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言語的私有性:論私人感覺的個人化表達

文學言語的私有性:論私人感覺的個人化表達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潘華琴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306645
  • ISBN13:9787807306641
  • 裝訂:212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的長期發展,強化了人的思維的理性化和邏輯化,人類語言也隨之越來越被精簡為清晰的、普適的概念符號系統,面對理性層面之下生命「內宇宙」的恢宏而混沌、豐富而模糊的生命之流,這樣的語言已經無能為力。這是文學遭遇困厄的底蘊,也是人類精神日漸貧瘠的誘因。鑒於此,本書將其主旨立足於文學創作與接受的維度,探尋文學言語背后的心理因素——私人感覺及私人感覺的言語表達,從而對這一問題提供一種文學式的解答方案,即:文學作為一種言語活動方式,是如何使個體生命超越公共語言規則,沖破類的限制,抵達個體生命內核,從而達成言語主體在文學審美王國中創造性的展現的。

  本書是關於研究「文學語言理論」的專著,書中具體包括了:私人感覺的生命本體論意義、維特根斯坦「私人語言」不可能性論證的實質辨析、維特根斯坦「私人語言」不可能性論證的哲學目的與論證方法、文學言語的對話性特征等內容。
 

目錄

引論
一、語言的失落:文學語言修辭學建構
二、語言的自覺:文學語言學學科建構
三、語言的生命回歸之旅:文學言語私有性研究宗旨
第一章 語言境域中的「文學是人學」
第一節 主體的焦慮:文學語言修辭學研究中的「人」
第二節 主體的迷惘:文學語言形式主義研究中的「人」
第三節 主體的回歸:文學語言生命本體論研究中的「人」
第二章 私人感覺與私人語言
第一節 維特根斯坦「私人語言」不可能性論證的哲學目的與論證方法
第二節 維特根斯坦「私人語言」不可能性論證的實質辨析
第三章 私人感覺與個人化表達
第一節 私人感覺的生命本體論意義
第二節 私人感覺:文學言語活動的淵藪
第三節 文學言語的私有性特征:私人感覺的個人化表達
第四章 私人感覺與文學言語
第一節 文學言語與生命的內在同一性
第二節 文學言語的對話性特征
第三節 「自我」的完善:私人感覺個人化表達的審美后效
第五章 文學的突圍:私人感覺個人化表達的話語衍生
第一節 「立象盡意」——內在情感的自我賦形
第二節 「言外之意」——內在情感私密性的保留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文學研究中的¨語言熱」,似乎已經熱潮過去,倒顯出幾分冷落。但文學領域中的語言之謎卻遠未得到破解,從某種意義上看,過去多年的「語言熱」可能釀下了更多的難解之謎。況且,在我看來,只要人類存在着,人文領域的問題永遠不會有個終結。而真正要做出點學問,決不能一味追逐「市場行情」的冷熱,那需要的是持久潛心的研究,需要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潘華琴博士的這部探討文學語言的「私有性」與言語主體「私人感覺的個人化表達」的專著,就是基於這種學術的預設撰寫出來的。如今,這部專著即將由學林出版社出版面世,我似乎比作者本人還要多出幾分感溉。

事情要從18年前、甚至20年前說起。

20年前,我寫下《超越語言》一書,其主旨是希望「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框架之外,發現主體生命在言語活動中的律動,發現文學語言在渾淪詩意中的生成」,其中已經關涉到語言的私有性問題。書出版后曾得到詩人、作家們的賞識,同時也受到語言學家們的嚴厲斥責。1991年的夏天,由我發起在河南省的平頂山市召開了一次「文學與語言」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多是朋友圈子里的學者,如年長一些的葉廷芳和張志揚,當時尚且年輕的徐友漁、陳家琪、王鴻生、朱學勤、蔡翔、南帆、耿占春,以及更年輕的北村、王國偉、艾雲、由春景、張三夕。令人想起來就無限感傷的是,與會的魯萌和余虹竟已經先后離別我們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就是在這次會議上,「語言的私有性」也成了爭議的焦點。《莽原》雜志隨后發表的會議綜述中曾這樣報道:徐友漁基於正統英美分析哲學的立場,認可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將言語活動置於「公共規則」之下,對語言的私有性持全盤否定的態度。與分析哲學的邏輯性科學性相對,魯樞元更注重文學中那些無序的、多維的、菲線性的混沌現象,傾向於從個人「語感」意義上對「私人語言」做出新的界定,表明了與分析哲學家截然相反的研究方向。他認為被結構主義批評和分析哲學家摒棄的東西,正是藝術和文學要召回的東西。南帆一方面肯定「結構主義的貢獻在於揭露和分析上的犀利,把幻象揭露出來」,同時又指出它的缺陷是把人擱置在語言的層面上,讓人變成語言的動物,語言重又成為一種「囚籠」。耿占春則從「肉體存在的一次性」上把文學看作是一種「融人個人生活感受」的「超個人的象征系統」,並由此確立被分析哲學家忽略的語言的「歷史向度」。

會議綜述報道說:關於語言的差異性問題,詩與存在的關系、語言與存在的問題、私語言的問題等,激烈的爭論已經蔓延到餐桌上、客房里、傍晚散步的林間小路上。會議開得十分「殘酷」.爭論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也不可能得出完全認可的結論。

從這個意義上講,潘華琴博士的這部書,該是對那場18年前的討論的繼續,對當年那些引發群情激奮的言語問題的再探討。

當年,我在《超越語言》一書的題記中曾不無遺憾地寫道:「這是一團世界性的語言難題,而我只能夠用我的漢語言母語做出茫然的應對;這是一座語言與文學交織的迷谷,而我僅有的只是一條裸露的生命,一顆神往的心。」20年后,我欣慰地看到,本書作者潘華琴博士在書寫的「資格」與「資本」上都要比我充分得多。她本科學的是英語言文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專修的是比較文學,博士生學習階段從事文藝學的跨學科研究,以三年的時間求索文學與心理學、語言學、精神生態學的關系,即使不說「學貫中西」,也確是知識豐厚、視野開闊的,尤其在對於分析哲學與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的領會方面,她比我擁有更帖近的親身體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