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視野下的法治現象

思想史視野下的法治現象
定價:117
NT $ 102
  • 作者:徐愛國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48437
  • ISBN13:9787301148433
  • 裝訂:206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西方法律坐標叢書》系列之一的《思想史視野下的法治現象》分冊,書中具體包括了:西方近現代法律制度和理性的自然法、柏拉圖關於法律的三個比喻、亞里士多德法律正義論的三重結構等內容。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從思想史的角度梳理法治的理想圖畫、法治的理論淵源、法治的政治-社會結構和思想結構,破除人們對於17-18世紀西方學者的法治理想起源於何種歷史條件、西方法治理論的古典來源和基督教基礎立基於何處,以及20世紀之后西方法治理論發生怎樣的流變等方面的迷思,探索法治現象的內在結構,並解決中國法律傳統與西方法治主義之問融合的可能性與限度。
 

目錄

第一章 西方法治的理想設計
一、西方近現代法律制度和理性的自然法
二、系統完整的自然法理論
三、自然法理論之下的政治法律原則
四、古典自然法理論的得與失
第二章 法治理想的古希臘思想淵源
上篇 柏拉圖關於法律的三個比喻
一、古各斯的寶石戒指
二、醫生的教科書與他的經驗
三、金質的法律紐帶
下篇 亞里士多德的法律正義論
一、亞里士多德法律正義論的三重結構
二、法哲學意義上的正義論:終極價值v.相對價值
三、社會政治制度下的正義原則:自由v.平等
四、法律實踐理性中的正義論:矯正正義v.成本效益
第三章 人權與法治的基督教神學基礎
引言
一、人權的基督教思想的早期淵源
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人權與法治
三、天主教視野下近代世俗人權觀的缺陷
四、天主教神學視野下的人權與自然法
五、天主教教義下的人權體系
結語
第四章 三個古怪法學家的古怪理論
上篇 霍姆斯論法律之路
一、法律和道德的區分
二、歷史和社會利益決定法律的內容和法律的發展
三、法理學是一個成功的律師所必備的知識
中篇 傑克森的結構主義符號學法學
一、符號學、符號學法學和歐洲結構主義符號學法學
二、對法律現象的符號學分析
三、對法律理論的符號學分析
四、法律符號學的一些總結
下篇 肯尼迪教授的憤怒
一、肯尼迪教授之奇人奇事
二、肯尼迪與哈佛法學院
三、肯尼迪的著作和理論傾向
第五章 政體與法治的內在理論邏輯
一、主題
二、政體與法治的邏輯關系
三、民主憲政與法律至上
四、法治與社會秩序
五、結語
第六章 探尋中國「法治」的意蘊
引言
一、「法治」的三種意義及其內在理論關系
二、從中國古代法治工具主義論到近代法治目的主義論
三、中國法律傳統與西方現代法治的異質性
四、關於中國「法治」的推論以及關於「法治」熱點命題的點評
第七章 社會類型與法治取向
一、引言
二、「親親尊尊」的社會與「德主刑輔」的法律傳統
三、「個人自治」的社會與「法律至上」的法律傳統
四、和諧社會與法治取向
 

法治現象,一直是中國法律學者所熱衷探討的問題。當社會結構發生轉化,社會呼喚法治理想的時候,法治的理論探討成為中國學者們難以回避的熱門話題。100多年前的清末修律爭論是這樣,30多年前開始的法制與法治之爭也是如此。

「法治」這個特定的社會現象不僅對中國人而言是神秘未揭的世界;對於西方人來說,法治同樣充滿著理論上的混亂與沖突。為了揭開法治現象的神秘面紗,我們應該回到法律的歷史,特別是法律的思想史中去。唯有從思想史的角度去梳理法治的理想圖畫、法治的理論淵源、法治的政治—社會結構和思想結構,我們才可能對法治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認識。本書的主題,就是從思想史的角度去探索法治現象的本質。

在本書中,我試圖回答如下「宏大」的理論問題:17—18世紀的西方學者在何種歷史條件下提出了怎樣的法治理想?西方法治理論的古典來源和基督教的基礎在哪里?西方法治所依賴的政治—社會結構是什麽? 世紀之後,西方法治理論發生了怎樣的樣式變化?在弄清了西方法治的意蘊之後,我們把視角從西方轉向了中國。以西方的法治類型為參照標准,中國的法律傳統是法治的工具主義,還是法治的目的主義?或者是法治的社會秩序?中國傳統的法律制度與西方的法治主義存在著社會結構上的同一性?或者反之,兩者之間存在著排斥性?中國法律傳統與西方法治傳統是否可以融合,以及融合的限度在哪里?

就西方法律思想史而言,對法治現象的深人探討並成效卓著存在於法律的政治學分析和社會學分析上。因為這個緣故,本書的方法論有著更多的法律政治學派和法律社會學派印記。因此,亞里士多德、孟德斯鳩、韋伯、昂格爾的名字經常出現在本書之中。而法律的道德學解釋之康德、羅爾斯、德沃金和法律的經濟學解釋之科斯、卡拉布雷西、波斯納,則較少出現在本書之中。需要指出的是,法律的道德學解釋和經濟學解釋並非不重要,只是它們不關心本書所涉及的「宏大的」「法治」主題。因理論淵源的緣故,本書所蘊藏的學術精神是懷疑、解構和批判。

本書的許多內容曾經以論文的形式發表過,最早的論文發表於1997年,最晚的論文發表於2008年。在成型本書的時候,我做了適當的修改和補充。在此,我要感謝那些曾經刊發過本書所涉論文的法學期刊,其中包括《中外法學》,《法律史論集》,《環球法律評論》,《法學研究》,《北方法學》,《法律科學》,《同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求是學刊》等。可以說,本書是我10多年來圍繞法治理論研討所做的一個思想小結。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