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魯迅

正說魯迅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孔慶東
  •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29002311
  • ISBN13:9787229002312
  • 裝訂:255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孔慶東所開的課,最受追捧的是關於魯迅研究的課,多次造成北大圖書館內《魯迅全集》借閱一空。2006年央視「百家講壇」開講魯迅,其大眾化、當代化的研究視角,描繪出魯迅世俗的一面,讓魯迅從「神壇」走向民間,引起國內外眾多魯迅研究者的極大關注。


作者簡介:孔慶東,人稱「北大醉俠」,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央視「百家講壇」著名壇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後留校任教。曾被評為「北大十佳教師」之首。 十余年來,孔慶東博士先後寫出當下中國罕見的酣暢淋漓、嬉笑怒罵的痛快文字,其《47樓207》、《笑書神俠》、《千夫所指》、《空山瘋語》、《口號萬歲》、《四十不壞》等書一直暢銷不衰,為當今影響最大的思想者之一。
 

目錄

我們為什麽需要魯迅(代序)
愛恨情仇
魯迅不僅有激昂的一面,也有很多痛苦無奈的經歷,少年時代的魯迅為什麽遭遇鄰里的流方誹謗?青年時代的魯迅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包辦婚姻?中年時期的魯迅怎麽和自己的親兄弟變成仇人?
一、祖父罹罪,家道中落
二、「母親娶媳婦」
三、手足失和,相煎何急
重出江湖
《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作品真實地描述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對中國舊有制度和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縱觀現代文化史,魯迅是最早在文壇上發出吶喊的人,而那時的魯迅衣食無憂,過著悠閑的小資生活,那麽他為什麽要吶喊?在魯迅的吶喊生涯中,曾經有一段偃旗息鼓的經歷,這其中又是哪位高人請他出山?
一、棄醫從文
二、消沉的「周樹人」
三、鐵屋中的吶喊
革命與金錢
魯迅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文壇巨匠,他以激勵的文筆和深刻的思想贏得了人們的熱愛和尊重,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魯迅永遠都是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鋼鐵戰士。然而,要真正認識和深刻理解魯迅,卻並不那麽容易。生活中,魯迅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他是一個貧困潦倒的教書先生,還是一個收入很高的有錢人?魯迅一個月的薪水有多少?魯迅的生活情趣是什麽?這些生活情趣是否妨礙他投身革命?
一、清醒的金錢觀
二、戰士「斗智不斗力」
三、懂得休閑,懂得放松
四、人生觀與生存哲學
身陷重圍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民不聊生,是各種勢力和利益集團此消彼長的動盪時代。文化界同樣是一片混亂,反動勢力對進步文化的高壓打擊也極為殘酷。在這種情況下,已經逐步成為當時進步文學與文學青年精神領袖的魯迅又該如何應對呢?魯迅曾經在文章中寫道「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學上的描述,還是魯迅自己的真實寫照。而與敵人面對面的交鋒又會對魯迅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一、吟罷低眉無寫處
二、陣營內的矛盾
三、改造民族魂
四、「橫站」
誰在吃人
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中收錄的作品有不少與吃人有關,例如在《狂人日記》中他以一個瘋子的口吻明顯地寫吃人,《孔乙己》和《阿Q正傳》兩篇小說也隱含著吃人的寓意。那麽魯迅為什麽要寫吃的血腥,在那個血污漬漬的年代,究竟是誰在吃人呢?
一、狂人不狂
二、被吃的靈魂
三、阿Q的悲劇
祥林嫂之死
《祝福》是魯迅《彷徨》小說集中最著名的小說,寫於1924年。它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社會中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
一、誰是凶手
二、魯四老爺?婆婆?柳媽?
三、「我」
四、清醒的彷徨
魯迅的當代意義
魯迅是語文教學的靈丹妙藥
魯迅思想研究變遷及其他
魯迅性格分析三篇
一、偉大的二重性格
二、豐富的痛苦
三、痛心的偏激
大眾文化與魯迅
胡適與魯迅
魯迅詩文導讀
《墳》
《野草》
《朝花夕拾》
《熱風》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三閑集》
《二心集》
《偽自由書》
《南腔北調集》
《准風月談》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二集》
《且介亭末編》
《集外集》
黑色的孤獨與復仇
 

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 錢理群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

為什麼要選這麼一個題目?還是先從一件小事說起。一位同學告訴我,他看了在學校放映的電影《魯迅》,非常感動。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也很不錯,能拍成這樣,是很不容易了。在拍攝過程中,編劇和導演曾經征求過我的意見,因此我注意到編劇的一個陳述,強調魯迅「兼有『兒子』、『丈夫』、『父親』、『導師』、『朋友』等幾重身份」,整部電影也是圍繞這五方面來展開的,着重從日常生活中來展現魯迅情感的豐富,同學們看了電影以后,覺得親切而感人,這說明電影是成功的,它有助於年青一代走近魯迅。但我可能受到魯迅的影響,喜歡從另一面來看來想,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疑問:「今天我們花了這麼大的人力、物力來拍這麼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難道僅僅在於告訴今天的觀眾:魯迅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朋友嗎?」這其實就內含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問題:歷史與現實生活中,我們中國並不缺少好兒子,好父親,好丈夫……但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呢?這正是我們所要問的:魯迅對於現代中國,對於我們民族的特殊的,僅僅屬於他的,非他莫有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

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不是無的放矢:因為在當下的思想文化界,魯迅研究界或隱或顯地存在着一種傾向:在將「魯迅凡俗化」的旗號下,消解或削弱魯迅的精神意義和價值。這又顯然與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化的時代思潮直接相關。

是的,魯迅和我們一樣:他不是神,是人,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但,魯迅又和我們,和大多數中國人不一樣:他是一個特別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們才需要他。

這樣說,強調這一點,不是要重新把他奉為神,重新把他看做是「方向」、「主將」、「導師」——這些說法,恰恰掩蓋了魯迅真正特別之處。

魯迅從來就不是任何一個現代思想文化運動的「主將」,無論是20年代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還是3O年代的左翼文學、文化運動,他都是既支持、參加,又投以懷疑的眼光。

魯迅從來就不是,也從來沒有成為「方向」,他任何時候(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可能成為「方向」,因為他對任何構成「方向」的主流意識形態,以至「方向」本身,都持懷疑、批判的態度。

而且,魯迅還向一切公理、公意、共見、定論……提出質疑和挑戰。——畫家陳丹青按胡塞爾的定義:「一個好的懷疑主義者是個壞公民」,斷定「不管哪個朝代」.魯迅「恐怕都是壞公民」,這是確乎如此的:魯迅就是一個「好的懷疑主義者」和「壞的公民」。

魯迅也不是導師。從古代到現代,到當代,絕大多數的中國知識分子都有一個「導師」和「國師」情結,這可以說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傳統。魯迅是提出質疑和挑戰的少數人之一。他在著名的《導師》一文里說,知識分子自命導師,那是自欺欺人,他提醒年輕人不要上當。但他又說,我並非將知識分子「一切抹殺;和他們隨便談談,是可以的」。在我看來,他也這樣看自己:他不是「導師」,今天我們讀者,物品輥年輕讀者如果想到魯迅那里去請他指路,那就找錯了人,魯迅早就說過,他自己還在尋路,何敢給別人指路?我們應該到魯迅那里去聽他「隨便談談」,他的特別的思想會給我們以啟迪。是「思想的啟迪」,和我們一起「尋路」,而非「行動的指導」,給我們「指路」,這才是魯迅對我們的意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