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風格獨特、饒有趣味的科學隨筆集。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是有著「通才」之譽的世界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說大師。

對科學的本質洞察入微,對事物的理解准確深刻,同時輔以廣闊的背景、縝密的推理、生動的敘述——這構成了「阿西莫夫文體」獨特的邏輯美。在本書中,作者以其非凡的闡釋能力,更是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深奧的科學知識與復雜的社會話題,一經他的生花妙筆點綴,讀來便毫無生硬之感,更添余韻無窮之妙。

相信您在感悟美妙的「阿西莫夫文體」的同時,更能得到許多知識、智慧和啟迪,還有理性思考的樂趣。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1 最短暫的瞬問
2 π之點滴
3 人問天堂
4 從卵子到最小生命單位
5 你也會說蓋爾語
6 緩緩移動的手指
7 感嘆號!
8 我正在打量幸運草
9 12.369
10 敲打塑料
11 遲疑,靦腆,難以取悅
12 勒克桑牆
13 龐培與命運
14 喪失於未翻譯
15 古老與終極
16 長時間注視猴子
17 關於思維方式的思考
18 全速倒退
19 最微妙的差別
20 漂浮的水晶宮
21 噢,科學家也都是人啊!
22 彌爾頓,此時此刻你應該活著!
23 質子在許許多多個夏天後死去
24 地球的圓圈
25 什麽卡車?
26 關於思維方式的再思考
27 遠至人眼可見的未來
28 錯誤的相對性
29 聖詩人
30 最長的河
31 宇宙秘密
譯後記
附錄:阿西莫夫是個什麽「家」?
 

盡管在艾薩克·阿西莫夫逝世以前數月,他的健康狀況惡化已漸為世人所知,但他的去世仍使人們震驚不已。1992年4月7日,美國化學學會正在舊金山舉行會議,當一位發言者出示一份報道阿西莫夫逝世的報紙時,會場氣氛驟變,人們悵然若失……

阿西莫夫去世后,各國媒體刊登了大量訃告、訃聞。當年5月14日,英國權威性的科學刊物《自然》(Nature)刊出了美國著名天文學家、世界一流的科普大師卡爾·薩根(Carl Sagan,1834~1996)所寫的訃文。2002年,為紀念阿西莫夫逝世10周年,我將此文譯出,發表在4月3日的《文匯報》上。有鑒於其特殊價值,茲照錄全文如下:

艾薩克·阿西莫夫,這個時代的偉大闡釋者,於4月6日去世,享年72歲。

阿西莫夫在十月革命后不久生於俄羅斯,雙親是猶太人(雖然他本人猜想阿西莫夫這個姓有可能是伊斯蘭教的,源自烏茲別克,意為哈西姆之子),3歲時隨全家移居布魯克林。他童年時代的生活圍着他父親的糖果店轉,在那里他學會了閱讀貨架上的雜志,開始接觸科學幻想故事。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化學獲得博士學位,成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化學教授,是《生物化學和人體新陳代謝》這部教材的作者之一。但是,他卻因為在科幻和科普方面的工作而變得舉世聞名。

亦如赫胥黎那樣,深厚的民主精神驅使阿西莫夫熱衷於與公眾交談科學。他仿照克列孟梭的那句名言說道:「科學太重要了,不能單由科學家來操勞。」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於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寄予同情。人工智能的先驅者之一明斯基最初就是為阿西莫夫的機器人故事所觸動而深入其道的——阿西莫夫的這些故事一反先前流行的機器人必邪惡的觀念(此類觀念可追溯到《弗蘭肯斯坦》),而構想了人與機器人的伙伴關系。正當科幻小說主要在談論戰爭和冒險的時候,阿西莫夫則把主題引向了解決令人困惑的難題,他用故事向人們傳授科學和思維。

他的大量言辭和思想已經深深潛入科學文化——例如,他把太陽系描述為「4顆行星加上許多碎片」,還有把土星光環中的巨大冰塊運往火星上貧瘠干旱的荒原的想法。

他的著作多得驚人——接近500本書,遣詞造句極有特色,總是那麼平易淺顯,直截了當。美國科幻作家協會把他的《黃昏》選為「有史以來」最佳的短篇科幻故事。他榮獲了美國化學學會和美國科學促進會的褒獎,並接受了十多個榮譽學位。他的興趣不僅僅限於科學:他的傳世之作包括《莎士比亞指南》、《〈聖經〉指南》以及對於拜倫《唐璜》的大部頭評注。他精讀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的衰亡史》而受到啟發,創作了敘述一個銀河帝國之衰亡的《基地》系列小說,其主要論題是隨着黑暗時代壓頂而至,如何盡力使科學保存下來。

阿西莫夫大膽地為科學和理性說話,反對偽科學和迷信。他是「聲稱超自然現象科學考察委員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美國人文主義者協會主席。他不怕抨擊美國政府,並大力主張穩定世界人口的增長。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