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問題研究

國際問題研究
定價:288
NT $ 251
  • 作者:金燦榮/主/編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78634
  • ISBN13:9787563378630
  • 裝訂:精裝 / 28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國際問題研究是一門年輕的綜合性學科,具有顯著的跨專業特征和現實傾向。一方面,國際關系理論通過不斷借鑒、吸收和融合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哲學和軍事科學等相關社會科學學科的理論方法,得以建立、發展和完善。所以說,國際問題研究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環境和繁榮程度。另一方面,國際問題研究學者的學術興趣和視野,總是受到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影響和局限。無論學者們怎樣竭力保持研究的科學性和學術態度的中立,這門學科的整體發展方向都與國家所面對的外部局勢、所處的國際地位和對外交往的政治需求息息相關。國際問題研究學科的命運總是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是改革開放為中國高校國際問題研究學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國從1978年開始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改革,極大地解放了高校的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也為國際問題研究的學科發展開拓了無限的空間。尤為重要的是,與對內改革同步進行的對外開放,給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題,給學科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一個對外開放的中國如何認識和看待外部世界,我們曾經的意識形態敵人甚至戰場對手如何看待中國?中國如何處理美蘇對峙、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台海危機、中美關系波折等重大外部挑戰?如何利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機遇期,加速中國國力的復蘇和增強?外交,國之大事也。這些重大問題30年來都吸引和鞭策著幾代高校國際問題教師和學者。近兩年來,隨著中國崛起的態勢日益明朗,中國應該如何認識自己過去的發展,如何定位自己的未來角色,如何回應國際上的要求和期待?種種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也使一個處在開放時期和崛起時代的中國對于國際問題研究的深入發展有更迫切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輝煌時代鑄就了國際問題研究的黃金歲月。

  回顧30年國際問題研究學科的發展,在理論研究方面,對于西方理論的引介和揚棄已經得以深入的展,理論建設的主體意識早已成為共識,關于建立“中國學派”的探索已經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在國別區域研究方面,一些傳統的研究領域已經自成體系,隨著國家交往範圍的擴展,研究的視野還在不斷 拓;重大國際問題研究緊密地追蹤著國際政治的變化,許多問題的源流得以厘清,為國家的決策和民眾的認識提供著智力支持;中國外交和大戰略研究更是碩果累累,不同的學術觀點于此爭鳴。
 

目錄

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改革時期的高校國際問題研究
 第一節 跌宕的背景︰世情與國情的雙重激變
 第二節 改革開放與高校國際問題研究的學科生命
 第三節 中國崛起與中國高校國際問題研究的歷史使命
第二章 中國高校國際問題研究的歷史回顧與影響因素
 第一節 中國高校國際關系學科的重建與發展
 第二節 學術研究平台︰學術期刊建設、學術成果、學科領域和研究學會
 第三節 中國高校國際問題理論研究的譜系及影響因素
第三章 國際關系理論研究
 第一節 回顧與概述
 第二節 中國高校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現狀及分析
第四章 國別和區域研究
 第一節 國別研究的發展
 第二節 區域問題研究的發展
第五章 國際重大問題研究
 第一節 安全與沖突︰中國與世界——高校有關安全問題的研究
 第二節 精神家園——高校有關民族主義的研究
 第三節 塞壬還是神話?——高校有關全球化的研究
 第四節 工具的理性?——高校有關聯合國的研究
第六章 中國外交與大戰略研究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研究
 第二節 中國外交與大戰略研究
 第三節 關于中國外交研究的思考
第七章 高校國際問題研究前景展望
 第一節 高校國際問題研究的最新進展
 第二節 未來國際問題研究學科發展展望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在黨中央陶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迎來了新的春天。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與社會共進步、與時代同發展、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的三十年,更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釋放潛力、彰顯活力、壯大實力、提升能力的三十年。三十年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長足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恢復中得到了發展,在發展中得到了加強,一個門類較為齊全、適應各層次人才培養需要的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初步形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的人員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研究實力不斷增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產出了一大批元愧于時代、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管理體制也在不斷深化改革中積極推進,一個質量導向明確、評估監督有力、竟爭流動有序、成果轉化迅速、組織運行高效的管理體制機制正在形成。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公Π、客觀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發展特點和發展成就,是以改草創新精神,進一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作為中國改草開放三十年波瀾壯闊歷史進程的見證者、參與者和研究者,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走過了不同尋常的道路,有成績值得驕傲,有經驗需要總結。我欣喜地看到,百余位高校知名學者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和歷史使命感,在較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了《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編撰任務,推出了這套彌足珍貴的叢書。這是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三十年的實證研究,既實現了高屋建瓴、融會貫通,把握住了三十年來各學科學術發展宏觀脈絡;又做到了以點帶面、以簡馭繁,提煉出了三十年來各學科學術發展進程中具有根本推動力和全局影響力的重大問題或事件;更基于各學科三十年發展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各學科發展未來方向進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展望。

縱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經驗和啟示︰

——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先後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出系列重大決策,切實推進落實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四個“同樣重要”,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得以繁榮發展的根本原因。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中去,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大力推動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的創新,努力在學科建設、教材建設、教育教學等各個環節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不竭源泉。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立足國情、面向世界,以深人研究和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切實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課題,這是體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價值的重要基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營造生動活潑、求真務實的學術環境,提倡不同學術觀點、學術流派的爭鳴和切磋,鼓勵大膽探索、勇于創新,這是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任務。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已經整整三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重要任務,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大有作為。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努力回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亟待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有所突破,有所創新,進一步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為建設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作出重要貢獻,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和歷史責任。

進人新時期,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現新的、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們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擁有獨特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條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歷史階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堤出的重大戰略目標和任務,為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對于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高憤哲學社會科學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深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升發展質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李衛紅
二○○八年十月十六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