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納丁‧戈迪默在獲獎16年後推出的新文集。雖然在有些篇章中,對身份的探尋轉變為其他內容,但從不同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一條熟悉的主線。不過,不同的是時代︰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新作敘述的方式與戈迪默早些時候的作品大不相同。許多主人公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身份,而這種身份所帶來的日益強烈的負罪感讓他們心力交瘁。

本書是南丁‧戈迪默在獲諾貝爾文學獎16年後推出的新小說集,其寫作依然鮮活、深刻,依然緊扣時代脈搏,一如五十多年前她開始為《紐約人》雜志供稿之時。雖然在有些篇章中,對身份的探尋轉變為其他內容,但從不同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一條熟悉的主線。不過,不同的是時代︰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新作敘述的方式與戈迪默早些時候的作品大不相同。許多主人公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身份,而這種身份所帶來的日益強烈的負罪感讓他們心力交瘁。從作品中也可以讀出渴望,特別是對于那些人到中年的人來說,他們渴望在新的時代里,在政治手段的幫助下,能夠讓自己得到救贖。
 

目錄

身份的極限與歷史的內觀(譯者序)
貝多芬是1/16黑人
卷尺
夢會亡友
達觀女人
格雷格
安全程序
家鄉話
了然無痕
歷史
遺產
另幾種結局
第一感
第二感
第三感
 

2003年,南非作家約翰‧馬克思韋爾‧庫切榮獲諾貝爾文學獎。2007年,又一位具有濃厚南部非洲背景的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又戴上諾貝爾桂冠。世界文壇這股強勁的南部非洲季風使我們想起另一位、也是第一個把南非作家的名字鐫刻在諾貝爾名柱上的作家——南丁‧戈迪默。2007年,戈迪默出版了她的最新短篇小說集——《貝多芬是1/16黑人》,集中收錄了她近年來發表的十篇短篇小說和三篇非虛構性隨筆。

一、南丁‧戈迪默簡介

南丁‧戈迪默出生于南非德蘭士瓦的斯普林斯,先在德蘭士瓦接受教育,後曾在約翰內斯堡的威特瓦特斯蘭德大學學習一年,曾到過非洲、歐洲和北美許多地方,並在美國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講授現代非洲文學。她抨擊種族隔離制度,其作品被多次列為禁書。戈迪默九歲開始寫作,十五歲即在雜志上發表作品。1952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揭露了白人優越論造成的不公正現象,其主要作品有《謊言流行的日子》、《陌生人的世界》、《貴賓》、《伯格的女兒》等。1991年,她在六次提名之後獲諾貝爾文學獎。

二、身份的極限

南非特有的政治、文化氣候使戈迪默對個人身份問題,尤其是南非社會中白人的身份問題極其敏感,對個人身份基礎的追問構成戈迪默的文學創作中一貫始終的主題。從《謊言流行的日子》中的海倫‧肖,到《陌生人的世界》中的托比‧胡德,《貴賓》中的布雷中校,再到《伯格的女兒》中的羅莎‧伯格,這些戈迪默筆下的人物無不被同一個問題所困擾,所擠壓,在那個問題的鞭策下踏上一條荊棘叢生、險彎密布的道路。那個問題就是:我是誰?

在《貝多芬是1/16黑人》這部短篇小說集中,個人身份依舊是貫穿集中所有作品的首要問題,小說集的標題故事《貝多多是1/16黑人》是對後種族隔離時代南非社會中白人身份的極限探索。故事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里斯是南非一所大學的生物學教授,青年時代曾積極參加南非的黑人解放運動,和黑人同志一起到街頭喊口號,刷標語,也曾坐過南非種族隔離當局的監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南非走出種族隔離的陰影,當社會的主導權重新回到佔南非社會大多數的黑人手中,當昔曰他為之奮斗的事業“大獲全勝”之時,他反而陷入自我身份的危機。如果說昔日他以街頭抗議活動對抗種族隔離當局把白人和黑人一分為二的政策,在自我放逐于白人主流社會和認同于黑人的共同人性特征中確立起自我的身份,隨著種族隔離的結束和社會主導權的易手,昔日構成他自我身份基石的東西已煙消雲散。恰如當年他無法僅僅因為自己的膚色就認同于建立在種族隔離之上的白人主流社會,今日他也無法完全融入黑人主導的社會,因為他的膚色。尷尬的處境使弗雷德里克渴望同黑人間的某種血緣聯系,他開始幻想自己的祖父在南非采鑽石的五年中可能和某個為其洗衣做飯的黑人姑娘有過段露水姻緣,為自己留下某個不知名的同姓血親。一個復活節假期,他獨自一人駕車去南非最大的鑽石礦所在城市——金伯利、開始重新發現自我的嘗試,可最後無果而終。他沒能找到幻想中的血親, 或許那也只是幻想而已。然而,這趟旅程也並菲一無所獲,他發現了一個秘密,一個隱藏在人類心底的古老秘密:“曾幾何時,黑人是可憐鬼,想做白人。現如今,白人中也有個可憐鬼,想做黑人。其中奧秘,沒什麼不同。”弗雷德里克做不了他想做的黑人,恰如他當年做不了社會要他做的白人,他注定要在社會的邊緣游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