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恆星觀測史

中國恆星觀測史
定價:1200
NT $ 1,044
  • 作者:潘鼐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306947
  • ISBN13:9787807306948
  • 裝訂:764頁 / 27 x 22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源遠流長,其史料浩如煙海,內涵豐富多彩,在恆星觀測方面具有悠久的傳統,以及很高的成就。其內容包括對新星、超新星、變星等的觀測記錄,對恆星位置的測量,對作為天象坐標系統的二十八宿體系的研究,以及對星圖、星表的研究整理工作等。其中對於二十八宿的起源,早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就有西方學者對此進行了討論。隨後又有不少學者在此領域做出工作。1962年薄樹人先生發表《中國古代的恆星觀測》一文,對這一論題做了簡要的歸納。而潘鼐先生在1 989年出版的本書第一版中,對這一問題做了更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提出對二十八宿距度的測量不晚於公元前6世紀。

對於恆星觀測領域的其他一些重要論題,潘先生在本書第一版中也做了詳盡的分析,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爭論已久的《石氏星經》年代問題,本書第一版中就提出《石氏星經》中的一部分恆星測量於公元前450年前後,另一部分恆星則測量於公元l70年左右。此外,他還對宋代《楊惟德星表》、元代《郭守敬星表》,以及東吳陳卓星官、隋唐《步天歌》、敦煌星圖、宋代蘇頌星圖、蘇州石刻天文圖和明代《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等作了詳細的考析。

翻閱書稿,發現本書第二版比第一版篇幅多了不少。其中不僅對明清時期西方天文學的傳入專辟章節討論,對第一版原有的內容也做了大量的修訂和補充,尤其是加入了很多新的圖片和資料。
 

目錄


增訂版序

第一章 我國早期的恆星觀測
第一節 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星象著錄與二十八宿的問世
一、我國最早的恆星觀測記錄與關於恆星的釋義
二、甲骨文中的星名與《尚書堯典》的四仲中星
三、《夏小正》星象的年代
四、《詩經》、《左傳》、《國語》中的星名
五、二十八宿名稱的全部出現
第二節 二十八宿星座的系統化觀測
一、二十八宿星座的組織及距星的證認
二、二十八宿作為昏旦中星的觀測時代
三、石氏的二十八宿觀測值
四、早於石氏的二十八宿古度
五、石氏宿度與古度的時代考訂
第三節 四象、十二次與二十八宿
一、四象與十二次的產生和使用
二、十二次、十二辰與二十八宿的結合及宿名詮釋
三、中國二十八宿在華夏本土的生長
第二章甘氏、石氏與《石氏星經》年代的論定
第一節 對甘氏與石氏的考查
一、甘、石的姓氏與時代
二、甘、石《星經》的流傳與內容探索
三、有關《石氏星經》研究的不同論點
第二節 《石氏星經》觀測年代考辨
一、各家研究的得失
二、《石氏星經》中觀測年代的推算
第三節 甘、石《星經》的恆星記事與《甘氏星表》
一、傳本甘、石《星經》的恆星觀測記事
二、《甘氏星表》輯佚
第三章 秦漢時期星象觀測的發展
第一節 秦漢時期的星象觀測與記述
一、漢初的恆星名數及星座組織
二、兩漢時期的星象觀測與記載
三、《周髀算經》中的星象資料
第二節 有關星象觀測的幾個問題
一、恆星觀測的幾項進展
二、對《石氏星表》的補充
三、星象在政治、文化與生活中的反映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甘、石、巫咸三家星經的流傳與整理
第一節 三家星經的定紀與敦煌寫本
一、陳卓及其天文星占著述
二、《敦煌寫本》中的三家星經
第二節 《玄象詩》的勘訂
一、《玄象詩》的內容與性質
二、校點《玄象詩》
第三節 兩晉南北朝至隋統一時期三家星官的流傳
一、從漢末的星圖到吳、晉間對恆星名數的整理
二、《巫成星表》質疑
三、南北朝至隋恆星圖象的制作與流傳
四、日傳本《三家簿贊》星官的校證
第五章 星象體制的演變與唐代的恆星觀測
第一節《步天歌》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南北朝、隋、唐的星象著述及星象體系的變化
二、《步天歌》的產生及三垣二十八宿星象體制的成立
三、校訂《步天歌》
四、若干星名的注釋
第二節 一行對恆星觀測的貢獻
一、一行對二十八宿所作的新觀測
┅┅
第六章 宋代恆星觀測及恆星圖表
第七章 元、明時期星象觀測的延續及其在民間的傳播
第八章 西方天文學的傳入及明崇禎年的恆星觀測
第九章 清代三次恆星測量與恆星名的中西對應關系
結束語 中國星象體制的歷史變遷及恆星名數的匯總
附折面圖
 

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源遠流長,其史料浩如煙海,內涵豐富多彩,在恆星觀測方面具有悠久的傳統,以及很高的成就。其內容包括對新星、超新星、變星等的觀測記錄,對恆星位置的測量,對作為天象坐標系統的二十八宿體系的研究,以及對星圖、星表的研究整理工作等。其中對於二十八宿的起源,早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就有西方學者對此進行了討論。隨后又有不少學者在此領域做出工作。1962年薄樹人先生發表《中國古代的恆星觀測》一文,對這一論題做了簡要的歸納。而潘鼐先生在1989年出版的本書第一版中,對這一問題做了更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提出對二十八宿距度的測量不晚於公元前6世紀。

對於恆星觀測領域的其他一些重要論題,潘先生在本書第一版中也做了詳盡的分析,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爭論已久的《石氏星經》年代問題,本書第一版中就提出《石氏星經》中的一部分恆星測量於公元前450年前后,另一部分恆星則測量於公元170年左右。此外,他還對宋代《楊惟德星表》、元代《郭守敬星表》,以及東吳陳卓星官、隋唐《步天歌》、敦煌星圖、末代蘇頌星圖、蘇州石刻天文圖和明代《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等作了詳細的考析。

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中系統總結了中國天文學史上的星表數據,其數據引證翔實,出處可靠。潘先生為完成這項工作,走訪各個圖書館,查閱不同版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這些工作為后續的天文學史研究奠定了基礎。

對於中國古代恆星觀測而言,過去還沒有這方面的專著,潘先生的工作可以說是超越前人的工作。本書的材料是非常豐富的,考證詳盡,這是一部很好的巨著。可惜的是,由於本書第一版印量很小,在最近一些年里,此書只在少數圖書館中可見,在書店甚至舊書網上都難以尋覓。很多對中國天文學史感興趣的年輕人,卻很難看到這樣一部星觀測方面的重要專著,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因此,當我聽說出版社即將再襖此書,並請我為之作序時,便欣然應允,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翻閱書稿,發現本書第二版比第一版篇幅多了不少。其中不僅對明清一穿百方天文學的傳入專辟章節討論,對第一版原有的內容也做了大量的修訂和補充,尤其是加入了很多新的圖片和資料。例如對二十八宿起源問題的討論中,第二片中就加入了新的章節,通過介紹一些新近山土的文物,並與西方文物進行對比,來證明二十八宿是華夏文明土生土長的星象體系。

潘先生作為一位業余從事天文學史研究的工作。他花了一生的功夫來做這方面的研究,對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恆星觀測與《崇禎歷書》等都做了系統的考證,實屬難得。如今《中國恆星觀測史》得以增補內容再版這時,潘先生已年高八十八歲,這樣對學術孜孜以求的態度實在值得敬佩。

作為恆星觀測研究中的開山之作,這本書在史料的整理搜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過對於中國古代豐富的天象記錄而言,它只是個開始,而並不是結束。我希望隨着本書第二片的付梓,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天文學史研究中來,繼往開來,為中國古代恆星觀測的研究做出貢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