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傳(經典圖文版)

崇禎皇帝傳(經典圖文版)
定價:204
NT $ 177
  • 作者:樊樹志
  •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1347936
  • ISBN13:9787561347935
  • 裝訂:平裝 / 44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勤政亦亡國,明史權威正解“甲申祭”的教訓

領導者訓︰成大事亟須會“用”——用人、用權

一曲江山風雨 萬世惕厲警心

他的勤勉超出了明朝任何一個皇帝,在位十七年,日理萬機,財色酒氣皆無,竟致國破家亡!歷史讓崇禎皇帝演出了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當時他面臨著內憂與外患的雙重危機,內憂與外患的任何一方都有力量滅亡這個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衰朽王朝。

崇禎十七年的政治生涯始終處于各種矛盾的焦點上,強大的壓力使他的品格發生裂變。在他身上,機智與愚蠢、膽略與剛愎,兼而有之。他求治之心太切,結果適得其反,最終魂歸煤山。

迄今三百多年來“甲申祭”最為沉痛,改革除弊者最宜借鑒深思。
 

目錄

第一章 受命于危難
朱由檢生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當時他的祖父朱翊鈞當政,他是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子,上有長兄朱由校,其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幾乎等于零。然而,歷史的機緣令人難以捉摸,朱由檢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了皇帝寶座。
兄終弟及,八年內第四任皇帝
不動聲色,計除魏忠賢
清閹黨,毀《三朝要典》
昭雪冤獄,弘揚浩然正氣
第二章 誤殺袁崇煥的前後
萬歷、天啟之際,遼東戰局成為心腹大患,明朝政治的腐敗、國力的衰頹,在這一事件上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因此,迅速平定遼東便成了恩宗繼位後刻意營求中興之治的首選要務。
五年平遼,原來鏡花水月
同室操戈,毛文龍之死
己巳之變,不僅是反間計
第三章 太平何日可望
面對前朝留下的頹靡政局,他煞費苦心,幾乎令不甘味,寢不安枕。《明史》說他“即位之初,沉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厲,殫心治理”。
事事堪憂,虎狼藥焉治
恃一人之聰明,臣下不得盡其忠
夙夜焦勞,難獲旦夕之效
出爾反爾,還是信太監
第四章 擺不平的黨爭內訌
長年累月的黨派門戶之爭已經在官僚士大夫隊伍中形成了思維定式,似乎離開 了競爭便無以談政治。思宗喟然長嘆︰“諸臣但知黨同逐異,便已肥家!”他極力支持以朋黨為口實整人的一派官僚,殊不知恰恰助長了競爭,因為他忽略了一點——“指人為黨者,亦必有黨”。
錢謙益案
錢龍錫案
溫體仁與周延儒的傾軋
“遭瘟”
第五章 舉棋不定的撫與剿
遼東外患的嚴重性在己巳之變中得到充分暴露,與此同時,和遼東恰成犄角之勢的陝西黃土高坡上,成千上萬為生計所迫的子民們舉起了造反的大旗。正當思宗和他的大臣們徘徊于招撫與圍剿兩手之間,舉棋不定之際,烽火已釀成燎原之勢。
全陝無寧土
倏撫倏叛,楊鶴之敗
大開殺戒,洪承疇蕩平陝西
禍火東移,山西告急
澠池渡︰一發而不可收拾
車箱峽︰陳奇瑜重蹈覆轍
第六章 十年不結之局
農民戰爭的範圍不斷擴大,直至崇禎八年初襲擊鳳陽皇陵。祖墳被毀是奇恥大辱,何況君臨天下的皇室!這對于思宗的震動之大、創作之深,是無與倫比的。爾後,由于洪承疇與孫傳庭、楊嗣昌的努力,局面終于有了轉機,戰爭似乎已經可以看到盡頭了。
鳳陽失陷,祖陵蒙辱
洪承疇督剿西北,盧象舁督剿東南
孫傳庭︰“設伏出奇,具見調度”
“恨用卿晚”︰楊嗣昌十面張網
功成在望,似可結局
第七章 攘外與安內的兩難選擇
清軍突破長城邊關,直逼京師周邊的近畿地區,朝野為之震驚。安內與攘外對于思宗而言,實在是一個兩難選擇。思宗把多年從事圍剿的洪承疇、孫傳庭悉數調往攘外戰場,使李自成、張獻忠獲得了重整旗鼓的時機,東山再起。思宗在安內方面從此喪失了主動權。
“剿兵難撤,敵國生心”
清兵深入二千里
瑪瑙山大捷
福王、襄王被殺,楊嗣昌油枯燈滅
“滅寇雪恥”成泡影,洪承疇降清
和議泄密,陳新甲被殺
第八章 無可奈何花落去
歷史學家們指出,明之亡實亡于神宗;又說,熹宗乃亡國之君,而並未亡,原因在于祖澤未盡;思宗如果在萬歷以前,決不亡國,在天啟以後,必亡無疑。這是一部“無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悲劇。
周延儒復出與賜死
顧此失彼︰李白成與張獻忠勢如破竹
一籌莫展︰出征、南遷、勤王
“朕非亡國之君”
最後的時日
闖王進京
後記
 

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這部巨著中深有所感地說︰“皇帝是歷史的奴隸!”這種驚世駭俗的議論令歷史學家們拍案叫絕。在一般人看來,皇帝是至高無上、權力無邊的,不僅可以向任何人發號施令,也可以向歷史發號施令。其實不然。正如托翁所說,人類有意識地為自己而生活,卻在無意之中成為達成全人類歷史目的的一種工具。皇帝也不例外。歷史是人類無意識的共同集團生活,將皇帝生活的所有瞬間當做是達成自己目的的道具,只為自己而利用這個道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皇帝是歷史的奴隸。文學家在小說中以藝術的手法演繹歷史,歷史學家在史著中以實證的手法展現歷史,兩者給予人們的啟示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這本崇禎皇帝的傳記,寫了他的一生三十幾年的歷史,如果要概括成一句話,那便是︰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清朝編纂《明史》的史官們,曾有“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萬歷)”的感嘆。明清史的一代宗師孟森把這種感嘆加以引申,從一個宏觀的視角議論道︰“熹宗(天啟),亡國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澤猶未盡也。思宗(崇禎)而在萬歷以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這實在是精闢之極的見解!歷史讓崇禎皇帝演出了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他成了歷史的奴隸!當時他面臨著內憂與外患的雙重危機,內憂與外患的任何一方都有足夠的力量滅亡這個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衰朽王朝,要他在攘外與安內的兩難抉擇中挽救行將衰亡的王朝命運,幾乎是不可能的。

崇禎在明一代,算得上是一個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皇帝。只是時運不濟,他接手的是一個內外交困的爛攤子,衰亡的征兆在他出生之前早已初見端倪。他力圖挽狂瀾于既倒,最終未能成功。這是一場悲劇,個中緣由錯綜復雜。歷史,波詭雲譎變幻莫測,它提供了帝王們馳騁的舞台,讓他們施展才干,但時機稍縱即逝。消失了的歷史,再也不可能重新作一番演繹,使後人對歷史發展格局所作的任何假定變得毫無意義。不過,人們帶著這種獨特的視角去審視十七世紀上半葉這段令人感慨欷激的歷史時,可能會有一些新的感受。

崇禎是一個有稜有角、鋒芒畢露的人物,十七年的政治生涯始終處于各種矛盾的焦點上。復雜多變的形勢,層出不窮的棘手難題,需要他去面對,強大的壓力使他的品格發生裂變。在他身上,機智與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著,兼而有之;他勵精圖治,自律甚嚴,但求治之心太切,結果適得其反。他深知用人為第一要務,不拘一格起用人才,但用而不專,疑神疑鬼,翻臉不認人,從閣部大臣到封疆大吏,更調頻繁,懲處隨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離心離德。他勤子理政,事必躬親,常朝從不停輟,召對時時舉行,十七年來未稍懈怠,但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終子成了孤家寡人。及至魂歸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貼身太監一人,願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令人感到震撼,思緒萬干。

中國一向有“以古喻今”的傳統。筆者以為,歷史與現實園然不能割斷,但歷史是歷史,現實是現實兩者不可混為一談。在一個正常的政治氛圍中,人們原本大可不必借歷史來影射現實。史論與時評,畢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範圍。歷史學家大可秉筆直書,不必提心吊膽地提防人們的聯想而束手束腳,三緘其口,把原來簡單明了的史事寫得閃爍其詞、撲朔迷離。這是我的出發點。我想以盡可能客觀冷靜公正的心態為崇禎立傳,其間可能有些見解有悖于以往流行的傳統觀點,那是對歷史理解的視角有所不同,乃百家爭鳴的題中應有之義。否則的話,本書也就沒有問世的必要了。

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歷來為開國英主寫傳者多,為末代皇帝寫傳者少。然而,創業難,守成更難。開國英主叱 風雲的英雄業績,讀之令人振奮;末代君主于內外交困之中無可柰何花落去的悲壯一幕,讀之令人感慨,發人深省。出于這種考慮,筆者樂意把明朝末代皇帝十七年的政治生涯重現出來,把十七世紀上半啡那風雲變幻的歷史舞台上匆匆過場的這位悲劇人物的喜怒裒樂展示出來,讓讀者從現世的喧囂繁忙中抽身出來,去品味三百多年前發生在紫禁城里的一段往事,或許並非無益之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