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正變成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薄伽梵歌》

普利策獎獲獎作品

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作品

美國《時代》周刊:“20世紀80年代十佳著作”之一

美國《財富》雜志:“向商務人士推薦的75本必讀書”之一

這是一部巨著。羅茲先生做了一件漂亮的事,我很難想象有人能超越它。

——路易斯‧阿爾瓦雷茨(196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原子彈的研制是影響人類歷史的最重大事件之一。本書著眼于大量的歷史細節,描述了原子彈研制的過程,以及與原子彈研制相關的20世紀上半葉原子物理學的一系列進展。作者以愛因斯坦、玻爾、齊拉、費米、奧本海默等主要歷史人物的傳奇經歷為主線,不但栩栩如生地描述他們的生平和科學活動,而且從社會的、政治的角度、全面反映了原子彈研制的時代背景,科學和政治的相互作用。以及科學家與政治家的對話和沖突。本書是以小說般的行文寫成的科學技術史,故事性強且敘事優美,英文原版曾獲“普利策獎”、“美國國家圖書獎”。以及“美國國家書評獎”,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80年代十佳著作”之一,並被譯成十余種其他文字出版。

“曼哈頓工程”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的大科學工程之一。相關的科學發現、技術創新,科學家的個人探索活動和科學團體的行為,最終都聚集到這個大科學工程旗下。《原子彈秘史》以恢宏的架構和如數家珍般的敘事,闡釋了這個最宏偉工程項目的全貌和細節。《原子彈秘史》英文原版作為項目管理類著作,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向商務人士推薦的75本必譴書”之一。
 

目錄

第一篇 深刻而必然的真理
第一章 鏡花水月
第二章 原子和空隙
第三章 雙重意識
第四章 長長的墓穴挖好了
第五章 火星來客
第六章 機器
第七章 出走
第八章 轟動與發掘
第九章 大爆裂
第二篇 一種特殊的主權
第十章 中子
第十一章 截面
第十二章 來自不列顛的信息
第十三章 新大陸
第十四章 物理學和荒漠
第十五章 不同的動物
第十六章 啟示
第十七章 這個時代的不幸
第三篇 生與死
第十八章 三位一體
第十九章 火舌
尾聲
鳴謝
 

1938年12月下旬,德國的一個化學實驗室成功實現了核裂變,這開闢了探索威力強大的新能源的道路。這個發現很快就被公之于眾。當時,世界並沒有處于戰爭狀態”,況且,科學的進步有賴于新的科學發現能自由地傳播。作為核裂變的發現者,物理學家哈恩和施特拉斯曼1939年1月將他們的實驗結果發表在德國科學期刊《自然科學》(Naturwissenschaften)上。一個月後,又一份報告接踵而來,這份由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邁特納和弗里施發表在英文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的報告,對新近發現的核反應做了物理學闡釋。正是邁特納和弗里施給這種新反應起名為“核裂變”(nuclear fission),類比于被稱作二分分裂(binary fission)的活細胞的分裂過程。

核裂變時,重金屬元素(例如鈾金屬)的原子核因受到中子轟擊而被擾動,搖晃並顫動成啞鈴狀,而後分裂成兩個更小的部分。這兩部分都帶有正電荷,以巨大的能量排斥對方,同時各自重組成新元素的原子——氪和鋇,這兩種原子由鈾原子核產生,原子序數之和等于鈾。(鈾為9號元素,氪為316號元素,鋇為56號元素,36+56=92。在哈恩和施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硝酸鹽的實驗中,正是鋇的不期而至使他們意識到部分鈾原子分裂了。)在裂變碎片的重組過程中,一小部分質量轉化成了能量,邁特納和弗里施利用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能量等于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計算出了這一過程釋放的能量大小。他們發現,對于任何一個已經裂變的原子,釋放的能量約等于處于轟擊狀態的中子能量的兩億倍之多。

在世界範圍內,那些看過這些核反應報告的物理學家,很快就明白了它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有這麼一個過程,只須借助低能量、室溫下的少量中子,就能促使相當于上百萬攝氏度的巨大能量的釋放。在黑板上和信封背面,各地的物理學家們迅速地計算出了它可能帶來的結果:開發一種新能源,它驅動輪船以及發電的效率比煤炭燃燒高出6個數量級;再就是制造摧毀力不可想象的炸彈。此時離二戰在歐洲拉開序幕的標志性事件——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還有不到9個月時間。這種新發現的核反應被第一次嘗試投入應用將不可避免地是制造一種新的具有強大摧毀力的爆炸物——原子彈。

今天,我們很難想象當初核裂變的發現引起了多大的轟動,各大報紙均以醒目的標題向全世界報道了此事。在.哈恩一施特拉斯曼和邁特納一弗里施論文發表一年中,足足有100個更深入的調查研究發表在各個科學期刊上。一個加快個體裂變的關鍵過程發表于1939年4月,這一過程是由不斷產生的繼發性中子形成一個呈指數式增長的鏈反應。在這一發現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握有希特勒企圖征服世界的第一手資料的猶太流亡物理學家與愛因斯坦一同起草了一封信,向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發出警報。到1941年初,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化學家們已經通過用中子轟擊鈾而分離出了一種新的人造元素鐶,並且很快測定出它的分裂能力是鈾的2倍:假使他們需要約15千克的鈾235——種稀有的鈾同位素——來產生最大限度的核爆炸,那麼只需約6千克鐶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同樣是到1941年,美國政府才在本土開始接管鈾的研究工作,他們認為納粹德國已經著手制造原子彈,因而下定決心要搶在德國之前制造出原子彈。不然,將有一場浩劫。

後來,那些在美國參與制造第一批原子彈的科學家受到了指責,他們被質問為什麼同意制造原子彈。責難者想知道的是,這些原子科學家在原本可以達成協議,對外隱瞞存在制造核彈的可能性時,為何又選擇參與制造這種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這種指責是德國中世紀浮士德傳說的一個變種。在這一古老的傳說中,浮士德就是一個為了換取知識和權力,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與魔鬼訂立契約的學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