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散文

叔本華散文
定價:138
NT $ 120
  • 作者:[德]叔本華
  • 譯者:綠原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20065678
  • ISBN13:9787020065677
  • 裝訂:292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以降,中國廣泛吸納異域文化,許多外國散文名家日漸為國人熟識和喜愛,外國散文的寫作深刻影響了中國現代散文乃至現代文學的生成與發展。本書是為集中展示外國散文名家的創作風采,邀請國內著名學者、翻譯家精心遴選名家佳作所編寫而成,輔以與作家、作品有關的珍貴圖片若干,它的出版無疑會為讀者全面欣賞和收藏中外散文經典提供便利。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悲觀主義與非理性沖動的主要闡釋者,後世生命哲學與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反對者,自稱為康德的唯一繼承人。以優美的文體描述但丁式的苦難世界觀,以「藝術」為唯一擺脫意志束縛的「短暫的救星」。因受同代人冷遇而憤世嫉俗,但堅信自己所代表的真理會得到最後勝利。直到去世前幾年,其哲學方為世界所重視。

本書收錄了其19篇散文,包括《自我思考》《論判斷、批評、贊許與榮譽》《比方,譬喻和寓言》《關於可笑性原理》等。
 

目錄

自我思考
論寫作與風格
論博學與學者
論閱讀與書籍
關於美的形而上學與美學
論判斷、批評、贊許與榮譽
論天才
論自殺
心理學備考
論教育
論婦女
論噪音
比方,譬喻和寓言
關於文學寫作的美學
關於音樂的形而上學
關於音樂的內在本質
關於藝術的內在本質
關於可笑性原理
論歷史
附錄:詩若干首
 

據說真正可讀的書往往並不需要序跋之類,因為它的內容將會或已經說明一切。本書大概還不是不可讀的書,讀者讀完了,方縈懷於正文之不暇,非正文的跋或後記固不必照顧體例非寫不可;但作者既是一百多年前一位西方哲學家,如果開卷之初,對其身世、著述、生前坎坷、身後爭議有所了解,讀起來不是會少一點疑訝麽?何況本書在他的全集中題材繁博而平易,文筆坦率而凝練,具有特異的風格——風格即人,風格的所以然就是人的性格的所以然:這就要一篇序文先來測試一下才好。對於它的譯本的讀者,這篇序文更是不得不寫的,而且不得不比一般序文寫得更長一點,也更雜一點。

中國有句諺語,「日寸勢造英雄」,只說了事實的一半。眼界寬一點,時勢還造就了哲學家,甚至還造就了他的讀者。這里所說的「時勢」,是指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歷史,也就是本書作者、這位西方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先驅的生活環境。那時,1789年燃起來的革命火焰已經衰微,「革命的兒子」拿破侖變成了「反革命的女婿」,貝多芬把自己原來獻給他的《英雄交響樂》撕得粉碎;接著,從滑鐵盧之役經過聖赫倫娜島到達「神聖同盟」:歐洲的封建專制政治進一步鞏固了,雖然革命的灰燼還在暗中燃燒,直到1848年才似乎一閃而滅。這幾次革命,其起因是很復雜的,一般說來,並非由被壓迫在底層的飢餓的貧民所發動,站在前列和後台的倒是接近封建壓迫者而要求民主的中產階級代表人物。革命失敗,戰爭頻仍,希望和信仰遭到背棄,整個時代彌漫著悲觀氣氛。在文學方面出現了拜倫、繆塞、海涅、萊奧帕迪等大詩人;在哲學方面則是本書的作者阿圖爾·叔本華,他把關於支配一切發展與運動的宇宙力量的思想改造成為徹底的悲觀主義。盡管叔本華自己說,唯一使他感興趣的是關系到一切時代和一切地方的每個人的事物,只要他有從事研究的機會和條件,能夠精制他的思想並把它們傳播給世界,他就心滿意足了,不論他的時代和國家的外在環境如何(見1819年向柏林大學求職信),他的悲觀主義哲學客觀上反映了歐洲革命失敗後消極絕望的中產階級的沮喪情緒。

叔本華的雙親是荷蘭後裔,父親是個熱衷於英國政治制度的充滿進取精神的富商,母親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後來成為一個相當豐產的小說家。這是一個傳統意識淡薄、歡喜東奔西走的德國中產階級家庭。1788年2月22日,阿圖爾生於古老的但澤自由市,由父親起了一個帶英國味的名字;1793年,但澤為普魯士占領,阿圖爾剛五歲,隨全家遷居漢堡;1797年,父親帶他去巴黎見世面,兩年後返回漢堡;1803年,全家又離漢堡去倫敦;1804年離英經法國外省到瑞士,又到維也納;1805年重返漢堡。在國外旅游的若干年間,一再發生反法聯盟戰爭,戰火在德國境內燃燒,但並沒有十分影響阿圖爾的正常成長。父親說過,「熱的兒子要讀世界之書」,這句話算是應驗了;但是,他卻要求兒子從商,兒子偏愛好文學,雖然勉強進入一家商號學習;不幸同年父親去世(自殺?),對阿圖爾打擊至重,雖然父子在就業問題上有矛盾,兒子一直十分敬愛父親。母親約翰娜·叔本華為人放達,對丈夫並無深厚感情,次年即把尚未成年的阿圖爾留在漢堡,自己遷居魏瑪,正式開始作家生涯,成為以歌德為核心的文藝圈子里的一員。隨著年齡的增長,阿圖爾和母親之間多方面的分歧日益明顯:首先是不滿她輕易淡忘他所敬愛的亡父,其次是對她的文學聲譽產生嫉妒(他極不願被人稱作「小說家約翰娜·叔本華的兒子」),最後是對魏瑪沙龍的繁文縟節、亦即一般文壇的虛浮氣氛的不適應以至反感。這時,他已不再遵照父親的遺願走從商的道路,而是按部就班地報考文科中學和大學,逐步完成他的哲學家使命所必需的修養和造詣。這期間他幾次回到魏瑪他母親的家里,很快發現兩人不能同居在一個屋頂下面,於是在魏瑪也分居兩處,只是偶爾作為客人拜訪一下母親而已。小說家約翰娜·叔本華雖然在文學史上不過曇花一現,她的全集竟達24卷之多,她在自命不凡的主觀意識支配下,覺得兒子乖張成性,和她格格不人,也就采取針鋒相對的態度。母子的惡劣關系可以通過一件軼事來說明:他的第一部著作《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發表以後,母親對兒子嘲笑道,「可憐的孩子,你怎麽會寫出這樣的東西呢,連這個題目怕也只有藥劑師感興趣?」兒子當即反唇相譏,「你所有的小說被人忘光了,我這本書肯定還有人讀!」在魏瑪期間,約翰娜·叔本華頗見愛於歌德,因為她在社交場合,並不忌諱他隨身帶著他的未正式結婚的夫人克里斯蒂安娜;一次,歌德對她說,她的兒子會成為名人,母親聽了很詫異.也很不高興,因為她不相信,一個家里會出兩個天才。1814年,母子發生了激烈的口角,她把他推下了樓,從此徹底決裂,彼此再也沒有相見。他臨走時對她說:「你在歷史上將因我而被人記住」。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