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風暴與中國經濟

全球金融風暴與中國經濟
定價:192
NT $ 58
  • 作者:袁志剛/主/編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83339
  • ISBN13:9787208083332
  • 裝訂:平裝 / 29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剖析了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源,在微觀層面上分析了衍生產品的泛濫和監管缺失對本次危機的作用,系統地闡述了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值得一讀。——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哈繼銘

全球金融風暴在近期的迅速發展和蔓延引起了經濟學界廣泛和深入的思考︰全球金融海嘯之下蘊藏著怎樣的實體經濟板塊的非均衡及其摩擦與踫撞?

幾十年來,美國依靠其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靠信貸,說到底也就是靠印刷美元,來支撐長期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過度的信貸,加上華爾街的金融游戲的掩蓋,造成了一場和實體經濟日益脫離的虛擬經濟泡沫。

這場風暴將對中國造成怎樣的影響,中國又應該如何應對這場挑戰?《全球金融風暴與中國經濟》匯集了中國經濟學家的觀點,他們以獨特的角度和全球化的視野對此作了深刻分析,讓讀者了解到這場危機的實質和中國可以和應該采取的對策。

袁志剛,1958年1月生,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任復旦大學就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1982年畢業于杭州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3年畢業于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3年回國進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工作至今,曾先後四次赴法國短期工作和講學,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進修一年。在各類經濟學研究雜志上發表論文80余篇,發表專著多部。主要研究領域為非均衡經濟理論,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就和失業理論,養老保險理論等,專著獲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其他成果多次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
 

目錄

序言
中國宏觀經濟的困境與發展潛力
金融風暴中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形勢判斷、趨勢預測和政策建議
全球金融泡沫的破滅與中國的應對——以經濟長周期的視野來審視金融危機與中國的機會
美國金融危機的國際背景︰國際貨幣體系的缺失
全球金融動蕩下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及合宜的政策選擇
成也金融,敗也金融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沖擊
從“金融大海嘯”看現代金融風險的本質
附錄︰關于消費者信貸業務“特殊性”的一個初步分析
金融創新的贏者詛咒、資產魔方和金融風暴
繁榮與危機︰基于國家競爭優勢的分析框架
全球性外部失衡時代的金融危機
金融海嘯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
全球經濟失衡與次貸危機
如何認識這場金融危機
 

全球金融風暴在近期內的迅速發展和蔓延引起了經濟學界廣泛和深入的思考︰全球金融海嘯之下蘊藏著怎樣的實體經濟板塊的非均衡及其摩擦與踫撞?全球金融體系是否存在根本性的缺陷?以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為基礎的美國金融模式其合理性是否應該重新審視?在信息非對稱情況下,自曲放任的市場經濟能走多遠?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目前金融市場被政府的深度干預和金融機構的國有化是權宜之計,還是成為一個新的趨勢?金融衍生產品的不斷創新,究竟是分散了人類經濟活動的風險,還是增加了風險?是降低了人類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還是增加了交易成本?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于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而言,其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自然會引申出對當前中國來講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中國經濟將何去何從?中國金融將何去何從?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一批學者們10月23日聚會上海西郊的龍柏飯店,通過一天半的討論,在上述主要問題上形成一些基本共識,並就金融危機的原因、全球各國對危機的反應、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等視角建立—個繼續研究的基本大綱。會議之後學者們根據事態的發展和手中資料的積累繼續深入研究,今天終于形成這樣一本論文集。這批學者的學科背景是多元的,由國際金融學、國際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及產業經濟學等學科構成,因而對于同一個問題,他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綜合起來就可以給我們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同時,盡管國外已經有很多的學者對這一次金融危機作過非常多的研究和分析,論文和專著也已經面世,但是目前呈現在大家面前這一本論文集畢竟是一批中國學者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待危機的原因及其發展對全球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的影響,所用的語言是我們大家所熟識的,關于中國在危機中所受到的影響的把握,關于將來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把握,應該說是較為直接和現實的。

這次金融風暴有其非常深刻的原因。從國際金融體系的角度看,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全球再也沒有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國際金融體系。全球化在不斷提高全球生產能力的同時,世界缺少—個有效的全球治理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美元充當著國際貨幣的功能,但是當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時,或者整個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動時,沖突與危機就難以避免。其次,這次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經濟內部結構的非均衡,國內儲蓄—直處于低位,長期對外貿易逆差,逆差佔GDP總額達到6%的水平,且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單。中國、日本、石油生產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積累起大量的美元儲蓄,這些儲蓄需要尋找對應的金融資產來投資,這就為華爾街金融衍生品的創造、美國本土資產價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礎。如果說,這些金融產品的創造是以美國的實體經濟發展為土壤,即這些全球性金融資產投資如果能促使美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那麼危機出現的概率就會大大地下降。然而,由于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周期已經進入IT長周期波段的末尾,而且美國已經將大量的制造業轉移到國外,短期已經不可能再有大量的科技創新項目需要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華爾街金融資產的供應實際上是沒有堅實的實體經濟發展作為支撐的。當然,近年來美國房地產投資的發展應該算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但是這些房地產的銷售對象主要是美國人口中的中下收入階層,在美國制造業等其他實體經濟部門沒有很好發展的情況下,中下階層的收入提高是困難的。在金融資產泡沫推動下的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上升,最終把他們逼到破產的地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危機與上世紀80—90年代的發展中國家倆務危機具有同樣的性質︰當時美國境外的大量美元(歐洲美元和石油美元)通過銀行系統貸給南美等發展中經濟,由于投資效率低下導致倆務危機,而這一次全球剩余金融資源是貸給美國境內的“發展中經濟”,不過是又一次世界性倆務危機而已。因此,這一次金融危機從其本質來看,是“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只是放大了“次貸”危機,將美國“次貸”危機這樣一種局部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風暴。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