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九十周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

“五四”九十周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
定價:108
NT $ 94
 

內容簡介

本書的探討緣起于中國話語界長久以來對“五四”運動存在著的三種單一化的解讀︰意識形態化的政治史敘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史分析,以及以捍衛國學的名義否定“五四”批判精神的遺老遺少式的悲劇式論調。

以此為背景,作者通過把“五四”擴展至清末變革和民初社會革命的前後長線關聯中的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社會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徑,揭示了“五四”前後中國知識精英從政治到文化,再到社會問題的話題轉換,並在從晚清民初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這段歷史長程中,論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湖南邊緣知識分子崛起並進入主流話語圈的過程。本書不僅討論了“五四”前後“社會”作為一個論域的產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題的歷史,而且通過考察中國知識分子的“代際轉換”以及與此相關的人際網絡的變化軌跡,特別著力研究了“五四”前後不同知識群體的行為差異及其後果,描述了一幅充滿地域和代際差異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智識圖景。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導論︰“五四解釋學”反思
1.1 引言
1.2 “五四敘事學”的缺陷︰過度依賴“思想史”分析
1.3 修正途徑︰“五四”敘事的“社會史化”
1.4 對“社會”的認知與“五四”知識精英的行動方略
1.5 余論︰“社會革命”得失談
第二章 “五四”前奏︰從國家崇拜到政治疏離
2.1 “文化普遍主義”如何收縮為局部的政治建設問題
2.2 “民族”與“國家”概念如何相互分離
2.3 “文化”作為一場新興運動是如何出現的
2.4 東西文化之爭如何演變成了“歸約主義”的游戲
第三章 “五四”意識的轉變︰社會網絡與身份認同
3.1 以“社會”解構“國家”
3.2 個人一社會一國家關系是如何被重構的
3.3 身份認同的難局
3.4 邊緣政治的鼓動者與地方歷史意識的重構
第四章 踐履型知識群體的崛起與社會改造運動
4.1 地方自治的含義
4.2 個人修養為什麼不是自足性的?
4.3 地方性責任倫理與社會組織的建構
出版後記
 

談“五四”就像趕場廟會,不僅要就著五月四日這天去趕集,而且有大集小集之分,今年好像逢上個趕大集的日子。言論圈又該熙熙攘攘地熱鬧一番了。但若不想每年例行吆喝幾句“五四萬歲”的客套話,卻要打著“學術”旗號來趕集就有很大難處,難在這集市須是以新鮮產品示人,如不識趣,一腳踏入其中就如趕科舉考場的士子,很容易做出倒人胃口的八股文章來。

既然有此自警的意識,就該拿出個有資格趕此大集的理由來。詳細的表白都在後面的行文中,讀者自會品評,不用我在此羅嗦。不過,既然趕集的人歷來如過江之鯽,近年名門正派和各路草野神仙均喜混跡其中,還是得先辨明自己是哪一路的鬼怪才好。否則剛踏入門就被亂棍打出,不但失了身份還沒了資格。逡巡良久,才在下面簡要列出些以往“五四”研究的八股信息和我的批評態度,交由讀者來評判我趕“五四”這趟趕集是否合法。

八股一:“五四”被當做一場單一的愛國學生運動,持此論者天真到覺得一天的事就能改變世界。

我的回答是:“五四”是個長時段的全方位革新運動。它的影響時間至少應拉長到20世紀30年代。

八股二:“五四”是個面目猙獰的“反傳統”惡獸,罪不容誅,它必須為近代中國人所有欺師滅祖的行為負責。“文革”中神像被砸,老師被打也是“五四”惹的禍。

我的回答是:歷史研究如果也搞撈仔英雄兒好漢這套“唯成分論”、“血統論”,豈不狠狠扇了自己一個嘴巴!

八股三:批“五四”居然成了興國學的一個理由,遺老遺少紛紛借攻“五四”出氣,以批魯迅為時髦,遍地以“返祖現象”為榮,奇觀妙境一時無兩。

我的回答是:墮落到拿“五四”當國學的出氣筒,只能看出所謂“國學”的貧血和虛脫。

八股四:“五四”是“個人解放”的嘗試,如果個人”得不到自由,就說明“五四”完全失敗,毫無意義。

我的回答是:“個人主義”是西方舶來品,不是中國骨子里的東西;我並非反對自由主義,但仍以為,“個人”自由學的像不像確是“五四”的目標之一,但絕非“五四”的唯一價值所在。

八股五:“五四”是一場純而又純的文化運動,是學術積累的大成,卻與政治無關。

我的回答是:這是故意躲避意識形態解釋的借口,情有可原卻于理不合,偏離了歷史的本相。學術文藝乃是“五四”的一面,“五四”的另一面是誘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造風潮。其得失成敗雖見仁見智,卻難以回避。

以上是我今年“五四”趕集的聯絡圖,凡欲知我罪我者,請憑此圖。

楊念群
2009年3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