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寶齋畫譜‧古代部分(3)︰花鳥 二

榮寶齋畫譜‧古代部分(3)︰花鳥 二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唐輝/編
  • 出版社:榮寶齋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9-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303068
  • ISBN13:9787500303060
  • 裝訂:平裝 / 42頁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任伯年(一八四零——一八九六),是我國近代最有影響的畫家之一,他出生的年代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社會正醞釀和發生著巨大的變革,文化方面也發生著深刻變化。任伯年主要活動地上海是當時我國文化經濟發展中心,是我國早早開放的對外商埠,也是書畫美術史上那是一個充滿生機和變革的年代。社會的變化必然也對國畫的發展產生影響,從傳統的筆墨程式與審美當中解脫出來,以創造帶有時代氣息的新風貌與畫家對鮮明個性的追求,使海上副壇多彩多姿。

在中國畫大變革的時候,能立足于傳統、廣泛吸收、創立新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與趙之謙並稱海上雙駿。諸如花鳥中的生機、意趣、動勢、氣派、風貌,以及筆情墨趣等方面,狠狠抓住,抓住深層的遺傳基因加以高揚。對陳陳相因的表面形式不去盲目摹與承接,自然師古能化,為中國畫的演革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三是他創造的藝術形象更加大眾化,跳出了傳統文人畫的局限,他的觀從面顯然擴大了許多,是民眾推出來的畫家,為花鳥畫的普及做了貢獻。時代背景來看,那正是文藝開始向大眾轉化的年代,他也應該是大眾美術的先驅,就其藝術成就而論,這樣說並不為過。
 

目錄

序言
花卉四條屏
花卉冊頁
扇面
花鳥冊頁
 

任伯年(一八四○—一八九六),是我國近代最有影響的畫家之一,他出生的年代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社會正醞釀和發生著巨大的變革,文化方面也發生著深刻變化。任伯年主要活動地上海家集聚之地。那里名家雲集、流派紛呈,革新派和中國粹派畫家都夫妻活躍,美術市場空前繁榮。在中國美術史上那是一個充滿生機和變革的年代。社會的變化必然也對國畫的發展產生影響,從傳統的筆墨程式與審美當中解脫出來,以創造帶有時代氣息的新風貌與畫家對鮮明個性的追求,使海上畫壇多彩多姿。任伯年、任熊、任薰、趙之謙、虛谷、吳昌碩、胡公壽、蒲華、張熊等一大批畫家構成了我國美術史上的一個新高峰,特別是花鳥畫成就蜚然。徐悲鴻先生在三十年代評論近代中國畫的世界性貢獻時認為首推花鳥。

在中國畫大變革的時候,能立足傳統、廣泛吸收、創立新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與趙之謙並稱海上雙駿。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結合起來看任伯年的成就。

一是在繼承方面他能自覺地保留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大傳統,那些最具民族特點的、最核心的民族審美的恆常性因素。諸如花鳥畫中的生機、意趣、動勢、氣派、風貌,以及筆情墨趣等方面,狠狠抓住,抓住深層的遺傳基因加以高揚。對陳陳相因的表面形式不去盲目摹寫承接,自然師古能化,為中國畫的演革發展奠定了牢固拓基礎。

二是他敏感而大膽地吸收西畫所長,巧妙地融入中國畫的大傳統之中,學洋能變。在造型、結構、色彩諸方面借鑒西方,但不是簡單地中西拼命,而是不知不覺中吸收消化,增強了中國畫的造型能力和加強了表現力。在對西方繪畫的認識、擇取、吸收、融會方面為後人做了表率。

三是他創造的藝術形象更加大眾化,跳出了傳統文人畫的局限,他的觀眾面顯著擴大了許多,是民眾推出的畫家,為花鳥畫的普及做出了貢獻。從時代背景來看,那正是文藝開始向大眾轉化的年代,他也應該是大眾美術的先驅,就其藝術成就而論,這樣說並不為過。

榮寶齋搜集任伯年花鳥畫編輯成冊,便于集中研究學習,又多選小幅冊頁精品,適于臨摹,本文僅從習畫角度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就如何選擇臨本、以及任伯年在造型、意境、用筆、用色等這方面的特點加以分析,僅供讀者參考。

先入為主,入門要正,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從誰入手,如何選擇臨本,對每一位習畫者來說都是首先遇到的問題,我正式學習花鳥畫是在父親郭味(�渠 qu)的指導下從趙之謙、任伯年入手的。父親要求我選擇一兩位畫家深入進去,帶有研究式的學習。並說「趙之謙、任伯年的畫嚴謹、規範,很適合做臨本,從他們入手不會學出毛病來、臨壞了手」。

我先仿趙之謙,因家藏八福原作,可以反復摹寫。趙之謙下筆厚重穩健,雄渾古拙有金石氣,以書法篆筆法入畫,造型樸厚、色彩濃麗、構圖飽滿。讀其畫如聞黃鐘大呂,自能得方正厚重之氣。

不久我又獲得臨摹任伯年原作的極好機會,我正在北京藝術學院學習的一九六一年璁期,得瘳靜文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東綬祿街徐悲鴻先生故居臨摹徐先生珍藏的原作,記得當時臨了「紫藤翠鳥」、「花落鳩啼」、「柳溪鵝戲」、
「蒲塘秋艷」等八幅八尺大條屏。那是任伯年五十歲時所作,是他一生最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他技巧全面、用筆精妙、形神入微。臨他的畫似乎有一種開發一座花鳥畫知識寶庫的感覺,要處處用心。全方位關照,雖然臨起來很吃力,但收獲之大、收益終生。

研究任伯年的畫要首先研究他的造型。我們知道中國畫造型有自己的體系,離不開中國畫基本理論的指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緣物寄情、物我交融」、「神遇而跡化」、「不似之似的神似」、「妙得生意而不失真」、「對花寫照將人意」等等,因此畫家們在創造形象時不追求與生活原型一樣標本式的摹寫,也不會不求形似一味放虐。因此有修養的畫家一直本著筆下創造的形象既是客觀的,又不乏主觀地聯想創造;既是具象的,又有抽象概括與提煉;既是再現的,又有表現的因素。這些對立的因素在造詣很深的畫家胸中和手工,是不會相互排斥的,也不是機械拼湊在一起,而是融合成一種有機會的審美要求。

每位畫家的結合點並不相同,有的側重客觀,偏重寫實;有的側重主觀,信箋寫意,而形成不同風格。從美術史發展來看,就會發現唐宋時期多重寫實,宋元以後多重寫意。到了近代如何把高超的寫實能力、精到的筆墨技巧、優美的抒情方式、以及文人畫強烈的精神性結合起來,使花鳥畫更臻完善,已成為時代的要求了。任伯年正是在這方面做出成就的,因而也就奠定了他在美術史上的地位。

任伯年的花鳥造型極為精妙,他觀察精微,表現深入。對物形、物態、物情、物理,無不準確了解和把握。他熟悉花鳥的形象結構、形態性情、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而且還有那些自然景物與人的關系,包括文化背景和民族欣賞習慣。

我們讀任伯年的畫就會發現,他觀察事物有超人的精細和高度概括提煉的能力。對花木的花、蕊、蒂、苞、萼、睫、梗、枝、葉,無不進行深入觀察研究。有文字記載任伯年經常畫寫生,說他凡當外出見有可取之景物及時勾錄。他的寫生能力不僅是對花寫照的能力,更有捕捉動態、形態的超常能力,那些在風霜雨露中、晨光暮靄中低昂顧盼、偏翻偃仰的花姿,那些鳥類飛鳴食宿的生動形態,僅靠寫生也是不夠的,他是調動了觀察、記憶、分析、寫生、默寫等一切手段來完成典型形象的塑造的。他追求的是結構準確、形態精確、神態生動、筆墨精妙。因此造型雖然極精確,但毫不刻板,這些形態結構似乎已經融入他的心中,畫時自然流露,心手雙暢。這種在精細中不失自然渾化的高境界,正是他藝術的魅力所在。

他不僅去表現花鳥的生動與美麗,而是每一幅作品都在營造一個生機勃勃的典型的生存空間,這又是他不同常人之處。動植物的生長無不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他把花鳥與環境結合得十分貼切,因此在他的畫中泉脈水源、斷岸峽石、緩流急瀑、小草浮萍,無不合情入理,與花鳥渾然一體、主婢揖讓、相得益彰。一樹藤花從山崖順勢而下,倚水口、臨流泉、掩映扶疏成趣。斗方小品也把風荷、野鴨、搖拽的幾葉蘆葦、點點浮萍、數枝菱花,合諧地營造一方天地,創造一種意境。任伯年有許多發現和創造的樂趣,也有很強的分辨和篩選的能力,他避免簡單直接地表露形象,引起聯想,洋溢出一種淡淡的詩情。

蔡若虹先生說︰「翻開任伯年花鳥畫頁,不論這些作品巨細繁簡,只要你對它稍稍玩味,就有種意味深長的東西從畫面潛入你的心頭,蕩漾在你心頭,引起一些有關的意象和聯想,這種意味深長的東西大概就叫詩意。」任伯年畫中的意境不是輕易從一首古寺中信手摘取的,而是來自生活的啟示、心靈的感發,寫景又寫情,將打動過自己的景物再來表現出來,自能打動別人。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是指在畫面上提了詩就可解決的,即是用古人詩句命題的畫也往往缺乏詩意。那麼畫中的詩情主要是指什麼呢?那就是在畫面中要透著詩的情趣、詩的概括、詩的聯想、詩的含蓄、詩的韻律、節奏等等,是指構思、創意、筆墨技巧等方面詩情的朗照。任伯年的花鳥畫上很少題詩,但很有詩情。

關于筆墨,是指技巧,也是風格。每一位成熟的畫家都形成了一套足以反映自己修養、風格的筆墨程式語言。筆墨是融造型、感覺、意念、節律于一體的,是有生命的實體。任伯年較早地就形成了自己的技法特色。他一入手就工寫同步,初師任薰,點染雙鉤並進,又學陳老蓮,上追宋元,寫意方面研究新羅山人的沒骨小寫意,又從揚州畫派和八大山人的畫中受到啟發,可貴的是他能融會眾家、自成一體、不受成法所拘。精勾細染、重彩鏤金、粉暈水漬、點染揮灑……十八般武藝樣樣精熟。又能借來西方的素描、透視、解剖、光影、色彩等理論和技藝,還有從小所受民間美術的滋養。任伯年的特點是在于對各種技法吸納消化後的綜合運用,我們正是應該從這里得到啟發。

我曾在一本技法書中這樣寫道︰「當中國畫各種技法已經演變得非常精細而成熟的時候,我信為能靈活地綜合運用各種成法,以表達新的意趣,是當前技法改革的一種方法。」又說「可以打破各種常用技法本身的界線,把傳統技法進行重組、分解、強化、提純。無論是水墨、重彩、淡彩,還是工筆、寫意、白描、沒骨,種種表現形式攻表現技法,都可以根據需要重新組合,技法可能是原有的,而這種組合是全新的,也就會產生新的技法」。這些想法最初也是從任伯年的作品中得到啟發的,後來又從我父親提出的工筆與寫意、潑墨與重彩、山水與花鳥相結合的創作道路中經多年實踐才慢慢有所悟的。

技法綜合運用的關鍵在于能和諧統一,任伯年的造型觀念與筆法始終是十分統一的,有他自己特定的筆路,他用筆主要在表現形感、質感、形態、動態、虛實空間等具有形象,不像有些大寫意畫家在點、線、墨上作文章,以創造筆墨本身更為獨立的審美價值。任伯年的畫不可能做到那樣,不然就不是他的風貌了。但任伯年絕不是形象的奴僕,他充分利用筆墨特性和藝術規律作畫,他用筆很有特色,筆觸不大、靈活而有節律。筆尖、筆肚、筆要有,中鋒、側鋒、逆鋒,勾砍皴擦,不管如何變化,都能保持著自己的心理節拍,保持著用自我批評書寫勝、序列性、節奏性,創造著屬于自己的筆墨語言。他能巧妙運用布局,調動物象,精心按排筆墨結構,這是一種比較現代的設計思想,如畫藤羅,按自然形態表現往往枝、干、葉、花布列均勻,畫面自然也平淡無奇。任伯年經常在一幅畫中把花、葉、枝、干相對集中,分組布列,這是從筆墨處理和畫面結構出發的,突出了筆墨形式因素。

任伯年又是用色的行家,近代惲南田、趙之謙、任伯年等都擅用色,並取得了很高成就。這可能是西洋繪畫傳入的影響,也許是畫家們在探本求源中變唐宋傳統繪畫的啟示,或是重新對民間繪畫產生興趣,總之這是一種時代的傾向,人們已經不滿足只在水墨中求趣味,而更願意抵消定個班讕的世界。

中國畫色彩與墨是分不開的,西畫中有紅黃藍三原色,墨則是中國畫中唯一的主色。墨與其它色彩調配而產生千變萬化的效果,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主要是利用色墨對比、色墨套罩、色墨滲化、色墨調混等加強表現效果。他畫化點葉以色彩為主,畫石頭、枝干、勾勒葉筋葉脈,先用墨畫再套罩淡彩,既見墨骨,又顯色彩。他充分利用不同紙絹對礦物質顏料、植物性顏料和粉質顏料的不同滲化效補色、對比色、調合色,減弱或加強色階變化等,但這一切又能融合在中國的色彩調配原則之中,不但不矛盾,而且使傳統色彩更加豐富。他特別擅用花青和赭石,審是傳統色彩中最常用又最神奇的色彩,與墨有很好的合作能力,用這兩種顏色來調和其它鮮亮色與墨的關系,使色彩鮮而不火、艷而不俗。

任伯年是位杰出的畫家,他只活了五十幾歲,如果他能活大歲數,他的畫一定還會有一個升華的新階段。他的一生以驚人的創造力為後人留下無數的藝術珍品,我們不但要研究他的創作技法經驗,更要研究他的創作道路,在傳統與現代接軌方面所做出的成就。

一九九四年秋于東京新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