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戲曲的歷史與藝術

論戲曲的歷史與藝術
定價:204
NT $ 177
  • 作者:朱恆夫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306629
  • ISBN13:9787807306627
  • 裝訂:369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曲學方面的論文集,記錄了作者從碩士研究生開始在戲劇歷史與理論領域耕耘至今的部分歷程。

本書具體內容包括《戲曲服飾藝術論》《目連故事與儒家倫理在社會上盛衰之關系》《論戲曲對〈儒林外史〉創作的影響》《京劇名角所演新編劇目之研究》等。 集內的論文先后發表在《文學遺產》、《文藝研究》、《戲劇藝術》、《戲劇》、《文獻》、《明清小說研究》、《藝術百家》、《南京大學學報》等雜志上。
 

目錄

文通朝野 學貫古今(序言)
一、儺歌儺戲探析
江淮儺歌「神書」
江蘇儺戲概論
二、戲曲史論
隊戲源流及在各個時代的藝術表現
論佛教對中國戲曲的影響
戲文《宦門子弟錯立身》產生於元代考
民間小戲產生的途徑與形態特征
推進與制約:民俗與戲曲之關系
戲曲服飾藝術論
明代雜劇的發展軌跡
明末清初優伶的世界——從戲曲材料學的角度看李漁小說《曲終死節》
清代戲曲班社概論
名角在京劇改良中的作用
三、目連戲研究
目連故事與儒家倫理在社會上盛衰之關系
南音《目連救母》的道德敘事
辰河高腔目連戲第五本王桂香三世修故事為《竇娥冤》的仿作
四、戲曲劇目創作論
民間小戲的劇目特色
孟姜女戲劇瑣談
三種宋元戲文本事考
戲曲與賦
《竇娥寶卷》與北雜劇《竇娥冤》之比較
早期章回小說《水滸傳》中的戲曲質素
戲曲藝術對小說《西游記》創作的影響
論戲曲對《儒林外史》創作的影響
《西廂記》語言的動作性
論雕蟲館版臧懋循評改《牡丹亭》
作品的缺陷與評論的缺陷——讀湯顯祖的《牡丹亭》及其評論
論明清時事劇與時事小說
清代戲曲抄本敘錄
京劇名角所演新編劇目之研究
評田漢的《白蛇傳》
論新時期的戲曲劇本創作
五、學界銓衡
南戲研究的百年回顧
論民國年間的昆劇研究
后記
 

在當今從事中國戲曲史論研究的學人中,朱恆夫教授是文通朝野、學貫古今的一位。

20世紀80年代初,恆夫曾師從於著名的戲曲史專家錢南揚、吳新雷等先生,繼而又師從於著名的古典小說史家陳美林先生,在博士后流動站從事戲曲與小說的前沿性課題研究。他與學界同仁頗多交流,轉益多師。他一直在大學里工作,曾任圖書館館長,並開辦了同濟大學中文系,現為上海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恆夫徜徉於曲學文海之間⒛多年,筆耕不輟,成果頗豐。他視野中的「曲學」,不囿於文學意義上詩、詞、曲、韻之「曲」,更是戲劇范疇和場上實際意義上的「戲曲」。我與他治學之道相通,引為文途知己。

20世紀初,王國維從經史子集的文獻着手,研究中國歷史上的「戲曲」。1912年,他集相關成果為《宋元戲曲考》(又稱《宋元戲曲史》),對「中國戲曲史」學科的建立有開創之功。20年代,「戲曲」被納人「國學」,在大學學堂里開設,並伴隨有曲學、劇學的興起。將近一個世紀以來,作為「國學」的戲曲文學在大學中文系的古典文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屬「元明清文學」),學子紛紜,成果蔚為大觀,於是,「戲曲」文學內涵的探索和作家作品的討論大為深人,但曲學、劇學、藝學相對薄弱。

劇學畢竟不同於文學,對於研究傳統戲劇的學者來說,打通文學、曲學、劇學、藝學甚至美學、文化學之間的界限是十分必要的——戲劇的歷史性研究也應該有如此開闊的視野,與國際性的戲劇學研究接軌。

毋庸諱言,這是較少有人問津的「冷板凳」學問。王國維當年考述了「宋元戲曲」以后,也不再繼續研究明清戲曲,「冷然日:『明以后無足取,元曲為活文學,明清之曲,死文學也。』」而且,他從來不屑於到戲院里去看戲——王國維主要是以文學為視角(人的文學、真情的文學)來賞識元曲的。盡管他很關注「曲」,但側重於曲牌、曲文、曲體,同樣重在以文論曲。

戲劇史的研究從文學、曲學拓展到劇學,從案頭文獻的檢索考證、作品整理、校注評述,擴大到包括演員表演藝術、劇場、觀眾在內的整體性的戲劇研究,是與⒛世紀戲劇界的巨大變化相適應的。由此,新一代學者的學術觀念漸漸由單純的文學思維拓展到立體的戲劇思維,治學途徑開始從文壇走向劇壇,從案頭走向田野,走向民間,走向戲劇實踐的探索與總結。恆夫正是走的這樣一條研究之路,他在與我的通信中說:

我認為,戲曲是通俗文藝的一個部分,而通俗文藝——小說、曲藝、民間傳說、戲曲等之間是互動的,要認識一種文藝形式的藝術規律和故事流變,必須把它放在整個通俗文藝的大背景上看,否則,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戲曲至今仍是有生命力的藝術,因此我研究戲曲總忘不掉為今日的戲曲事業繁榮服務的問題,有時直接評論時下的戲曲創作。就是研究古代戲曲,也考慮到古老的戲曲能否為今日的戲曲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恆夫這本論著中的30余篇論文很能代表他本人及當代戲曲史學者的學術探索。他熟悉前輩嚴謹的治學方法,能夠全面把握和廣泛吸納前輩的學術成就;他把學術視野拓展到俗文學范疇的古典小說、民間文藝和民俗;他深度參與帶有前沿性的目連戲、儺戲研究,不斷有新鮮的學術發現;他對古典戲曲劇目和新編、新創的作品多有評析,新見疊出。

這一切顯然與他的學術經歷分不開:恆夫曾在圖書館任館長,長期在大學中文系擔任教授,主講元明清文學,開設過《中國戲曲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民俗文化》等課程,編著過相應的教材,因而能夠對元明清戲曲的研究進行總體性的歷史評價,尤其關注戲曲與古典通俗小說之間的文化聯系。前者如《南戲研究的百年回顧》、《論民國年間的昆劇研究》、《明代雜劇的發展軌跡》、《清代戲曲抄本敘錄》;后者如《早期章回小說〈水滸傳〉中的戲曲質素》、《論明清時事劇與時事小說》等。甚至還涉及民間說唱、民間傳說與戲曲的關系,其中有些篇目帶有補遺性質,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填補了研究的空白。

有關目連戲、儺戲的挖掘和研究,涉及中國戲劇的發生,涉及古典戲劇的宗教性、儀式性以及傳統戲劇形態等問題。在中國戲劇史上,前輩學者對此雖曾予以關注,但是由於資料的匱乏和思想觀念的禁錮,往往不自覺地加以回避,從而影響到戲劇史學科的科學性和研究的全面、深人。20世紀80年代,目連戲和儺戲的研究重新起步,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普遍重視,對中國戲劇史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80年代初,恆夫師從錢南揚先生攻讀碩士期間便着手目連戲的研究,在這一課題領域內,他是起步較早、開掘較深的。他的碩士論文《目連戲研究》在1993年出版,被吳新雷先生稱作是「海內外第一部目連戲研究專著」。本書所收目連戲的有關論文,如《目連故事與儒家倫理在社會上盛衰之關系》、《南音目連救母的道德敘事》、《辰河高腔目連戲第五本王桂香三世修故事為〈竇娥冤〉的仿作》等,是他在專著出版之后繼續研究的成果。通過翔實的資料開掘,印證了不同歷史時期目連戲在民間文藝領域里的變化和深遠的影響。類似的宗教性戲劇現象,恆夫還涉及儺戲、儺文化,乃至宗教儀式、宗教文化與戲劇的關系,如《江淮儺歌「神書」》、《江蘇儺戲概論》、《論佛教對中國戲曲的影響》、《隊戲源流及在各個時代的藝術表現》等論文。

中國戲曲是全民族的戲劇。對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小戲的廣泛關注,是恆大學術研究的又一重點。本書所收的《民間小戲的產生途徑與形態特征》、《清代戲曲班社概論》,以及對當今戲曲創作的一系列評論和呼吁,清晰地表明了這一學術立場。縱觀歷史與當今,立足民間、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確實是民族戲曲創作與繁榮的重要支點。

文如其人,恆夫的學風朴實嚴謹,不求嘩眾取寵,不說無謂的空話。論從史出,言必有據。其累累成果耐人咀嚼,可以稱得上厚積薄發,文通朝野.學貫古今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