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有著獨特的視野和深度。它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試圖回答為什麼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在過去一千年中發生了如此戲劇性的變化。作者的結論是,中國可能在2015年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從而恢復它在1890年之前所享有的世界經濟地位。

本書應用OECD國家所使用的國民經濟核算原則和技術,對過去半個世紀中國經濟的崛起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書作者在比較經濟史方面有著大量的著作,也是OECD發展中心四部暢銷書的作者。對于所有希望了解中國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的讀者,這是一本必讀書。

安格斯‧麥迪森,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經濟增長和發展中心榮譽退休教授。他曾在1953-1978年間擔任OECD和OEEC(OECD的前身)多個高級職務。他也是巴西、加納、希臘、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政府的經濟顧問。他迄今在國際經濟比較和各國經濟長期增長表現的領域發表了20多本專著,並且建立了世界性的研究網絡。安格斯‧麥迪森現為英國國家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成員以及劍橋大學塞爾溫學院的榮譽院士。

安格斯‧麥迪森先生是世界著名的計量經濟學家,在長期經濟增長和國際比較研究領域享有極高的聲望,被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經濟歷史數據的考證和分析專家。他長期從事各國經濟增長史的比較研究,著述頗豐,並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予以特別的關注。
 

目錄

中譯者前言
序言
致謝
前言
作者第二版序言
概括與結論
第一章 中華帝國的集約與粗放式增長
第二章 經濟衰退與列強欺辱,1820—1949年
第三章 新中國充滿活力的發展過程
第四章 問題與前景:展望2003—2030年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附錄A 中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和農村副業的經濟表現,1933—1995年
附錄B 中國工業經濟表現:1913—2003年
附錄C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與規模
附錄D 中國的人口與就業
附錄E 對外貿易
附錄F 中國拼音和威妥瑪—賈爾斯拼音法中的人物與地方名稱
圖表目錄
正文圖表
表1.1 中華帝國的朝代及首都
表1.2 中國、歐洲、印度、日本及全世界人口的粗略比較估計,公元1—2003年
表1.3 中國及歐洲人均GDP水平,公元1—1700年
表1.4 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土地使用和人口,1993年
表1.5a 分朝代有記載的水利灌溉工程
表1.5b 灌溉面積,1400 1995年
表1.6 中國農業的重要指標,1400—1952年
表1.7 羅茲曼關于中國唐朝中期至清朝晚期的城市及人口估計
表1.8 德弗里估計的歐洲城市人口,公元1000—1800年
圖1.1 中國人口,公元元年至2030年
表2.1 歐洲、中國和世界其他主要地區的經濟水平比較,1700—2003年
表2.2a 世界GDP分布,1700—2003年
表2.2b 全世界GDP增長率,1700—2003年
表2.2c 全世界人均GDP增長率,1700—2003年
表2.3 按省份分組的中國人口變動,1819—1953年
表2.4 中國、印度和日本的人均出口額,1850—2003年
表2.5 按照1933年價格計算的中國GDP結構,1890—1952年
表2.6 鐵路營業里程,1870一1995年
表2.7 外國在中國直接投資存量,1902—1936年
表2.8 中國貿易中的主要商品,1937年
編年表 中國從國際孤立中崛起:1949—2001編年史表
表3.1 中國主要經濟部門GDP增長率,1890 2003年
表3.2 中國GDP結構,1890—2003年
表3.3 中國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地位,1890—2003年
表3.4 比較14個國家和地區人均GDP增長率和人口增長率,1913—2003年
表3.5 比較14個國家和地區人均GDP、人口、能源消費量和出口額,2003/2006年
表3.6 中國的出生率統計、勞動投入和教育水平,1952—2003年
表3.7 中國各級學校入學人數,20世紀30年代至2005年
表3.8 10個國家和地區在15—64歲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1950—1992年
表3.9 關于中國、日本、韓國和美國基本經濟增長核算的結果,1952—2003年
表3.10 中國分部門經濟增長的表現,1952—2003年
表3.11 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1952—2003年
表3.12 農戶參與各類社會主義農業組織的程度,1950—1958年
表3.13 中國農業經濟表現的特點,1933—2003年
表3.14 中國四個時期的種植業、畜牧業的投入、產出和TFP變化,1952—1994年
表3.15 文冠中對中國農業三個時期的投入、產出和TFP變化的估計,1952—1987年
表3.16 中國、日本、蘇聯/俄羅斯和美國種植業的比較經濟表現,1933—1994年
表3.17 中國人口與就業人數的城鄉分布,1952—2005年
表3.18 中國按所有制劃分的農村小型企業的經濟表現,1978—1996年
表3.19 中國農村小企業的分部門指標,1995年
表3.20 中國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經濟表現,1952—2003年
表3.21 按所有制劃分的中國工業經濟表現,1952—1996年
表3.22 中國、日本、蘇聯/俄羅斯、美國的制造業經濟表現,1952一1994年
表3.23 比較7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貿易增長表現,1929—2003年
表3.24 比較7個國家和地區按照不變價格計算的出口貿易,1929—2003年
表3.25 中國出口貿易表現,1870—2003年
表3.26 中國商品貿易對象的地區分布,1952—2005年
表3.27 中國主要貿易品,2005年
表3.28 中國政府收入與支出的規模與結構,1952—2005年
圖3.1 比較中國和4個大國的GDP規模,1952—2003年
圖3.2 中國GDP和勞動生產率的變化,1952—2003年
圖3.3 中國農業增加值和勞動生產率變化,1952—2003年
圖3.4 中國工業和建築業增加值以及勞動生產率的變化,1952—2003年
表4.1a GDP增長表現的比較: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美國,1990—2030年
表4.1b 人均GDP增長表現的比較: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美國,1990—一2030年
表4.2 能源集約度和碳排放水平:中國、美國以及世界,1973—2030年
表4.3 世界經濟的增長表現及預測,1952—2030年
表4.4 世界及其主要地區和國家的人均GDP,1952—2030年
表4.5 世界及其主要地區和國家的GDP增長,1952—2030年
表4.6 主要國家佔世界GDP的比重,1700—2003年
圖4.1 比較中國和美國的GDP規模,1700—2030年
附錄圖表
表A.1 中國官方投入產出 表估計的農業經濟表現,1987年
表A.2 官方估計的中國農業經濟表現,1952—1995年
表A.3 麥迪森估計的中國農業經濟表現,1933—1994年若干基準年份
表A.4 中國種植業、畜牧業的投入、總產值、增加值水平的估計,1933 1994年若干基準年份
表A.5 關于中國漁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的估計,1933—1994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6 關于中國林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的估計,1933—1994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7 中國農村副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的估計,1933 1994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8 中國農業的傳統與現代投入,1933—1995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9 中國年末牲畜存欄量和肉類產量,1933—1995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10 中國農業的土地使用,1933—1995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11 中國與美國1987年種植業和畜牧業產出和購買力平價(PPP)的比較
表A.12 1987年《中國投入產出 表》中的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及副業的投入產出指標
表A.13 《美國投入產出 表》中的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以及農業服務業,1987年
表A.14 中國與美國農場農業增加值和勞動生產率比較,1933—1994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15 13國種植業、畜牧業的比較經濟表現,1975年
表A.16 8國化肥使用集約度,1993/1994年
表A.17 中國1994年:農產品產值、產量、價格的詳細情況
表A.18 中國1987年:農產品產值、產量、價格的詳細情況
表A.19 中國1975年:農產品產值、產量、價格的詳細情況
表A.20 對中國種植業和畜牧業總產值的詳細推算,1952—1978年
表A.21 對中國1933—1975年種植業和畜牧業總產值的詳細推算
表A.22a 中國主要農產品1987年價格
表A.22b 中國主要農產品1987年價格
表A.22c 1987年中國不同市場主要農產品價格
表A.23 美國1987年:農產品產值、產量、價格的詳細情況
表A.24 中美兩國農業購買力平價估計中的產品匹配,198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
表A.25 美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農業服務業就業人數,1933—1994年若干基準年份
表A.26 美國農業總增加值,1933—1992年若干基準年份
表B.1 伍曉鷹估計的工業分行業增加值增長率和產出結構,1952—2003年
表B.2 伍曉鷹對中國工業增加值的新估計,1952—2003年
表B.3 劉大中和葉孔嘉關于中國工業增加值的估計,1933—1957年
表B.4 中國工業的投入產出特征,1987年
表C.1 中國分部門國內生產總值,1890 1952年若干基準年份
表C.2 中國的GDP、人口以及人均GDP的長期表現和預測,1—2030年
表C.3 麥迪森一伍曉鷹對中國主要經濟部門GDP的估計,1952—2003年
表C.4 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GDP以及人均GDP,1952—2003年
表C.5 官方估計的中國主要經濟部門GDP,1952—2003年
表C.6 麥迪森對“非物質服務業”的就業和產出估計,1952—2003年
表C.7 中國的投資和GDP,官方估計數和調整後的估計數,1952—2003年
表C.8 中國非住宅固定資產投資、資本形成以及非住宅固定資本存量,1952—2003年
圖C.1 比較官方和麥迪森估計的GDP規模,1952—2003年
表D.1 中國人口,公元1—2030年
表D.2 中國澳門、香港、台灣的人口,1850—2030年
表D.3 按照舊分類標準的中國分經濟部門就業人數,1952—2003年
表D.4a 中國按照新行業分類的部門就業人數,1978—2002年
表D.4b 中國國有部門按照新行業分類的部門就業人數,1978—2005年
表D.5 劉大中一葉孔嘉估計的部門就業人數,1933—1957年
表D.6 比較國家統計局和調整後的劉大中一葉孔嘉就業估計,1952—1957年
表E.1 中國大陸、台灣地區商品貿易額,1850—1938年
表E.2 中國大陸、台灣地區、香港地區的商品進出口貿易額,1950—2006年
表E.3 中國貨幣匯率,1870—2005年
表E.4 中國出口指數,1867—2003年
表F.1 中國的帝國統治者和近代領導人,1368—1949年
表F.2 中國行政區的威妥瑪一賈爾斯拼法以及2005年分省(自治區、直轄市)GDP與人口情況
 

當歷史學家回顧我們所處的時代時,可能會發現幾乎沒有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像中國的崛起那樣引人注目。可是,當他們進一步放開歷史視野時,他們將看到那不是一 個崛起,而是一個復興。如今,中國可能正在變成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然而,昔日它曾經享此殊榮,那不過就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事情。

我們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知識主要依靠本書的著者安格斯‧麥迪森。在這些年他所撰寫的一系列卓越的著述中,麥迪森先生追蹤了中國和世界經濟兩千年的歷史。這是一個通過不斷地艱難摸索而取得的學術成就。OECD因與麥迪森先生的合作而感到驕傲。他的工作深化了我們對世界經濟長期增長的理解——它曾經面對過的挑戰,以及它所失去的機會。麥迪森對我們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世界正面臨著新的經濟機會與挑戰,而中國就處在這些機會與挑戰的中心。經過多年引人注目的高速經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動力之一。它改變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為他們提供了新的工作、旅游和個人發展的機會。然而,如果中國希望它的經濟增長可以持續,它必須面對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不斷上升的收入不平等、地區發展不平衡、人口老化、環境惡化,以及很多阻礙技術創新的因素。如果克服了這些困難,中國的經濟就可以保證未來人民生活的繁榮和福利。

最近這些年,OECD在這些問題土如強了同中國的合作,分享其他成員國家的經驗,同時將中國卓越的經驗也介紹給其他國家。我們研究工作的焦點是國家治理、經濟增長、農業問題、技術創新、環境問題,以及與非洲和南美洲國家之間日益增長的經濟關系。

現在,就在《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第二版問世之際,OECD開始了我們稱之為同中國“深入合作”的新階段。我們認為,如果OECD要在應對全球政策挑戰方面繼續發揮作用的話,前提確實是要深入發展同中國的合作關系。為了未來的發展,我們當然首先要總結過去的經驗。感謝安格斯‧麥迪森,在這方面是他的工作為我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Angel Gurria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
2007年9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