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小說觀念論稿(繁體版)

漢唐小說觀念論稿(繁體版)
定價:144
NT $ 125
  • 作者:羅寧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522968
  • ISBN13:9787807522966
  • 裝訂:精裝 / 34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漢唐小說觀念論稿(繁體版)》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討論先秦兩漢時期的小說觀念。從《莊子》到《漢書。藝文志》小說家,是這一時期小說觀念研究的主要 索。先秦將小說與大道對立,漢代進一步采用五經作為評判著述的標準,這最終賦予了小說一詞最基本的含義︰小道不經之說。這是廣義的小說概念,是一個作為普通詞語使用的小說概念。 《漢書‧藝文志》設立小說家,由此誕生了具有目錄學意義的小說,小說開始成為一種文類。作為目錄學術語和文類名稱的小說,是一種狹義的小說概念。第二部分,討論與小說和小說家相關的諸子各家以及各種文類和文學表現方式。包括縱橫家、雜家、神仙家(方士)、謠諺、辭賦、俳優、諧隱。在這些諸子學說中和文類、文學表現中,都含有小說的成分,與小說發生關系。我們可以看到,古人使用同樣的和相似的詞語來評述這些不同的東西。第三部分,討論魏晉南北朝的小說觀念,當時人以瑣言為文類小說的主要類型。通過《隋書。經籍志》小說家類的作品,可以看到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瑣言是六朝時期小說最主要的類型。通過對《殷芸小說》各條內容細致分析和統計,也支持了這種觀點。瑣言成為小說的主流,和漢魏以來的人物品評大有關系。

第四部分,討論唐代的小說觀念。通過《隋書‧經籍志》、《史通》中對于小說的較為系統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初盛唐時期的小說觀念對于六朝小說觀念的延續,但是,劉知幾這位史家給出了小說新的評判標準,即是否是實錄的標準,從新的角度審視了小說的功能,即補史的功能。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先秦和漢代的小說觀念
第一節 先秦典籍中有關“小說”的記述
第二節 小道不經之說——漢代開始的小說觀念
第三節 《漢志》對小說的論述及文類小說觀念的產生
一、稗官
二、街談巷語、道听涂說
三、小道、可觀
四、閭里小知者之所及
五、芻蕘狂夫之議
第四節 《漢志》所錄十五家小說及其表現出來的小說觀念
第五節 桓譚、王充的有關論述
一、叢殘小語(附瑣語)
二、短書
三、近取譬諭
四、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
第六節 張衡、徐干的論述及小說的娛樂性
第七節 俗說、《風俗通義》和《俗說》

第二章 小說家與諸子各家及各文體的關系
第一節 小說家與諸子
第二節 小說家與縱橫家
第三節 小說家與雜家
第四節 小說家與方士、神仙家
第五節 小說家與俳優
第六節 小說與諧
第七節 小說與謠諺
第八節 小說與辭賦、俳諧文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小說觀念
第一節 從漢末品評到瑣言小說的興起
第二節 從《殷芸小說》看六朝小說觀念
一、殷芸生平及《小說》的成書
二、《殷芸小說》的卷數、流傳與輯佚
三、《殷芸小說》的引書及其分類
四、《殷芸小說》的俗化傾向
第三節 從《隋志》看六朝小說觀念
第四節 六朝典籍中的“小說”用例及《七錄》所收小說蠡測
一、王微《報何偃書》
二、丘巨源《與袁粲書》
三、阮孝緒《七錄》

第四章 唐代小說觀念
第一節 劉知幾的小說觀念
第二節 初盛唐典籍中的“小說”用例
一、李延壽《上(南北史)表》
二、李善《上(文選注)表》
三、劉允濟《天行健賦》
四、姚崇《誡子孫書》
五、唐玄宗《道德經注》
六、劉煉《隋唐嘉話》
七、《舊唐志》
第三節 中晚唐的小說觀念
一、廣見聞、補史闕
二、助談笑、愉心目
三、文類小說外延的擴大和廣義小說概念的延續
四、小說的雅俗傳統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黃帝說》及其它《漢志》小說
附錄二小說輿稗官
附錄三漠待韶考
附錄四從諾詞小說到文類小說
——解讀《漢書‧藝文志》小說家序
附錄五論《殷芸小說》及其反映的六朝小說觀念
附錄六中國古代的兩種小說概念
後記
 

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自古而然,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踫撞也由來已久。然而自西方工業革命興起以來,由于西方社會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超過了世界其它地區,以致于在相當長的時期,不少東西方學人都把西方的科學技術、社會制度乃至生活方式視為衡量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尺,把社會進步的理想目標定位于以西方發展模式為藍本的現代化,或以西方價值觀為基礎的普世文明.所謂西風東漸,西學東移,相當一批東方學人和政客也把工業化、信息化等現代科技進步看做西方文明的必然產物,為此他們不遣余力地向西方尋求真理,甚至將揚棄本民族的傳統,從器物、制度到生活方式上全面模仿西方作為實現現代性改造的唯一模式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歸宿。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遂呈現為單向的態勢——以先進的西方文明征服、影響和改造其它“落後”或“野蠻”的文化似乎成為人類走向現代化生活的必然趨向。

自20世紀80年代以降,由于交通、信息交流的日趨便捷,發達國家產業的轉移和國際市場的開拓,不同地域和文明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和文化聯系不斷增強,人員、商品、信息乃至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流動和相互溝通日益增長,逐漸使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各種復雜關系滲透交織的網絡,全球化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然而,今天的全球化並不意味看將出現一種全球同質的“世界文化”或“地球文化”,相反,隨看西方式工業文明內在矛盾的凸顯、西方知識界的白省和一大批民族國家的重新崛起,本土化、地方化也成為全球化語境下許多後發區域維護民族文化傳承、保持自身文化特質的策略°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已不再是簡單地演繹強勢的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及其它弱勢文明的征服或同化的模式,相反長期處在邊緣的第三世界地區的文化傅統山開女台發出白己的聲音,參與對現代性的詮釋,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並尋求走向現代化的多元模式與道路。

盡管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乃至對�仍難以避免,不同文化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土的差異與沖突依然存在,但和平發展、和言皆相處畢竟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旋律。因此,對話正在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往的基本立場和方式。

何謂對話?對話的實質應是不同主體問雙向互動的交流。哈貝馬斯把對話作為不同社會階層交往的主要形式,認為通過對話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一致正是交往行為的目的。而巴赫金則將對話關系看做無所不在的現象,他認為整個人類的語言、人類生活的一切闕系和一切表現形式、乃至一切蘊含看意義的事物之間都浸透看對話關系°毋庸置疑,對話的精神是交流、溝通與互動。這里有相互的凝視、好奇與欣賞,有積極的理解、借鑒與汲取,有主動的自省、調整與改造。總之,它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學與互滲過程,文化學所總結的關于文化交往過程中的互化與涵化現象都可以說是對話的成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明間對話的基礎應是平街,相互尊重,而不是仰望或歧視,更不是恃強凌弱的輪出與同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