

第三章,闡述《法華文句》中的詮釋方法“消文四意”;

第四章,將《法華玄義》中的詮釋方法“五重玄義”及其相關理念和《法華文句》中的詮釋方法“消文四意”及其相關理念合稱為“法華詮釋學”,並將“法華詮釋學”與西方詮釋學和中國傳統詮釋學作一比較,彰顯“法華詮釋學”的比較特征;

第五章,闡述智(豈頁)在《法華玄義》和《法華文句》以外的作品中對“法華詮釋學”理念及其方法的運用,主要以《金光明玄義》和《金光明文句》為例;

第六章,闡述“法華詮釋學”的理念及其方法在天台宗內部的流布以及華嚴宗中與“五重玄義”與“消文四意”類似的詮釋方法“華嚴十義”;

結語,討論“法華詮釋學”在今天可能會有的應用前景及其可借鑒之處;

附錄,收錄作者的四篇論文。其中一篇是闡述中國傳統哲學(主要是易學)中的“注經”詮釋模式的,希望讀者能將這種“注經”詮釋模式與“法華詮釋學”中的詮釋模式相比較。另外三篇都是有關禪宗之詮釋實踐和詮釋方法的,讀者可以從中了解“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禪宗與作為“教”的天台宗之間在詮釋風格上的差異。雖然這四篇論文與本書不是一個體系,但是,它們一起構成了作者近幾年來探索中國傳統詮釋學尤其是中國佛教詮釋學的努力。盡管這種努力可能還是“瞎子摸象”,但作者個人還是甚有收獲的。
 

目錄

序言
引論
第一章 宗教與詮釋
第一節 詮釋對于宗教的重要性
第二節 宗教詮釋中的一個誤區
第三節 宗教詮釋的模式
第二章 《法華玄義》中的詮釋方法︰“五重玄義”
第一節 《法華玄義》的文本結構
第二節 “五重玄義”之“通釋”
第三節 “四悉檀”的十重解釋
第四節 “五重玄義”之“別釋”
第三章 《法華文句》中的詮釋方法︰“消文四意”
第一節 何謂“消文四意”
第二節 “消文四意”例釋
第四章 “法華詮釋學”的比較特征——以中西詮釋學為參照
第一節 西方詮釋學︰“讀者至上主義”
第二節 中國傳統詮釋學︰“作者至上主義”或“聖人至上主義”
第三節 法華詮釋學︰方法至上主義
第五章 智穎對“法華詮釋學”的拓展使用
 第一節 《光明玄義》中的“五重玄義”
 第二節 《光明文句》中的“消文四意”
第六章 “法華詮釋學”的流布
第一節 伎虛︰“五重玄義”釋《心經》
第二節 靜修︰“五重玄義”釋《教觀綱宗》
第三節 智旭︰仿效“消文四意”釋《周易》
第四節 “華嚴十義”與“法華詮釋學”
附錄
“易注”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注釋
《壇經》中的中國式言說——兼作“中國佛教”新解
調和“教外別傳”和“釋迦正傳”的禪宗詮釋實踐
從“表法”到“心法”與從“表法”到“塵法”——慧能與法藏不同的詮釋學路徑及其與宋明理學的關聯
參考文獻
 

濫竽充數,混跡中國佛教研究領域多年,所謂“科研成果”也有一些,但自覺都只有“量”上的意義而沒有“質”上的價值。2003年,我申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具體名稱我已經忘了(往事不堪回首),只記得內容是要研究中國佛教思想家究竟是如何詮釋佛教經典的。課題放榜,名落孫山。但是,課題落榜歸落榜,研究此課題的興趣卻沒有消退。沒有基金,“裸寫”也行啊!于是我遂根據自己對天台宗相對比較熟悉的實際情況,著手研究智(豈頁)對《法華經》的詮釋。這樣做,一來可以滿足我研究中國佛教中的詮釋現象的願望,二來可以進一步加深我對天台宗的理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可以這麼說,在中國眾多的佛教思想家中,被研究得最多的乃是智(豈頁)、慧能和玄奘三位。他們之所以被廣泛地研究與他們的顯赫身份不無關系。我們都知道,慧能是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宗派禪宗的創始人;玄奘是家喻戶曉的“西天取經”高僧;而智(豈頁)則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創始人。學界對智額的研究,不管是專案研究,還是泛泛而論,都很多。但是,我發現,前人的研究所關注的都只是智(豈頁)的佛學思想本身,而沒有涉及這種佛學思想究竟是怎麼得出來的。前者屬于智(豈頁)佛學中的認識論,而後者則屬于智(豈頁)佛學中的方法論。就方法論而言,智頡的佛學思想主要是通過對《法華經》的詮釋而得來的。本書就是圍繞著智頡詮釋《法華經》的方法而展開論述的,因而亦聊可稱為“詮釋學”方面的作品。

“法華詮釋學”是我自己鼓搗出來的一個名詞,我不知道它在學術界的命運將會如何,人們會如何看待它,認同乎?嗤之以鼻乎?作壁上觀乎?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也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法華詮釋學”這個名詞以及闡述“法華詮釋學”的本書,不著“人相”嘛。

“法華詮釋學”雖然名日“學”,但它顯然不是像“物理學”、“現象學”、“歷史學”那樣有體系的學科,它只是我對智(豈頁)在詮釋《法華經》時所使用的詮釋方法的一種概括。不過,“法華詮釋學”無疑是將中國佛學中的一種典型的經典詮釋方法凸顯了出來。

“詮釋學”一詞是西方哲學中的一門學問。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學界一直有一股“詮釋學熱”。先是西方詮釋學被介紹了進來,接著就有人躍躍欲試于建立中國詮釋學以回應西方詮釋學。比如北京大學的湯一介教授倡議建立以歷史上的《易經》解釋為基礎的“易學詮釋學”;台灣大學的黃俊杰教授致力于以東亞的儒家經典詮釋為基礎的“儒學解釋學”或“東亞解釋學”;而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成中英教授則以中國哲學為基礎建立了所謂的“本體詮釋學”.並在國際學術界進行廣泛的宣傳。同時,作為一個學術機構,“山東大學詮釋學研究中心”于2003年在山東大學成立,該中心宣稱致力于中西解釋學的研究和會通,不定期地舉辦詮釋學學術會議,並出版《中國詮釋學》雜志。以上就是頗為熱鬧的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中國詮釋學”運動。雖然我也認同上述頗為艱難的“中國詮釋學”運動,但是,我寫這本書並不是跟這股風,而且本書也難以融入上述“中國詮釋學”運動中去並為它做什麼貢獻。盡管談論“詮釋學”在當代中國學界還算是較為時髦的,但我寫這本書只是為了了卻我自己的一個心願,呈我在書中也只是研究“問題”而不奢談“主義”︰因為我沒有去構想如何以我的“法華詮釋學”為基礎去建構所謂的“中國詮釋學”,我只是探討了與“法華詮釋學”有關的一些具體問題。

寫這本書雖然是我的興趣所在,但寫作過程中的艱辛亦難以一言系之。別的我不想說,我只想說,這本書是屁股坐出來的而不是腦袋想出來的。

我認為,在中國佛學的研究領域中,我還像是一只比較莽撞的“小馬駒”,喜歡四處亂奔尋找新的草地,而不像“老黃牛”那樣老老實實地吃著眼前的草。也許我所看到的那片新草地真的是可以讓我飽餐一頓並撒蹄狂歡;也許那根本就是一片沼澤地,一踏上去就將有滅頂之災,但是,不論如何,我還是向往新草地,只是希望有人能指點我如何識別並避開沼澤地。最後,我想用一首題為《小馬駒》的詩來自勉:

讓我去揚一路青青的蹄花吧
橫在眼前的鏡框
不是我的天地
我不屬于畫中的
世界

哪里有路我
就應出現在哪里
沒有路的地方
也要去踏出
一個一個
蓄滿夢的坑

讓星星從我背上升起
讓月亮從我背上升起
讓太陽從我背上升起

陳堅
2007年五一節寫于山大老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