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與資本:轉型期中國鄉村精英結構變遷的實證研究

精英與資本:轉型期中國鄉村精英結構變遷的實證研究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胡楊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75969
  • ISBN13:9787500475965
  • 裝訂:295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後半期以來,隨著農村精英在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的日益凸顯,農村問題研究也逐漸實現了從國家與社會的二維框架向國家一農村精英一社會三維框架的范式轉換。

在新的三維理論框架下,本書以孟村為例,從不同資本轉化與精英成長的角度,深入研究了轉型期中國農村「精英循環」與「精英再生」的歷史過程與內在機制問題,建構出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農村的資本轉化與精英結構變遷的「理想型」模型,描述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農村精英的政治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的相互轉化及其農村精英結構變遷的影響。

胡楊,1972年9月生,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博士,滅津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博士后,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高級訪問學者,河南省廉政評價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近年來,先后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及省級社科規划基金項目8項,在《中國軟科學》、《哲學動態》、《自然辯證法通訊》、《鄭州大學學報》等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管理與服務:中國公共事業管理改革三十年》(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社會心態嬗變與和諧社會構建》(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多部。
 

目錄

自序
導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研究現狀及其分析
第三節 田野點的選擇與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的理論背景與概念工具
第一章 一個回族社區:孟村概況
第一節 孟村的族源傳說
第二節 孟村地理環境及其變化
第三節 皮毛經濟與孟村的「非農化」
第四節 孟村人文傳統的現代化
第二章 知識與權辦:孟村歷史上的鄉村精英
第一節 傳統社會孟村的紳士統治與鄉村自治
第二節 知識解構與孟村的精英異化
第三節 精英再造:全能政治下孟村精英結構的一元化與核心化
第三章 精英網絡:轉型期孟村場域內的資本流動與精英重構
第一節 政治精英及其困境
第二節 經濟精英及其崛起
第三節 宗教精英及其邊緣化
第四章 雙重建構:轉型期孟村精英的利益表達與鄉村治理
第一節 「土地證風波」:孟村精英利益磋商的過程——事件分析
第二節 「牛肉外交」:孟村精英利益的對外表達
第三節 從精英選舉到選舉精英:村民自治實踐中的孟村精英互動
第五章 資本轉化與精英流動:孟村精英結構變遷的內在機制
第一節 是社會精英還是文化精英?孟村精英結構探討
第二節 循環還是再生?轉型期孟村精英流動的考察
第三節 資本轉化與精英流動:孟村精英結構的歷史變遷
余論:精英治理與鄉村自治之間的張力
參考文獻
後記
 

半個世紀前,米爾斯《權力精英》的出版,曾在西方學界引起了關於美國社會「是否存在權力精英」的廣泛討論。雖然學界至今還沒有在這一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但多數學者認為,精英與大眾的確是人類社會結構中的兩個重要的、有差別的群體,並對人類社會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和作用。在當代社會研究中,精英階層逐漸成為觀察社會結構變遷的一個重要視角。

在中國,「精英主義」幾近「英雄主義」,一直是政治意識形態避諱的話語。這種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精英與大眾之間的鴻溝,以至於長期以來很少有學者從精英視角來觀察中國社會發展與變遷。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社會日益迅速的結構轉型和群體分化,精英的地位和角色愈來愈引人矚目。

真正從精英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始於農村。現有研究表明,在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雖然國家治理結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但是,作為國家和農民聯系的紐帶,鄉村精英一直處於國家與農民的中介,發揮著鄉村社會治理的重要功能。忽視鄉村精英在整個鄉村社會治理結構中的地位,將很難理解中國農村社會結構乃至整個國家結構性質的變化。

精英總是流動的。帕累托曾指出:「如果統治精英不設法去吸引平民階層中的卓越人才,如果精英的流通被阻塞,那麽就會出現國家和社會的失衡,就會使社會秩序混亂。」精英的流動。或曰精英的循環和再生,不僅包括精英與大眾之間的相互流動,而且更包括精英與精英之間相互轉化。精英流動機制決定著精英結構或權力結構性質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進而引起社會結構性質的變遷。

在中國傳統農村社會,士紳是鄉村精英結構的核心。通過科舉制度,部分鄉村士紳直接進入國家官僚體系,部分則留在鄉村,成為鄉村社會的統治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精英階層,士紳成為整合帝制時代鄉村社會權力格局的核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鄉村社會精英的選擇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政社合一」體現形成的過程中,國家通過一系列的政治運動,瓦解了傳統鄉村士紳統治的政治精英——鄉村干部。在這個過程中,鄉村干部精英逐漸從社區體系中剝離出來,並被整合到國家官僚體系中,成為國家體制內精英。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農村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鄉村精英結構或權力結構也呈現出了深刻的變化。計划經濟時代干部的核心地位受到了挑戰,「一元化」的鄉村精英結構逐漸向「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文化精英」並存的多中心結構轉變。不同鄉村精英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相互競爭,形成了一種復雜互動的鄉村權力場域,村民自治和選舉活動中的政治新秀、活躍在鄉鎮企業和現代市場中的「經濟能人」、致力於傳統維系、傳承和創新的民間藝人等,共同推動著社會轉一型期中國鄉村治理朝著「多中心治道」的方向發展。

然而,就當前研究現狀而言,從宏觀角度來認識中國鄉村社會精英結構整體性變遷的研究成果還相對較少。本書以一個典型社區精英結構變遷為例,對轉型期中國鄉村精英的資本轉化與權力競爭進行了生動描述,從宏觀上揭示了中國鄉村社會精英階層和權力結構變遷的動態過程。

其次,本書從資本轉化與精英產生的角度,對鄉村社會精英的流動機制做出了新的解釋。即鄉村精英都慢依靠基本資本積累而成長起來的,並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把基本資本轉化為其他資本,以維持、鞏固和提高自己的精英地位。

最後,本書還特別研究了社會資本在資本轉化和精英流動中的獨特功能,並認為社會資本往往是由基本資本產生的,並在資本轉化過程中充滿基本資本轉化的中介。因此,在精英成長的過程中,社會資本往往發揮著輔助性功能,而不是第一位的首要因素。

近年來,關於中國社會的資本轉化與精英聯盟的批評性討論,呈不斷加強趨勢,從「官商勾結」到「官學聯姻」、從「官員下海」到「博士從政」,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社會的資本轉化和精英流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甚至有人認為,19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權力結構的演化趨勢,與米爾斯在1950年代所揭示的美國社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中國社會中的各利益主體快速發育,且力量高度不均衡;不僅政治精英與經濟精英身份之間的相互轉化日益頻繁,而且一個由政治、經濟、文化精英組成的高層聯盟日益鞏固;與此同時,一個龐大的碎片化的底層社會正在生成,社會的中間層發育遲緩,不能充當高層和底層之間的橋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目前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從利益集團相互博弈的階段,向可能形成一個權力精英社會的演化過程中。」

雖然目前還不能斷定中國是否存在一種精英聯盟,是否可能進入一種精英社會,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社會轉型期各種精英的流動和不同資本的轉化正日趨劇烈。資本轉化與精英流動對社會發展有兩種可能的影響:一種可能是精英與大眾的良性互動,這種流動可以保持精英結構的開放性,促進社會的穩定和活動;另一種可能是精英內部的權力聯盟,這種聯盟可能導致精英階層利益和權利的趨同化,並進而導致精英與大眾之間的轉化機制中斷,精英結構從開放走向封閉。後一種可能無疑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因為精英結構的封閉,是民主喪失和權力壟斷的先兆。大家必須高度警惕這種風險!

中國是否會進入一個「權力精英」社會?這需要扎扎實實地從對當前中國社會的精英結構,特別在農村權力結構變遷的實地研究中去尋找答案。「春江水暖鴨先知」,因為鄉村社會權力結構的變化,往往是國家權力結構變化的縮影,最能體現出中國社會結構性質的變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