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學(第一卷) 中國西部文明研究·清江篇

中國古典學(第一卷) 中國西部文明研究·清江篇
定價:900
NT $ 783
  • 作者:吳銳/編
  •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4325350
  • ISBN13:9787544325356
  • 裝訂:614頁 / 26 x 19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上編和下編。

上編:古代巴人的起源、遷徒與現今清江地區的精神文明;其中上篇里面收錄了:第一章:巴文化在中國三系文明中的地位;第二章、考古和傳說揭示的巴文化及其疑問;第三章:昆侖系文明與炎黃系文明的關系;第四章:昆侖系文明與鳥姨系文明的關系;第五章:巴人走出漢水入清江;第六間:文化傳統生生不息:從仰韶文化析神秘主義到土家族的端公;第七章:崇山峻嶺中的精神文明創造——以長陽、鶴峰、巴東為中心;第八章:清江流域各民族精神文明遺產;

下編:巴文化與夏商周王室文明;下編共收錄了:一、討論夏文化 學者當自重;二、甲骨文分期斷代兩系說不能成立論;三、《梅伯簋》銘新釋試析;四、《它簋》新釋讀後;五、商周兩套權力系統假說;附錄:中國大陸學者捍衛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被盜搶的斗爭;插圖索引。
 

目錄

上編 古代巴人的起源、遷徒與現今清江地區的精神文明
第一章 巴文化在中國三系文明中的地位
一、本書「西部文明」的定義
(一)中國文明的三系
(二)從不同的宇宙觀探索不同的族系
二、上帝的神泉——丹江是巴人的發祥地
三、南蠻:被看扁的巴文化
四、民族理論的虛構
(一)中國是華夏族的專有住地
(二)蠻夷之國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三)「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
(四)五服、九服將非華夏族排斥到蠻荒之地
第二章 考古和傳說揭示的巴文化及其疑問
一、清江地區的古人類化石與中國人種起源
二、陝西境內、漢水上游的考古發現與春秋時的魚國
(一)新石器文明
(二)青銅文明
三、湖北長陽縣的考古發現
四、(lin)君族群的形成
五、白虎崇拜的文化特質
(一)新石器時代的老虎造型
(二)商周時期所謂「虎食人」紋飾
第三章 昆侖系文明與炎黃系文明的關系
一、渭水流域與炎黃放系
二、由天魚到天黿、玄黿
三、巴人出版巫(延蟲)與「禹是一條蟲」公案
(一)「禹」名能否做「說文解字」式的分析
(二)仰韶文化漩渦紋的猜想
四、由夏朝的發祥地探索巴人活動地
(一)夏文化起源地的種種觀點
(二)夏族起源於渭水說
(三)從《容成氏》所記桀逃亡路線看夏文化與西部的關系
(四)對「方法論」神話的證偽
第四章 昆侖系文明與鳥夷系文明的關系
一、《尚書》中的「島夷」
二、冀州鳥夷及鳥夷的北方考古學證據
三、揚州鳥夷及鳥夷的南方考古學證據
四、堯、舜與殷人、秦人都是鳥夷
五、「湯居毫」的爭論
六、全章總結
第五間 巴人走出漢水入清江
一、戰國晚期兩個超級大國對巴人的夾攻
二、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流亡
(一)漢水是巴人在東漢時的大本營
(二)三國後期巴族由漢水進入長江三峽
(三)兩晉南朝時期的蠻族
三、現今清江地區的政區定型於隋朝
四、唐宋時期清江「土蠻」的壯大
五、元明兩朝的土司制與清初改土歸流
第六章 文化傳統生生不息:從仰韶文化的神秘主義到土家族的端公
一、由端公追溯遠古的神權政治
二、從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的神秘主義潮流
三、巴人利用道教在東漢初年發動起義
(一)巴人利用道教在東漢初年發動起義
(二)東漢末年的變天
(三)巴人地區的政教合一政權
四、宋朝禁巫鬼淫祀,清朝禁端公邪術
第七章 崇山峻嶺中的精神文明創造——以長陽、鶴峰、巴東為中心
第一節 清江詩文成就舉隅
一、竹枝詞與三峽
二、竹枝詞的文化傳統可能在漢水
三、竹枝詞的歌謠特質
四、竹枝詞的格式、表現手法及傳播
五、長陽彭秋潭的《竹枝詞》創作與鶴峰田氏家族詩人群
┅┅
 

八年前,我和湖北民族學院同仁編輯《古史考》九卷,2003年12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本來是想在總結過去成果的同時,通過批判攻錯,共同提高,真正把中國文化的深層內蘊揭示出來。紅學泰斗周汝昌先生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熱情為本書寫序,盛贊貫徹全書的批判精神。哪知道在出版的前前後後,經歷了許多波折,我在《古史考》台灣節選本《後古史辨時代之中國古典學》(唐山出版社,2006年)序言中,已經作了說明。本來,2003年我已經在《古史考》各冊預告說馬上要編《中國古典學》,可是《古史考》一出版就遭到號稱「全球最大的中文數字圖書館」——超星公司的盜版,他們堂而皇之地向國內外銷售。由於在大陸不允許私人辦出版社,出書極難而盜版極易,我們彈盡糧絕,無從著手創始《中國古典學》。常有朋友問我:「《古史考》還往下編嗎?」我只好老老實實地告訴他們:「《古史考》肯定不編了!」我們不奢望後人將《古史考》作焦尾琴看待,只希望後人了解我們身處絕境尚在努力工作。當然,學問的千秋大業還需要繼續推進。於是才有了今天這本《中國古典學》第一卷呈現在讀者面前。

按我的理解,研究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以前的「古代」中國文化,都可以是廣義上的中國古典學。而我所說的中國古典學,一般指狹義的中國古典學,以廣義的「上古」(東漢結束以前,即公元220年以前)為研究對象,包括無文字時代(石器時代和夏朝)、商朝、周朝(西周、東周。東周又分春秋、戰國)、秦朝、漢朝(西漢、東漢)。廣義的「上古」是中國文明起源的時期,也是中國文化傳統成型的時期,影響極為深遠。

中國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哲學傳統(如《公羊》學派),歷史理論卻極為缺乏,以至至今很多人仍然將歷史哲學和歷史理論混為一談。《中國古典學》有心從浩瀚的中國歷史本身提煉出一套歷史理論,不過在草創之初還談不上有什麽建樹,只能說守住歷史學這門經驗科學的底線而已(姑稱之為「新疑古主義」,以免連累疑古先哲)。

所謂「經驗」科學,是相對「思辯」科學(如哲學)而言。古史茫昧無稽,目前沒有任何手段重現歷史場景,因而絕對的歷史真相是無法把握的。我們只能把握相對的歷史真相。這對研究者的專業水平是一大考驗。現在很多人迷信考古,以為考古是最能鐵證如山的,其實考古發掘是一回事,考古解釋又是一回事。發掘出來的只是文物,經過解釋才是歷史。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可是面對同一遺物、同一條文獻,難免見仁見智。例如影響到大半個中國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常見之類的幾何圖案,它的原形是什麽?主持西安半坡發掘的石興邦的先生在1963年出版的發掘被告中已經指出,它們其實都是魚紋(參考本書第64頁)。受此啟發,回過頭來看寶雞北首嶺遺址原報告所稱的「等腰三角形」,實際是由三個標准的三角形構成一條魚的形狀。如果把去掉一個三角,就成為。再把中間的直線去除,讓兩個三角形對接,就成為。三角形本身的變化和組合就構成更加抽象的圖案。又如陝西南部紫陽縣的馬家營遺址,出土的彩陶盆上兩魚尾部相連紋飾,其中魚頭以圓點標識,這種圓點在仰韶文化花葉紋上常見。其中的可以看作是標准三角形或孤形三角的拉伸。這件彩陶的魚身是用空白形成的,也很有特色,如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文化魚紋(本書第48-50頁圖一四之9、10、11),在彩色魚身之內形成空白的或。如果將甘肅秦安大地灣魚紋的空白三角的角尖相對,就構成標准的幾何圖案。

除魚紋之外,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花葉紋了,可以說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石興邦先生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即認為仰韶文化花瓣紋其實是魚紋,石先生多次當面向我繪圖說明,使我第一次感悟到花葉的常見表現手法——孤形三角應當是從魚身變來的。有的孤形三角還點綴圓點,我主張將圓點解釋為魚的眼楮。我試著將兩個孤線三角對接,中間的空隙正好是一片葉子的形狀(本書第59-60頁圖二七,1-3)。如果加上葉脈成為,就更顯著了。半坡是中國考古學史上首次清理的一處大型原始聚落,可以說是西方考古學在中國本土化的重要標志。對半坡的研究,已臻庖丁解牛之境界,我認為已經產生了中國自己的考古學派——石興邦學派。我很榮幸在學術界首先提出「石興邦學派」,他的意義在於提示我們:中國人研究本土的歷史是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學派的,當然也可能建立一套歷史理論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典前途廣闊。

歷史事實雖然存在,可是難於把握,證明一個事實是真正證明一個事實是假要難得多,因此歷史研究比較好操作的辦法就是辨偽,偽的剝掉了,真相就顯露了。清朝乾隆年間的崔述(1740-1816)運用這一方法已經非常嫌熟,民國顧頡剛先生(1893-1980)發揚光大,開創了古史辨學派。這一學派現在被刻意稱為「疑古派」、甚至「極端疑古派」,以諷刺他們只破壞不建設,我以為非要稱之為「疑古派」也應當是「經典疑古派」,他們與歷朝歷代的傳統疑古派已經有本質的不同。如果真要揪「極端疑古派」,我以為非石泉學派莫屬。2007年11月19-20日,本人出席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主辦的「變動時代的經學和經學家(1912—1949)」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同途異歸:錢穆中國上古史的疑古走向》,首次提出「石泉學派」。我認為在民國時代,與古史辨派同時的錢穆先生(1895—1990)對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顯示出更加疑古的傾向,以1935年出版的《先秦諸子系年》為代表,但在學術界不占主流。大約20年後,武漢大學石泉教授(1918—2005)成為錢穆先生最大的知音,代表作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1988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初版,2004年台灣高文出版社修訂版)、《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2004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初版),我認為是繼《古史辨》之後最偉大的疑古著作。石泉先生認為,公元555年,西魏於謹破壞南朝梁首都江陵(今湖北宜城而非九州),江陵周圍地區受到大破壞,大批漢水地名南移到長江流域。石泉先生的研究提醒我們:後世對於梁陳之際長江中游的地理變革已經完全不了解,他們只好用各自朝代的地理觀念解釋以前的地名,層層累積,積非成是。例如唐初顏師古(581-645)為《漢書》作注,李賢(654--684)監注《後漢書》;開元(713—741)時期張守節作《史記正義》、司馬貞作《史記索隱》。《史記》、《漢書》、《後漢書》是中國二十四部「正史」中的頭幾部,包括了自遠古到先秦兩漢的主要地名,經過唐朝人的注解,反而不得其真。我認為以疑古著稱的古史辨派的歷史地理研究沿襲了清代學者的基本框架,疑古不夠,從錢穆到石泉教授更激進的疑古立場反而是今後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正確方向,可以重建新的中國上古史新框架。因此本書提出中國文明「三系說」。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