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律學

中國傳統律學
定價:138
NT $ 120
  • 作者:李玫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344339X
  • ISBN13:9787533443399
  • 裝訂:320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傳統音樂學叢書》系列之一的《中國傳統律學》分冊,書中具體包括了:理論律學的基本概念、生律法的自然依據、律學研究歷史的發展與回顧、琴上十三徽的律學內涵等內容。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李玫,文學博士,博士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全國百名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現就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 中國律學學會會員、理事;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中國律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音樂人類學、音樂形態學和古代音樂史,已出版專著《「中立音」音律現象的研究》(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出版社,2005年)、《音樂之河——圖說中外音樂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東西方樂律學研究及發展歷程》(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以及譯著《歌劇界的奇聞逸事》(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2004-2006年完成博士後項目《有關「燕樂二十八調」的歷代文獻梳理及實證研究》,為《音樂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和《國學四十講》(南京大學出版社)兩書撰寫了「律學」章節,在各種核心期刊發表過數十篇樂律學論文。
 

目錄

序論
一、學科定義
二、研究對象、范圍
第一章 理論律學的方法
第一節 理論律學的基本概念
一、音程系數(Intervallic coefficient)
二、音程值(Intervallic value)
三、相對波長(Relative wavelength)與相對音高(Relative pitch height)
四、躍遷算子(Transition operator)與躍程值(Transitional intervallic value)
第二節 與音律相關的長度認識所經歷的正反合歷程
一、長度比值(Length rate):古代各種文化用長度表述音律
二、頻率比值(Frequency rate):近現代律學研究方法的變化
三、周期比值(Vibration period rate):現代物理學為律學思維帶來質的飛躍
第三節 真數與對數兩個領域里的溝通對應
一、用不同文化圈所用的音程值單位來表述從相對波長到相對音高的推算過程
二、運算實例分析
第二章 生律法的自然依據
第一節 諧音列所含的自然音程
一、諧音列(Harmonic tone series)的意義
二、諧音號數與各音的比例當數一致
三、真數換算成對數的基本數據表
第二節 各種律制概述
一、五度相生律(System 0f tuning in perfect fifths或Pythagorean intonation)
二、純律(Just intonation)——三、六度生律法
三、平均律
四、其他各種生律法
第三章 律學研究歷史的發展與回顧
第一節 中國最早的律學實踐與記載
一、《管子·地員篇》——三分損益法的最早記錄
二、曾侯乙編鍾銘文
三、《呂氏春秋·季夏紀·音律篇》——十二律相生而出的最早記錄
第二節 律學理論的縱深發展
一、《淮南子》律數——自然數的開拓
二、《史記·生鍾分》智慧的表述體系
三、京房六十律的理論價值及其他
四、錢樂之三百六十律
第三節 應用律學的成果——荀勖笛律
一、荀勖管口校正數的計算方法
二、荀勖十二笛及開孔數據
三、荀勖笛律留下的困惑
第四章 新律的探索
第一節 何承天新律
第二節 劉焯律
第三節 王朴新律
第四節 蔡元定十八律
第五章 琴律學
第一節 琴上十三徽的律學內涵
一、安徽法
二、十三徽的律學規定
第二節 文獻中記載的定弦法
一、朱熹所傳的兩種定弦法
二、《五知齋琴譜》中記載的定弦法
三、《琴學入門》中記載的調弦法
四、琴五調的定弦方法
第三節 暗徽的設置
一、純律規范的徽外音
二、《琴統·十則》中的明暗徽及三分損益律的徽外音
三、十分法的徽分
第四節 具有多維生律因素的琴律
一、朱熹《琴律說》
二、《琴書大全》中留下的詳細數據
三、《琴書大全》中琴五調的律學表達
四、《琴書大全》等文獻中體現出的琴律實踐
第六章 中國對十二平均律的研究
第一節 朱載墒——最早創立十二平均律
朱載埔的計算方法
第二節 西蒙·斯台文對十二平均律的研究
斯台文的計算方法
第三節 斯台文與朱載埔的比較
第七章 中國近現代樂律學研究狀況
第一節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律學研究
一、在律學研究中引進歐洲的聲學、數學方法
二、對東西方律制進行比較研究
第二節 20世紀下半葉的樂律學研究
一、琴律研究
二、對曾侯乙編鍾銘文的律學內涵之研究
三、琴律研究方法體系化
四、有關笛律的研究
五、有關中立音的研究
最後的話:學科發展的未來走向
附錄
一、古琴各弦徽位音律表
二、對錢樂之三百六十律的清理及補正
三、音分與頻率對照表
參考資料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對碩士、博士研究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由於專業方向的關系,需要開設謗如《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中國音樂結構學》、《中國青樂文獻學》、《中國音樂美學》之類的課程,卻又苦於缺乏教師、缺少較為系統的教學參考與,於是萌發了組織編寫一套《中國傳統青樂學叢書》的念頭。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巳出現了《樂記》、《呂氏春秋》等音手學的代表性的著作。在相傳為公孫尼子撰寫的《樂記》中,論及了有關音樂本原、音樂美感、音樂的社會作用、樂和禮的關系等,是為音樂哲學的濫觴性著作。由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的《呂氏春秋》,則留下了有關遠古音樂、音樂與自然社會政治關系,尤其是音律方面的記載。此后,在各朝各代的志書中都有《音樂志》(或《禮樂志》),全面介紹當時的音樂制乏、樂律、樂隊、樂曲和禮儀規范等內容。另外,在音樂美學方面,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如嵇康的《聲無茛樂論》、周敦頤的「淡」「和」、朱熹的「中和」和徐上瀛《貉山琴況》等音樂美學觀和美學著作。在樂律學研究方面,有京房的六十律、錢樂之和沈重的三百六十律、何承天的新律、荀勖的笛律、蔡元定的三分損益十八律、朱載(土育 yu)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在宮調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旋宮理論和調式運用,漢代民間青樂中有「相和三調」,魏晉南北朝有清商三調、笛上三調,隋唐時期有八聲音階、燕尕二十八調、八十四調和犯調、移調理論,宋代有「為調式」「之調式」系統,元代的北曲十七調、南曲十三調,明代的九宮,清代的南北曲各十二宮調等。在詞調青樂、琴學、衰演藝術理論和青樂百科仝書式著作方面,有:張炎《詞源》、洗括《夢溪筆談》、王灼《碧雞漫志》、劉向《琴說》、朱長文《琴史》、袁桷《琴述》、劉籍《琴議》、陳(yang)《樂書》、燕南芝庵《唱論》、周德清《中原亭韻》、徐大椿《樂府傳聲》等。以上這些文人及其著作都曾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樂學、律學、宮調理論、臭學宰規律作過論述,為載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驚醒了相當一部分中目人。此后,中國又迎來了中西文化交流頗為繁盛的20世紀。中國音樂家開始學刁西方的亭樂理論,並且試圖以此來研究本氏族的傳統音樂,發展民族的哥寺樂。然而,中西文化之間,除了純粹的自然規律,包括人類文明所創造的高科技手段的物質性規徉不因國別、族別差異而有任何改變之外,在藝術規律和藝術手段之中,人們對於自然和物質手段的選擇卻是大畀其趣的。正因為有了人的選擇、加工、處理方法的不同,所以,在相同的物質根據中所表現出來的色彩、風味、性格、情趣方面卻大相徑庭,而出現民族特點、地方特色、時代風格的千差萬別。對於音樂文化柬說,物理學中的聲學基本理論國然相同,青樂形態諸荽縶飾選擇轆亭樂審美觀的理解卻因民族、地域、時代的不同而形咸差異。雖然中國傳統寄樂自古以呆就在頻繁的中外文化爻流中,與世界各地的傳統音樂相互吸收、融合,使彼此間有許多相通相同之處,但是,無論是基礎理論的律、調、譜、器,或者是音樂審美的虛、實、意、象,甚而至亍對樂青的清、濁、純、嗓等方面,都表現出與禹方青樂理論的詐多差別。因此,整理自己傳統樂學、律學、音樂美學的歷史理論,總結可供當前民族音樂使用的應用理論,就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者的使命和責任。這不僅有利於傳統音樂的教學,使我們的下一代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特殊規律,而且為正確理解民族傳統音樂提供理論基礎,同時也為發展民族新音樂做一些鋪墊性工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