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程研究

大學課程研究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周海濤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67702
  • ISBN13:9787500467700
  • 裝訂:228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誠如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通過的《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所指,大學「面臨極大的挑戰,應當經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革新」;而課程發展是其中人所共知的核心內容之一。本書即從課程入手,以綜合性大學本科課程為例,堅持歷史與現實、國際與本土、專題與綜合、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方法,分四個部分,探索走向創新時代的大學課程遭遇了什麼問題的挑戰及怎樣變革這一研究課題。

第一部分含導言和第一章,為本書的基礎理論研究。導言陳述「走向創新時代的大學課程發展」研究的背景、意義、思路與方法;第一章先評介課程發展史上視課程為學科(或學程、教材)、計划(或目標)、經驗等三類具有代表性的定義,然后界說課程與教學兩個密切聯系的概念、理清課程與教育及正規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而初步提出對課程概念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回顧我國大學教育理論界的課程有關觀點,推演大學課程的含義,綜述大學課程系統中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組成要素,形成本書以后各章的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指第二章,為本書的國際比較研究。按國別從北美洲、歐洲、亞洲選取三個比較典型也是重要的國家一一美國、德國、日本的大學課程為比較分析對象,分別簡要回溯它們大學課程的歷史變遷,陳述大學課程的現實情況,梳理大學課程的發展趨向,為后面課程改革與發展的理解和認識提供參照與借鑒。

第三部分即第三章,為本書的現狀調查研究。先說明調查的目的、方法和范圍,接着以第二章為參照,分析了三所綜合性大學課程的基本情況,整理、解析了調查問卷背后的事實狀況,揭示了大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一一課程目標上,重視認知,忽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認知目標褊狹、畸形化。課程內容選擇上,所選課程內容的新穎性程度不夠、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方面內容薄弱、實踐性內容不足、基礎方法欠缺、政治課內容急需改善。課程內容組織上,一些基本關系未曾理順,修習制度和修習方式過於「剛化」,彈性不足。課程實施方面,急需對課程實施的本質再認識,對各種方法的優缺點、着重點進行深入分析、理解和把握。課程評價方面,現行課程實施效果在質和量之間出現偏差;課程評價本身內容不全、方式單一,有待全面理解評價內涵,補充與落實相關方法。這些是構成第四、五、六章的依據之一。

第四部分由第四、五、六章組成,在前三章的基礎上分別進行針對性探析並提出相應的初步建議,為本書的綜合對策研究。第四章從社會發展、知識進步、人的實現三個視角找到當代共同特質一一「創新」需求,詮釋「創新」概念內涵及教育學意義,確立培養具有創新素質人才的課程目標,簡論此目標設計中附庸與主體、安穩與風險、集中與自由、合作與競爭、平等與效率、名與實、單一與多元、守成與發展、封閉與開放的關系。第五章重新審視了「知識」概念的含義,梳理了知識論的新進展;剖析了知識性質的三大轉向,即從堅持知識普適性到重視情境性、情境性與普適性相聯系的調適性,從強調知識的客體性到突出主體性、主體性與客體性相結合的主客間性,從重視知識的超脫性到關注價值性、價值性與超脫性相協調的建構性;依據知識性質的時代轉向及前述課程目標的時代需求,針對大學課程內容現存問題歸納出九條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的原則。第六章前一部分列出了課程實施的功能,進一步探索課程實施的本質;在把握這樣本質的前提下,重構課程實施觀念,以探究性教學為例討論課程實施模式,評述七種常用課程實施方法的優缺點及操作要點。后一部分探析了課程評價的模式、內容及具體形式與方法。
 

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言
一 背景:外界與自身的需求
二 意義:實踐與理論的交點
三 思路:問題與出路的對話
四 方法:探究與建構的路徑
第一章 課程與大學課程
一 課程
(一)課程定義介評
(二)課程與教育、教學的關系
(三)課程的內涵
二 大學課程
(一)課程目標
(二)課程內容
(三)課程實施
(四)課程評價
第二章 國外大學課程比較分析
一 美國大學課程發展
(一)美國大學課程的歷史回顧
(二)美國大學課程現狀
(三)美國大學課程改革的新趨向
二 德國大學課程發展
(一)德國大學課程的歷史回顧
(二)德國大學課程現狀
(三)德國大學課程的趨向性特點
三 日本大學課程發展
(一)日本大學課程改革歷史回顧
(二)日本大學課程現狀
(三)日本大學課程改革的新動向
四 啟示:三個國家大學課程發展的共同點
(一)大學課程改革追蹤和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
(二)以培養能夠創新的健全人為目標
(三)課程內容體現出均衡性、綜合性特點
(四)課程實施彈性化、多樣化
(五)以自律性、經常性的課程評價來保證質量
第三章 大學課程調查報告——對三所綜合性大學本科課程的調查分析
一 調查分析的目的、方法和范圍
二 大學課程基本情況分析
(一)課程目標
(二)課程內容
(三)修習制度和教學形式
三 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第四章 大學課程目標重建
一 課程目標的基礎
(一)創新:社會進步的需要
(二)創新:知識發展的要求
(三)創新:人的最高本性弘揚的需要
二 創新的內涵
(一)「創新」語詞解析

(二)創新的教育學意義
三 培養具有創新素質人才課程目標的思考
(一)主體與附庸的關系
(二)安穩與風險的關系
(三)自由與集中的關系
(四)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五)平等與效率的關系
(六)名與實的關系
(七)單一與多元的關系
(八)發展與守成的關系
(九)封閉與開放的關系
第五章 大學課程內容重整
一 知識的含義和知識論的新進展
(一)知識的含義
(二)知識論的新進展
二 知識性質的當代轉向
(一)知識與認識者關系上的場域轉向:從堅持普適性到重視情境性、情境性與普適性相聯系的調適性
(二)知識與知識對象關系上的兼容轉向:從強調客體性到突出主體性、主體性與客體性相結合的主客間性
(三)知識與社會關系上的意義轉向:從重視超脫性到關注價值性、價值性與超脫性相協調的建構性
三 大學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的建議
(一)在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上,更關注創新取向
(二)在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上,更張揚個性傾向
(三)在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上,更彰顯人文意涵
(四)在專業與非專業(或通識)的關系上,更注意非專業「養分」
(五)在學理性與實踐性的關系上,更重視實踐性特質
(六)在基礎性與非基礎性的關系上,更突出基礎性「土壤」
(七)在分化與整合的關系上,更強調整合路徑
(八)在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上,更強調整體優化
(九)在微觀與宏觀的關系上,更注重宏觀架構
第六章 大學課程實施與評價重構
一 課程實施本質新探
(一)課程實施的功能
(二)課程實施本質認識的透析
二 大學課程實施觀念、模式與方法的反思
(一)課程實施的觀念
(二)課程實施的模式
(三)課程實施的方法
三 大學課程評價類型、內容與形式的探討
(一)課程評價的類型
(二)課程評價的內容
(三)課程評價的形式
結束語
附錄一 參考文獻
一 專著
二 論文
三 外文資料
附錄二 課程與教學情況調查問卷
后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