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大國的競爭:中國和印度誰將勝出

發展中大國的競爭:中國和印度誰將勝出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論文集,收集的論文主要是聯合國大學世界發展經濟學研究院(UNU-WIDER)和復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於2007年1月12日在北京聯合召開的「全球經濟增長的南部引擎——中國、印度、巴西及南非」學術討論會上宣讀的論文。作者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大多為長期跟蹤研究中國和印度經濟或世界經濟的專家。根據論文的內容,我們將其分為四個部分:(一)中國的崛起:改革和開放的推進;(二)發展的經驗:中國和印度的比較;(三)大國的影響:中國和印度的成長;(四)大國的角色:中國和印度的未來。
 

目錄

中國的崛起:改革和開放的推進
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視角
改革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主成分分析法
中國經濟面臨的轉折及其對發展和改革的挑戰
中國、南非和Lewis模型 John Knight
發展的經驗:中國和印度的比較
金融發展與中印經濟增長:一些思考
Pranab Kumar DasBasudeb Guha Khasnabis
經濟改革與社會、經濟基礎設施支出:來自中國與印度的證據
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與趨同:對中國和印度的比較研究
全球增長和收入分配:中國、印度,世界的重塑者?
大國的影響:中國和印度的成長
中國是南部出口國的競爭威脅嗎?
中國和印度的貿易擴張:機遇還是威脅?
大國的角色:中國和印度的未來
中國為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做好准備了嗎?
中國和印度的發展道路及其維持快速增長所面臨的挑戰
21世紀初的全球與(或)地區發展?中國、印度和南非
 

2007年6月7日世界上最為重要的七個發達國家加上俄羅斯的首腦聚首德國後發表了一份長達37頁的共同聲明,該份聲明中出現最為頻繁的一個詞就是「新興經濟體」。所謂新興經濟體指的就是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正在不斷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其中中國和印度成為當前全球經濟發展中極為耀眼的兩顆明星。1980年,發展中國家總產值只占世界總產值份額的五分之一,而到2005年,該比重達到三分之一。在過去的二十五年中,中印兩國的平均收入增長分別為9%和4%,兩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7.5%。由於這兩個國家良好的經濟表現,使得世界上有4.5億人口脫離貧困,其經濟成就可謂十分巨大。

20世紀中葉,隨著二戰的結束,很多發展中國家從殖民者手中紛紛獨立出來,尋求富民強國的道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發展經濟學也開始思考發展中國家如何走上發達國家曾經有過的經濟增長的輝煌之路。但是,平心而論,發展經濟學並沒有給予發展中國家多少有益的指導。相反,在實踐中亞洲經濟體量較小的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以及後來的亞洲四小虎等,從外向型經濟起步,在一段時間內使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創造了所謂「亞洲奇跡」。但是,一方面由於它們的經濟體量太小,另一方面,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關於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如何使產業結構向更高階段發展,使經濟增長更加持續和更加有質量的命題,尚在探索之中。「亞洲奇跡」還有待於更長的時間來檢驗和總結。始於1978年的中國經濟的改革和開放和始於1990年的印度經濟的轉型和發展,由於兩國的經濟體量之大,人口之眾,情況之復雜,經濟成就之顯著,都使任何發展經濟學理論為之慚愧,其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意義,怎樣評價都是不過分的。

本書是一本論文集,收集的論文主要是聯合國大學世界發展經濟學研究院(UNU-WIDER)和復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於2007年1月12日在北京聯合召開的「全球經濟增長的南部引擎——中國、印度、巴西及南非」學術討論會上宣讀的論文。作者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大多為長期跟蹤研究中國和印度經常世界經濟的專家。根據論文的內容,我們將其分為四個部分:(一)中國的崛起:改革和開放的推進;(二)發展的經驗:中國和印度的比較;(三)大國的影響:中國和印度的成長;(四)大國的角色:中國和印度的未來。

本書第一部分:「中國的崛起:改革和開放的推進」由四篇論文構成。姚樹潔教授等的《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視角》授出並驗證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個假設:(1)外商直接投資是申國生產效率捷高的推動力量,使中國的實際生產能力不斷向潛在的生產可能性邊界靠近;(2)外商直接投資帶來新的技術和知識,使中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外移。上述兩者的共同作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宋立剛教授等的論文《改革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王成分分析法》將中國的改革分為:城市化、工業結構的轉變、產權改革、貿易自由化以及金融和財豉系統改萆等五個方面,然後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上述不同的改革項目進行評估,發現城市化對經濟效率改進的貢獻最大。蔡吩教授的《中國經濟面臨的轉折及萁對發展和改革的挑戰》從人口紅刺的角庋分析中囝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得益於中國人口紅利的存在。人口紅利可以帶來勞動力供給的增加和資本積累的增加,從而加速中國的經濟增長。但是,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導致的人均壽命延長,中國面臨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威脅,中國的人口紅刺將在未來幾十年中逐漸消失。人口紅利的消失,要求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發生新的轉變,其中勞動力人力資本的增加是一個關鍵的問題。英國牛津大學John Knight教授的《中國、南非和Lewis模型》一文以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為基礎,分析了中國這樣一個勞動力剩余的國家如何通過勞動力流動,使勞動的邊際產出得到增加,同時也分析了其流動的結果對城市居民就業的影響。南非在歷史上是個勞動力短缺的國家,但是在近年卻變成了一個勞動剩余的國家,中國案例與南非案例的比較讓我們獲得某些啟示。

本書的第二部分內容是「發展的經驗:中國和印庋的比較」,由四篇論文構成。Pranab Kumar Das等教授的論文《金融發展與中印經濟增長:一些思考》比較了金融發展對中印兩國經濟的不同影響。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歸功於較高的資本積累,是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帶動金融發展,而金融部門本身的改革和發展是滯後的。相反,印庋經濟中金融鄯門的發展是領先於實體經濟的,因而對實體經濟的增長起了重要的作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張晏博士和印庋學者Pinaki Chakraborty的論文《經濟改革與社會、經濟塞礎設施支出:來自中國與印度的證據》基子中國和印庋不同的豉治和經濟體制這一事實,分別論述兩國財豉在社會和經濟基礎設施支出方面的差異。吳延瑞教授的《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與趨同:對中國和印度的比較研究》一文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庋對中印兩國內部的區域經濟不平衡閩題進行了考察,提出在目前兩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是否收斂的思考←對中印經濟的增長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世界銀行Mannizio Bussolo等學者的論文《全球增長和收入分配:中國、印庋,世界的重塑者?》根據世界銀行最近發展的世界收入分配動態分析模型(GIDD)和可詩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分析了中印兩國經濟增長肘全球經濟增長和全球收入分配的重要影響,預言隨著中印兩國人民收入的不斷捷高,一個全球中產階級必將形成。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