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會館

四川會館
定價:90
NT $ 78
  • 作者:王雪梅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523492
  • ISBN13:9787807523499
  • 裝訂:平裝 / 17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何謂“會館”?按《辭海》之解釋,為“同籍貫或同行業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設立的機構,建有館所,供同鄉同行集會、寄寓之用”; “會”是聚會的意思,“館”是賓客聚居的房舍,就是聚會和聚居之場所。會館在中國出現,最初與商業有關。距今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京城長安就有外地人的邸舍,類似一種只接納同鄉人的“旅館”,用以聯絡感情。東晉以後,中國黃河流域的漢人大批流徙江南,在建康等較大城市中,外地同郡同鄉官員士紳,也常有聚會的固定場所。南宋時的杭州,除官紳外,還有同郡同鄉商賈也參加有組織的活動。

而真正被稱為“會館”的組織,是明清時同籍人在客地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這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一種民間的自發性社會組織。會館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傳統文化與社會生活背景。它興起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衰微于民國。會館的發達同科舉制度和商業經濟的繁盛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明清以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科舉制度和人口的流動,促成了會館的誕生和勃興,先是紳士會館在明初產生,到明中葉以後,商業性會館紛紛建立。明清流動性階層除了行商之外,移民風潮幾乎席卷農、工、儒等各階層。隨著移民的經常化出現,移民性會館到清康乾時呈現出興盛的景象。

清代四川地區,在全國區域移民和區域貿易浪潮激發之下,各式會館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以徙居新鄉務農移民為主體的移民會館,勃興于集市場鎮,窮鄉僻壤。以離鄉經商旅居客民為主體的工商會館,迭興于省府州縣,大邑通都。積兩個多世紀的運轉,鑄就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四川會館文化。其匠心之筆,神來之功,演化生成厚重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至今。

毋庸置疑,四川會館文化已成為全國會館文化和巴蜀區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清代的四川會館,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建築之密集與豪華,均列全國之前茅;對今天特色鮮明的巴蜀文化的形成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這是在四川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顯著特色。
 

目錄

總序
引言
第一章 明清會館概述
第二章 清代四川會館
第三章 四川會館的建築藝術特色
第四章 會館的集體象征與神靈崇拜
第五章 地域文化融合之地——會館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巴山蜀水自然風光旖旎,歷史文化璀璨。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篳路藍縷,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麗多姿的巴蜀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四川,乃至中國的一座極為珍貴的文化寶庫。

巴蜀文化植根于巴山蜀水,是一種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個世紀40年代初提出“巴蜀文化”這一概念以來,隨著考古的新發現,特別是三星堆、金沙遺址等一批頗有影響的古跡相繼發現發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並陸續在歷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的學術成果。這是我省文化事業繁榮興旺的重要標志,是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矚目成就。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視發掘、研究巴蜀文化,大力普及、弘揚巴蜀文化,既是結合我省實際、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文化生活需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既是發展繁榮我省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強省的有機內容,也是加強和推進我省精神文明建設、振奮廣大干部群眾精神的重要途徑。為此目的,省政府組織參事、文史館員等一批學有專長的老專家、老教授編寫了《巴蜀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叢書。這套叢書涵蓋了巴蜀文化的起源與傳承、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學技術、民風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諸多方面,史實準確,文字精練,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對普及、宣傳和弘揚巴蜀文化,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相信這套叢書能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並從中領略到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弘揚巴蜀文化,既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又要大力開展宣傳普及工作。堅持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希望全省學術研究和文化界的同志始終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為推動我省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作出更夫貢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