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文化之西漸

中國建築文化之西漸
定價:828
NT $ 720
  • 作者:馮江 劉虹
  •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5151175
  • ISBN13:9787535151179
  • 裝訂:精裝 / 267頁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文庫》的選題所涉範圍是比較全面的,從中國古代建築思想、理論,建築制度、建築文化觀、建築藝術、建築形制、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等各個層面來闡釋中國建築文化的特征,是一套全面研究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大型學術叢書。這在國內還屬首次,必將促進我國建築研究學術水平的提高,並對完善全社會的建築意識產生積極作用,發揮廣泛深遠的社會效益。在對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研究中,還要進一步重視對傳統建築技術和建設過程的整體研究,鼓勵用新的方法,新的觀點來重新詮釋古代傳統建築文化,所以文庫要不斷地充實。中國建築需要建構適應時代新局長的“傳承—轉換—創新”機制。建築是大地的印記,優秀的建築師的創作一定有廣闊的天地。《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文庫》的出版,就像茫茫大海與天相接處出現的一片建築文化的船帆,正向我們駛來,愈來愈近,愈來愈清晰。

本書是《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文庫》叢書中的《中國建築文化之西漸》。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想象的中國——馬可‧波羅以前的中西建築文化交流痕跡
第一節 中國的名字
第二節 不謀而合
第三節 蛛絲馬跡
第四節 羅馬之死
第五節 波斯—伊斯蘭世界的意義
第二章 暗中為善的中國——技術時代中國建築文化向西的潛移
第一節 光明之城
第二節 馬可‧I皮羅
第三節 拉斑‧掃馬︰中國的馬可‧I皮羅
第四節 兩位波斯人︰蓋耶速丁和契達伊
第五節 天朝軍隊的城市
第六節 遠航的中國艦隊
第七節 長手指‧蝴蝶眉
第三章 中國時尚——17—19世紀歐洲建築與園林中的中國熱潮
第一節 《大中華帝國史》
第二節 利瑪竇
第三節 商人‧傳教士
第四節 凡爾賽的瓷宮
第五節 從器物到建築
第六節 威廉‧錢伯斯︰中國來的總建築師
第七節 丘園
第八節 英華園庭
第九節 盧梭與愛麗舍花園
第十節 公主的生日禮物
第十一節 在歐洲的其他地方
第十二節 中國式建築的原型
第十三節 約翰‧紐霍夫,威廉‧亞歷山大,以及其他描摹中國建築的畫師們
第十四節 特使馬嘎爾尼
第十五節 馬嘎爾尼的隨員們
第十六節 中國夢的湮滅
第四章 重新發現中國——現代建築語境中西方建築對中國建築文化的借用
第一節 中國建築的圖與像
第二節 中國建築的形與意︰喜龍仁、鮑希曼和拉斯姆森
第三節 中國對現代主義“空間”觀念的影響
第四節 嵌在西塔里埃森石牆上的琉璃
第五節 勒‧柯布西耶與中國的影子
第六節 約恩‧伍重和卡羅‧斯卡帕
第七節 唐人街
第八節 中國風水
第五章 新的中國思考——作為外交、市場手段和學術田野的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第一節 “新中國風”
第二節 奇怪的錯位
第三節 國際建築師的共同市場和試驗場
第四節 斜陽中的中國塔
第五節 中國建築文化作為西方學者的田野
第六節 祖蔭之下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1 西方世界的部分唐人街
附錄2 在中國開展設計的部分國際建築師與建築師事務所
附錄3 13—19世紀歐洲來華部分旅行家、傳教士、畫師、學者、使節資料列表
附錄4 17—18世紀在歐洲修建的中國式園林實例列表
附錄5 1980年後在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修建的中國式園林實例列表
後記
 

泱泱中華,方圓九州,五千年古國,星移物換。西起世界的屋脊喜馬拉雅山脈,東至太平洋的東海岸,在這片廣大的地域中,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所有這些大自然的賜予,滋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由漢、回、壯、藏、蒙等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發展、豐富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文化。她有著五千多年的深厚積澱。在這漫長的歲月里,積累、融合和創新,雖經無數次紛爭離合,但始終凝聚著一種精神,那就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永遠向上的精神——民族魂。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她蘊藏著強大的凝聚力,頌揚著自己的文明,榮耀著自己的文化,不斷抗擊著外來者的入侵。古代四大文明中,有的消失了,有的殘缺了,有的轉化了,惟有中華民族的文明能不斷繼承、發揚和創新,昂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她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閃亮。雖然經過了屈辱的年代,終能堅強地站起來,為世人刮目。近百年來,她屢遭列強的侵略、蹂躪,英雄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僕後繼,經過了短短的五十年,煥發出青春。人民需要歷史的記載,人民需要歷史的回憶、歷史的總結,更需要歷史的開創,讓存在和延續了五千年的文化具有新的魅力和價值。這個價值是我們偉大民族存在的基礎,是啟迪我們未來的信念和信仰的基石。我們每前進一步都不能忘卻和割斷自己的歷史,因為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

中華民族文化深厚廣博,不論是在音樂歌舞、詩文書畫中,還是在典章文物、禮俗制度中都蘊涵銘記著中華民族深沉的情感,反映出他們的審美情趣,哲學思考。而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建築藝術的表現最具有綜合性,表現方式獨樹一幟,表現效果遒勁有力。建築是藝術和生活的空間載體,是技術和藝術的結晶,是文明形成、發展的物化體現。

原始人群聚集生活開始後,嘗試用樹枝、泥土、石頭等原始材料來構築生存空間,建築活動開始了。在進一步的演化發展中產生了城市,城市是人類高效的聚集形態。中國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形制,作為社會體制的空間體現,具有顯明的東方特征,是世界城市史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城市是農業社會的城市,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市。中國古代建築受宗教、禮儀的影響,受儒家思想的制約,有嚴格的等級性。王城之內,宮城居中,前進後市,早在周代,已有都城“營國制度”。中央政權統治和管轄著地方行政,控制著地區經濟的發展,在黃河、長江流域逐漸形成了以行政體系為主的城鎮體系。在漢民族文化的強大影響下,少數民族城鎮仍然保持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必然依托區域政治、經濟特點和文化特點,且受到民俗文化的影響。豐富的城市形態遍布于全中國,並不斷地延續其生命力。雖然它們有的被戰爭破壞,被自然災害所湮滅,但對于它們的發掘和研究仍然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生命力延續的象征。中國的城市選址注重依托水系,水系依托大江大湖,江湖依托自然生靈,自然生靈的生存離不開古代的自然生態。雖然經過了幾次大的人口遷移和社會變遷,但中國城市始終存在一種相對固定的模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城市歷史形態和形象特點,始終得以保持,那些壯麗的城牆、城門、城樓、護城河等構成了城市的堅不可摧的軍事防御性建築形象。

山地的城市與建築,為適應自然地貌的特性,沿著蜿蜒的山麓,利用易于建築的地段,與山形和自然環境渾然一體。都城的選址,意在“象天法地”。北京城選址在華北平原,歷經千年修葺,特別是明代的大規模建設,使之成為世界城市的瑰福,保留了最為完整的城垣。西安也是歷史文化名城,歷經朝代的更替,依然保留了城牆和城市結構的特點。南京是一座宏偉的城市,明代建築的城牆,寬達9m,高13m左右,至今沒有哪個城市能比過它的。它順應自然形態,蜿蜒于鐘山之下,北起長江,南至秦淮河,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是適應自然與軍事防御相結合的城池典範。東海之濱,歷史上有許多海防城市,如惠安崇武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在抗擊外敵入侵中起過很大作用。中國最宏偉的城牆是長城,從戰國時始築,至明清一直修築不止,成為人造衛星上可見的中華長龍。

由于中國幅員廣大,從風光綺麗的北國到綠林茂盛的南疆,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隔絕,影響了各地區人民的交往,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區的城鎮和建築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不斷地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這些都是中國城市和建築發展歷史的豐富資源和歷史見證,更是新時代技術、文明和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我們難以想象如果沒有布達拉宮,沒有長城,沒有故宮、天壇,沒有承德避(日者 shu)山莊,沒有各地民居和少數民族的建築等等,又怎麼能夠讓人們完整地理解中國豐富的古代文化。中國各地豐富多彩的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的是以它們為載體的。文化是人的文化、生活的文化。文明是文化的凝結。中國各地的民居綺麗多彩,由于各地的氣質、地理、人文、生活習俗之不同而呈現出千姿百態,並仍統一在相對固定的院落模式中。從冰封千里的東北看厚大石牆的四合院,從雲、貴、黔山地看山寨的吊腳樓,從閩江、珠江流域看飄逸通透的閩粵民宅,真是繽紛多彩。又如皖南民居依山面水,一簇簇、一群群,展現著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除黃河、長江外,我國還有許多重要的河流,孕育、產生了不同的地域建築文化。在大西北的黃土高原,人們利用黃土夯築牆垣、城牆,城樓建築十分壯麗。窯洞民居,渾然天成,形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