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831年,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美國進行了為期9個多月的考察後,寫下了《論美國的民主》這部舉世公認的學術名著。170多年後,應美國《大西洋月刊》之邀,法國作家貝爾納-亨利‧萊維沿著托克維爾的足跡,對美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考察。一路上,萊維采訪了美國社會各階層人士,從諾曼‧梅勒到巴拉克‧奧巴馬(台譯︰歐巴馬),從莎朗‧斯通到希拉里‧克林頓,從弗朗西斯‧福山到塞繆爾‧亨廷頓,考察項目包羅萬有,包括舊金山的同性戀酒吧、南達科他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拉斯維加斯的紅燈區以及關塔那摩監獄等。

深入美國腹地,迎面遭遇的種種光怪陸離之事令萊維應接不暇,現代社會的種科病癥令其咀嚼再三。在書中,他反思了當前美國社會中的一些核心問題美國人的愛國主義、教會的公司化經營、重在隔絕與排斥的監獄制度、監獄的私有化、槍支管制、新保守主義以及非法移民等。如今,經濟危機引發的骨牌效應方興未艾,對比書中揭示的美國社會種種深層問題,可知經濟問題實乃冰山一角。
 

目錄

譯序
在路上
美國之行
第一章 初次印象
從紐波特到得梅因
一個民族和它的旗幟/告訴我你們的監獄是什麼……/大體上關于宗教,具體來說關于棒球/作為意願和代表的造假/他們殺死城市,不是嗎/小孩的報復/阿拉伯裔美國人的猶太人模式/超車道/芝加哥轉變/威洛克里克的上帝/悲劇感,諾克斯韋爾風格
第二章 西行
從卡洛納到利文斯頓
一個黑人克林頓?/希拉里和污點/狂熱信徒的地方/托克維爾在明尼蘇聯達/誰殺了歐內斯特‧海明威/與狼共舞/作為神話的拉什莫爾/一位充滿反猶主義的印第安英雄/與吉姆‧哈里森會面/意識形態的回歸/可憐的以色列
第三章 太平洋屏障
從西雅圖到聖迭戈
西雅圖,我的愛/同性戀樂園的一個傍晚/左派的道德觀/絕對的監獄/去洛杉磯的路上/反城市/誰怕胖/按照莎朗‧斯通所說的布什/移民巢上空的一次飛行/如何成為一個美國人
第四章 沙漠迷惘
從拉斯維加斯到坦佩
性喜劇/妓院規矩/監獄生意/造物主義,他們說……/摩門妙舉/社會保障,還是社會不保障/淘金者的幽靈/美帝國神話/一種鍍金的老人種族隔離/關于美國獨特的選舉制度/克里陣營中的一名法國人
第五章 隨南方而去
從奧斯汀到小石城
托克維爾在得克薩斯/失而復得的基督徒/美國人相信他們自己的神話嗎(對肯尼迪疑問的反思)/武裝如納粹分子/新奧爾良奇觀/地獄想必如此/南方的榮耀/那些相信與不相信南方的人/關于美國的奴隸制及其廢除/福音與公司/小石城的災難性聚會
第六章 颶風的眼楮
從邁阿密到匹茲堡
詹姆斯‧埃爾羅伊在邁阿密/邁阿密玩兒完了嗎/美國對大自然的感情/我自己在薩凡納的幻影/為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唱挽歌/隨風而居/火星對金星,反之亦然/與理查德‧珀爾的一次交談/什麼把我與比爾‧克里斯托爾激進地分開/歷史的終結不是晚安/兩個(至少)右派
第七章 美與丑
從華盛頓特區回到科德角
作為一個黑洞的民主黨/按照沃倫‧貝蒂所說的左派/掃除垃圾政治/當安全播下瘋狂的種子/美國之行/托克維爾的一個盲點?/伍迪‧艾倫︰作為一個音樂家的電影人的肖像/三位大亨/在關塔那摩的三天/回到出發地(或幾乎是出發地)/在永恆的注視下
反思
一 作為一個美國人意味著什麼
二 美國意識形態和恐怖主義問題(當前的情勢)
三 美國瘋了嗎
四 後記
譯名對照表
 

1831年,法國政治思想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在美國進行了為期9個多月的考察後,寫下了《論美國的民主》這部舉世公認的學術名著。170多年過去了,這部經久不衰的著作不僅成為世人了解美國的經典讀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看法。

2004年,應美國《大西洋月刊》的邀請,法國作家貝爾納一亨利‧萊維沿著托克維爾的足跡對美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考察。 《美國的迷惘》一書是萊維此次美國之行的結晶。本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共七章,生動地記敘了作者旅行途中的所見所聞。第二部分共四章,主要是作者對當前美國所面臨的問題的一些思考。



正如萊維在開篇所言,盡管自己是托克維爾的崇拜者,盡管沿著托克維爾的足跡重新感受美國,但《美國的迷惘》一書既不是對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這部偉大著作的回應,也不是它的補充或擴展。

托克維爾是法國政治思想家,《論美國的民主》是一部對美國社會、政治制度和民情進行社會學研究的著作。萊維是現今活躍在歐美文壇的哲學家、記者、活動家和電影制作人。他的多部作品暢銷歐美,包括《帶著人臉的野蠻》和《誰殺了丹尼爾‧珀爾》等。他執導的電影,包括紀錄片《波斯尼亞》和《薩拉熱窩死亡的一天》。萊維還是一位富有批評精神的法國左岸I知識分子,以“BHL” (貝爾納一亨利‧萊維的全名縮寫)享譽歐美文壇。同《論美國的民主》相比, 《美國的迷惘》更像是一本航海日志或旅行札記。

萊維用了1年的時間,驅車1.5萬多英里(間或乘飛機短途旅行),重訪托克維爾當年走訪過的地方。與托克維爾先看後寫的方式不同,萊維邊看邊寫,讀者跟著他的車輪,領略風情萬種的美國社會。前方一望無盡的高速公路,車窗外飄忽不定、轉眼即逝的萬千景象,使人聯想起美國作家凱魯亞克描寫“垮掉的一代”的里程碑式小說《在路上》。

萊維從當年托克維爾上岸的羅德島紐波特啟程,一路向西,然後向南,再向東,最後北上回到出發點︰從紐約賴克斯島監獄到底特律的穆斯林社區,從艾奧瓦的阿米什人居住地到開闊的西雅圖,從達拉斯的槍支博覽會到爵士樂的故鄉新奧爾良,從古巴關塔那摩監獄返回到美國的誕生地,科德角的普羅溫斯敦——16 年,載著102名清教徒的“五月花號”輪船,經過兩個多月的遠涉重洋,在這里靠了岸。

一路上,萊維采訪了美國社會各階層人士,從獄警、死囚到牧師,從作家諾曼‧梅勒到民主黨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從電影明星莎朗‧斯通到新保守主義者、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理查德‧霍爾布魯克,從青樓妓女到前第一夫人、現紐約州參議員希拉里‧克林頓,從“歷史終結”論者弗朗西斯‧福山到“文明沖突”論者塞繆爾‧亨廷頓。在訪談與觀察的基礎上,萊維以生動的筆觸,勾勒出一幅當今美國社會色彩斑斕的畫卷。

萊維在書中考察了當前美國社會中的一些核ˋ心問題︰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宗教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監獄制度及監獄私有化問題、醫療保障、槍支管制、反恐戰爭、新保守主義以及非法移民問題等。萊維還考察了美國人對肥胖的看法、對自然的感情和美國人所特有的博物館情結。

關于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在萊維看來,美國人的愛國主義是發自內心的。他注意到美國人對國旗的痴迷︰無處不在的美國國旗,不能弄髒,不能復制,不能用于文身,不能掉在地上,不能倒掛,不能褻瀆,不能焚饒。如果它太舊了,如果它不能再飄揚了,那你必須把它燒掉,而不是扔掉或卷成一團。“這面象征美國的旗幟,曾遭到野蠻人的玷污和攻擊,但它永遠驕傲地迎風飄揚。”萊維還注意到了飄揚在妓院入口處的美國國旗和釘在床頭的自由女神像,它們在妓院像在美國商界、知識界和軍界等其他地方一樣受到尊崇——妓女首先是愛國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