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史

中醫史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李成文/主/編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12770X
  • ISBN13:9787509127704
  • 裝訂:平裝 / 16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研究中醫學的起源,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社會背景、人文因素、科技文化、醫政、中醫教育、流行病與傳染病、國外醫藥等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不同時期中醫各科的發展特點及其突出成就,主要中醫學說形成的源流、內涵、發展演變軌跡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著重研究中醫學發展的外部因素及自身特點,揭示不同時期中醫學發展特點與規律,以揚長避短,為當代及今後中醫學發展提供借鑒。本書第1版深受廣大中醫師生的歡迎,第2版在第1版基礎上做了很大改進,內容更加完善,可作為中醫院校各專業的基礎教材供學生使用,也可作為中醫愛好者了解中醫歷史的參考讀物。
 

目錄

緒論
第1章 原始社會一春秋時期(遠古—公元前476年)
第一節 社會背景
一、原始社會
二、夏至春秋時期
三、科學技術與文化
第二節 人文因素對早期中醫學的影響
一、“道-(精)氣”學說
二、陰陽、五行學說
第三節 中醫藥的起源
一、中藥知識
二、原始醫療工具
三、外治方法
四、中醫學起源問題上的幾種觀點
第四節 早期中醫藥實踐活動與中醫學理論的萌芽
一、早期醫療實踐活動
二、早期的醫事制度
三、醫巫分離
第五節 早期的衛生保健
一、原始社會
二、夏至春秋時期
第2章 戰國一兩漢三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265年)
第一節 社會背景
一、秦漢政府對中醫學的重視
二、科學技術與文化
三、醫事制度更加完備
四、服石與煉丹術
五、國外藥物輸入
第二節 人文因素對中醫學的影響
一、儒家獨尊
二、陰陽家與陰陽五行學說
三、道家與道教的形成
四、經學與讖緯神學
五、王充與“氣一元論”
第三節 中醫理論體系的確立
一、《黃帝內經》與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二、《傷寒雜病論》與辨證論治原則的確立
三、《神農本草經》與中藥學基礎理論的奠定
四、《黃帝八十一難經》對中醫基礎理論和診斷學的貢獻
五、《五十二病方》的主要學術成就
六、養生學的初步形成
第3章 晉唐時期(公元265—960年)
第一節 社會背景
一、政府對中醫學的關注
二、經濟日益繁榮
三、科學技術發展與文化繁榮
四、建立國家中醫管理與教育機構
五、“服石”之風盛行
六、連綿戰爭阻礙中醫學交流
七、國外醫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二節 人文因素對中醫學的影響
一、魏晉玄學的興起與泛濫
二、佛教的興盛
三、道教的流行
四、儒佛道並立與三教歸
第三節 中醫基礎理論繼續提高
一、整理研究經典著作
二、脈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三、病因病機學的重要貢獻
四、本草學的成就
五、方劑學的空前發展
第四節 臨床各科顯著進步
一、內科學水平明顯提高
二、外科學的發展
三、婦產科學的發展
四、兒科學初步形成
五、五官科學的新進展
六、骨傷科治療體系形成
七、針灸學理論體系形成
八、急救方法的進步
九、養生學的新發展
第4章 宋金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
第一節 社會背景
一、政府對中醫藥的重視
二、科技與文化促進中醫學的發展
三、疾病譜的變化對金元醫家的影響
四、連綿戰爭對中醫學的影響
五、國外醫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二節 人文因素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
一、理學的崛起
二、運氣學說的興盛
三、道教與養生
第三節 中醫基礎理論深入探索與創新
一、解剖學
二、經典著作研究
三、病因病機學理論的創新發展
四、診斷學新成就
五、中藥學的卓越成就
六、方劑學發展與經方盛行
第四節 南宋與金元醫學家的學術創新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一、劉完素與炎熱論
二、張元素與髒腑辨證理論、中藥歸經學說
三、張從正與攻邪理論
四、李杲與脾胃內傷學說
五、王好古與陰證論
六、朱震亨與相火論、陽有余陰不足論
七、陳言與三因學說
第五節 臨床各科的突出成就
一、內科學的充實
二、婦產科學成為獨立學科
四、兒科學明顯進步
五、五官科學突出成就
六、針灸推拿學發展新階段
七、骨傷科學的繁榮時期
八、法醫學的成熟
九、養生學的形成
第5章 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
第6章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第7章 1949年以後中醫學發展大事記
附 中醫主要學術流派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