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來:110年的中國變革——從甲午戰爭到鍍金時代

醒來:110年的中國變革——從甲午戰爭到鍍金時代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許知遠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16059069
  • ISBN13:9787216059060
  • 裝訂:299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里有一百年來各種歷史人物的夢想和掙扎,還有一個青年知識分子對歷史與現實的理解。我們能看到伸展中的歷史洞察,努力拓寬的現實視野,還能發現新一代人的理想和情懷。——吳思

這本《醒來》是作者對自己的祖國的一次宏大審視,它出版於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五四運動爆發九十周年之際,正是這位國之青年在思想上的一次貢獻。——吳曉波

這本書再次證明了許知遠的確是今日中國最具宏觀視野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淵博的學時,清醒的洞見,全部化成娓娓道來的故事;既是中國重新定義自己的故事,也是一個青年搜尋自我定位的思索歷程。——梁文道

這本書描述的年代跨越了一百一十年,從一八九四年夏天開始的甲午戰爭到眼前仍熱情高漲的鍍金時代,還有對未來歲月的模模糊糊的憧憬。它沒給出什麽值得傾聽的結論,卻代表著一個年輕知識分子對於自己國家的重新認識。他試圖用好奇心與探索,來取代長期教條教育所造就的對歷史的冷漠感。

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壯觀的實驗場,中國將為未來幾代年輕人,提供一個超出想象的廣闊舞台。這其中充滿粗俗、不安、混亂,也可能激發起參與者身上的好奇心、創造力、對生活更深刻理解。古羅馬歷史學家波里比烏的感慨令我動容:「在不到五十三年的時間里,整個世界就臣服在羅馬 的無可質疑的權威之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無論多麽平庸和冷漠,怎麽可能不產生探究的好奇心呢?

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現為《生活》雜志出版人,《亞洲周刊》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他也是單向街書店的創辦人之一。他出版作品包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轉折年代》《新聞業的懷鄉病》《中國紀事》等。
 

目錄

致謝
「醒來」的國家和「醒來」的青年
自序:歷史的意識
第一部分 追尋現代中國
第一章 帝國的崩潰
2月的崩塌
組織的退化
落後於腐敗的挽救
第二章 脆弱的新政
日俄戰爭之後
紫禁城內的「新政」
不可避免的失敗
新力量的崛起
第三章 同治中興與明治維新
被遺忘的黃金時代
「被忽略的失敗努力」
激進變革的歷史性勝利
第四章 孫中山與蔣介石
最後的孫中山
第一個大總統
不斷革命
同父的遺產
1925:苦悶的象征
信仰基督與儒家的蔣介石
遇到更為強大的對手
並非偶然的失敗
「台灣式的現代性模式」
第五章 毛澤東與周恩來
「斗爭延續二三百年是可能的」
明星氣質的職業革命家
孤立中的和平努力
浪漫主義的貧窮、混亂與傲慢
110年之後
第六章 鄧小平時代
「誰是毛的真正繼承人」
復出
重組中的世界
故事仍在繼續
史景遷眼中的鄧小平
第二部分 重新想像中國
第七章 重新發現中國
「一塊看得見的新大陸」
中國世紀正在到來
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
每一代人都迷戀於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市場與技術的革命年代
「天然的全球化的一代」
第八章 在漸進中變革
討論的空間越來越大
第四次思想解放運動
走出書齋的改革爭論
民主是個好東西
新興力量的出現
共同推動的力量
發出新芽的傳統
第九章 重建知識分子傳統
費孝通那一代
大學的幻像
丟失的傳統
《大公報》的立場
追求受人尊敬
責任讓位於利潤
不一樣的鄉愁
重建知識分子傳統
第十章 眾神狂歡的網絡紀
我曾是個dot-commer
追求財富的集體行動
泡沫之後的幸存者
第十一章 鍍金年代
脆弱的全球雄心
大師,還是巫醫
除了傑克·韋爾奇,你還有別的榜樣
商業的崛起社會的發展
現在——讓我們停止談論企業家
轉變中的富人角色
轉型年代的商業精神
商業革命的意義
清醒地面對現實
讓我們談談未來
坐標的意義
我們的鍍金年代
第十二章 焦慮的社會
一個備感焦慮、迷惘的社會
壓抑的狂歡
環境與社會的崩潰
第十三章 變化的三年
2002年:跨越單一思維
重思中國奇跡
2003:中國有幾副面孔?
2004: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
經濟決定一切的年代
越來越大的階層反差
一切都變得那麽碎片化
第三部分 告別歷史的假期
第十四章 中國與日本:並非零和競爭
傳統在矛盾中延續
更貼近的參照
150年的比鄰競爭
中日都面臨觀念的變革
已經變化了的日本
「了解那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第十五章 中國與美國:217年的理解
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度
幼童的悲劇
「最年輕的列強」
曾經的黃金年代
「去游行,去簽證」
第十六章 美國傳統與我們的世界
美國的傳統
政治、商業文化的變遷
我們的世界
第十七章 真正的國家實力
如何評定國家實力
經濟繁榮不能僅依賴外資
為未來做好准備
告別歷史的假期
中國的假期有多長
加入全面全球化
第十八章 尚待成熟的國家
一只老虎引發的聯想
可疑的成就
一樁家庭事件
後記:熱情的幻象
 

歷史寫作是一種創造活力┅┅給我們一種生命的共鳴。
——薩帕瓦利·拉達克里希南

如同之前的所有作品一樣,這本書也是一連串疑惑、焦慮與截稿日期的產物。唯一的不同,是這次蘊涵的情感更為復雜。一方面,我繼續為長期的個人身份的認定而困惑,終其一生,每個人都在用各種方式言說自己「為何與眾不同」。另一方面,我日益認識到,自我身份的尋求與我所生活的國家與時代息息相關。我個人的身份焦慮感與我的國家面臨的境況糾纏在一起,它令我沮喪憤懣,更是力量的來源。作為人類規模最為壯觀的實驗場,中國將為未來幾代年輕人,提供一個超出想像的廣闊舞台。這其中充滿粗俗、不安、混亂,也可能激發起參與者身上的好奇心、創造力、對生活的更深刻的理解。古羅馬歷史學家波里比烏的感慨令我動容:「在不到五十三年的時間里,整個世界就臣服在羅馬的無可置疑的權威之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無論多麽平庸和冷漠,怎麽可能不產生探究的好奇心呢?」

這本書試圖描述的年代跨越了110年,從1894年夏天開始的甲午戰爭到眼前仍熱情高漲的鍍金年代,還有對未來模模糊糊的憧憬,它沒給出什麽值得傾聽的結論,卻代表著一個年輕知識分子對於他自己國家的重新認識。他試圖用好奇心與探索,來取代長期教條教育所造就的對歷史的冷漠感。幾個命題讓我如此著迷,卻束手無策。歷史的動力是什麽,在不同的時代,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力量到底來自於何方;歷史背景將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對應的那一代人;中國的國家性格到底是什麽;哪些因素塑造了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中國社會是以何種方式組織起來,又是如何運轉的┅┅這些沒有結果的思考,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我某種歷史意識,燃燒起我對於國家命運的深刻好奇心。

不無好笑的是,我對於中國的理解,主要來自於海外那一小群漢學家。史景遷與李文森是我最喜歡的兩位,他們毫無東方學者的傲慢與狹隘。前者「像天使一樣寫作」,同樣是在描繪 世紀的中國,他所呈現的不是破敗與憤怒,而是一代代中國人面對困境時表現出的韌性與想象力;而後者則從不把中國當成一個特殊國家,他相信中國的經驗也同樣是整個世界經驗的一部分,用猶太人對身份的敏感性理解中國的儒家傳統在現代世界的挫折感。

這多少也代表了我的努力方向。我相信這種探討恰逢其時,今天的中國人正生活在一種強烈的反智主義情緒中,這種流行情緒帶著「理性」、「實用」的面紗,習慣性地嘲笑一切更為單純、理想主義的情感。它試圖將人擠壓成一種既平面又被動的生物,他們對過去與未來興味索然,只生活在現在,他們也對個人信仰與創造力缺乏信心,相信除去加入了眾人的大合唱外,別無選擇。

在所有的章節里,我都不自覺地流露出對伯格森的哲學的某種信服,這個法國人在一個世紀前曾說:「說社會的進步是由於歷史某個時期的社會思想條件自然而然發生的,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它實際只是在這個社會已經下定決心進行實驗之後才一蹴而就的。這就是說,這個社會必須要自信,或無論怎樣要允許自己受到震撼,而這種震撼始終是由某個人來賦予的。」我相信,這一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中最讓人心醉的時刻,也正是這些震撼發生之時。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