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
定價:408
NT $ 296 ~ 355
  • 作者:朱東潤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7068788
  • ISBN13:9787307068780
  • 裝訂:精裝 / 35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朱東潤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國內最早的文學批評史著述之一。它構築了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學批評史框架,用全新的文學觀念系統地考察了我國從先秦到清末的文學批評發展過程。本書于詩文批評外兼及詞論與戲曲小說批評,提綱挈領,自成體系,突破了舊有文學觀念的束縛,至今仍為從事這一學術研究的學者所推崇。


作者簡介︰朱東潤,(1896~1988),著名傳記文學家、文藝批評家、文學史家、教育家、書法家。江蘇泰興人。早年留學英國,歸國後曾任教于武漢大學、中央大學、無錫國學專科學校、復旦大學。1929~1943年朱東潤先生在武漢大學任教期間,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傳記文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1952年起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生平著作超過1000萬字,主要有《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張居正大傳》、《中國文學批評論集》、《史記考索》、《漢書考索》、《後漢書考索》、《陸游研究》、《陸游選集》、《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左傳選》、《杜甫述論》、《王陽明大傳》、《陳子龍及其時代》、《元好問傳》等。
 

目錄

第一 緒言
第二 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諸家
第三 《詩》三百五篇及《詩序》
第四 西漢之文學批判
第五 東漢之文學批判
第六 建安時代之文學批判
第七 陸機 陸雲
第八 皇甫謐 左思 摯虞 附李充
第九 葛洪
第十 範曄 蕭子顯 附裴子野
第十一 沈約
第十二 劉勰
第十三 鐘嶸
第十四 蕭統 蕭綱 蕭繹
第十五 顏之推
第十六 隋代之文學批評及“文中子”
第十七 唐初史家之文學批判
第十八 劉知
第十九 初唐及盛唐時代之詩論
第二十 白居易 元稹
第二十一 韓愈
第二十二 柳冕 柳宗元 李翱 皇甫�
第二十三 司空圖 附唐人詩論雜著
第二十四 歐陽修 曾鞏
第二十五 王安石 蔡絛 葉夢得
第二十六 蘇軾 蘇轍 張耒
第二十七 黃庭堅
第二十八 陳師道 範溫
第二十九 呂本中 韓駒
第三十 張戎
第三十一 楊萬里 姜夔 陸游
第三十二 葉適
第三十三 朱熹 附道學家文論
第三十四 自《詩本義》至《詩集傳》
第三十五 嚴羽
第三十六 劉克莊
第三十七 晁補之 李清照 黃�
第三十八 沈義父 張炎
第三十九 方回
第四十 元好問
第四十一 貫雲石 周德清 喬吉
第四十二 高�
第四十三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 附李東陽
第四十四 楊慎
第四十五 謝榛 王世貞
第四十六 唐順之 茅坤
第四十七 歸有光及“�州晚年定論”
第四十八 徐渭 臧懋循 沈德符
第四十九 呂天成 王驥德
第五十 袁宏道
第五十一 鐘惺 譚元春
第五十二 錢謙益
第五十三 馮班
第五十四 陳子龍 吳偉業
第五十五 黃宗羲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顧炎武
第五十七 侯方域 魏禧
第五十八 毛奇齡 朱彝尊
第五十九 王士
第六十 吳喬 趙執信
第六十一 葉燮
第六十二 清初論詞諸家
第六十三 金人瑞
第六十四 李漁
第六十五 方苞 劉大�
第六十六 姚鼐 劉開
第六十七 紀昀
第六十八 沈德潛
第六十九 袁枚
第七十 趙翼
第七十一 章學誠
第七十二 阮元
第七十三 惲敬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第七十五 曾國藩
第七十六 陳廷焯
後記
再版後記
 

一九三一年,我在國立武漢大學授中國文學批評史,次年夏間,寫成《中國文學批評史講義》初稿。一九三二年秋間,重加訂補,一九三三年完成第二稿。一九三六年再行刪正,經過一年的時間,完成第三稿。一九三七年的秋天開始排印。這時對外的抗戰爆發了,烽火照遍了全國,一切的機構發生障礙,第三稿印成一半,只得擱下,其余的原稿保存在漢口。一九三八年春間,武漢大學西遷。就在這一年,放棄武漢,整個的戰局起了變化。這部《中國文學批評史講義》第三稿也只剩了上半部。

在這幾年的中間,自己曾經幾次想把這部書重行寫定,但是手邊的書沒有了,手抄的筆記也沒有了,連帶想把第二稿的下半部重行刪正,也不可得。承朋友們的好意,要我把這部書出版,我總是遲疑。我想待第三稿的下半部收回以後,全部付印,困此又遷延了若干時日。事實終于顯然了,我的大部的書籍和手寫的稿件都沒有收回的希望。所以最後決定把第三稿的上半部和第二稿的下半部並合,略加校定,這便是這部《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的前身。在這里,一切的形式和內容,無疑地都流露了講義的氣息。

講義便有講義的特點。因為授課的時間受到限制,所以每次的講授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因為講授的當中不能照本宣讀,所以講授的材料不能完全擱入講義。因為在言論中要引起必要的注意,同時因為引證的語句,不能在口頭完全傳達;所以講義中間勢必填塞了許多拘引證,而重要的結論有時不盡寫出。因為書名人名的目錄,無論如何的重要,都容易引起听眾的厭倦;所以除了最關緊要的批評家和著怍以外,一概不輕闌人。這些都是講義的特點,姑不必問其是優點或是劣點。

然而講義確有講義的劣點。因為要避免掉書袋的批評,所以引書不一定注明篇卷。因為校對的疏忽,所以字句的誤植,標點的錯排,有時多至驚人。這里的責任,有些屬于我自己,也有些不屬手我。在出版的時候,當然應該全部改定,責無旁貸。在平時,本來應當如此的,然麗現在是戰時。戰爭增嫻了元限的光榮,然而也發生了不少的困難。戰時的書肆,貧乏到怎樣的程度,戰時的圖書館,凌亂到怎樣的程度,在太平了以後,大家也許不易想象,但是身經戰時的我們,正在抗戰的當中,必然會加以體認。我相信寬恕的讀者對于這本書的疏忽,也許會加以格外的優容。我也希望還有書籍湊手,重新寫定妁一日。然而我對于這本書的疏忽,只有負責,只有引咎。

在我的初稿寫成以前,陳鐘凡先生的《中圖文學批評史》已經出版了;在初稿完成以後,郭紹虞先生的和羅根澤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也陸續出版。此外還看到許多關于中國文學批評的著作。諸位先生治學的熱忱和撰述的價值,深刻地引起我的欽服。但是我對子我這本書的責任,一切由我自己負擔。在和諸位先生的著作顯然相同的地方,我不曾作有心的抄襲;在和諸位先生的著作顯然不同的地方,我也不曾作故意的違反。討論一切事物的時候,有一般的局勢,有各殊的立場。因為局勢相同,所以結論類似,同時也因為立場不一,所以對于萬事萬物看出種種不同的形態。這本書的內容,和諸位先生的著作有異同的地方,只是事理的當然,原不足怪。我需要特別指出的,就是不同的地方只是看法的不同,不敢抱自是的見地。

第一個不同的地方,是這本書的章目里只見到無數的個人,沒有指出這是怎樣的一個時代,或者這是怎樣的一個宗派。寫文學史或文學批評史的人,忘去了作者的時代或宗派,是一種不能辯護的疏忽。在全書中,我曾經指出劉勰、鐘嶸所處的時代,我也曾指出對于當時的潮流劉勰如何地順應,鐘嶸如何地反抗。我曾經指出元祜以後江西派幾度的革新,我也曾指出反江西派的批評者如何地奮斗。至于明代秦漢派和唐宋派的遞興,清代神韻、性靈兩宗的迭起,桐城、陽湖兩派的相關,我相信我也曾經指出。但是我不曾對于每個時代加以特殊的標幟,而對于每個批評家,縱使大眾指為某宗某派,甚至自己也承認是某宗某派,我很難得在姓名之上加以特別的名稱。一切都是出于有意。我認為偉大的批評家不一定屬于任何的時代和宗派。他們受時代的支配,同時他們也超越時代。這是一個矛盾,然麗人生本來是矛盾的。劉勰承受宋齊以來的潮流,然而劉勰不滿意宋齊以來的現實。嚴羽承受南宋以來豹潮流,然而嚴羽不滿意南宋以來的現實。假如我們承認劉勰、嚴羽的超越時代只是一種特例罷,但是鐘嶸較之劉勰更加超越,方回較之嚴羽也何嘗不超越?我們怎樣解釋呢?就宗派而論,偉大的批評家也和偉大的政治家一樣,他們的抱負往往是指導宗派而不受宗派的指導。宗派會有圍定的規律,甚至也會有因襲的恩怨,然而偉大的人生常會打破這些不必要的規律和不可理喻的恩怨。韓愈和李翱不同,黃庭堅、陳無己和韓駒、呂本中不同,李攀蘢和王世貞不同,方苞、劉大鶘和姚鼐、曾國藩不同,我們又怎樣解釋呢?也許有人指出他們之間大同小異,所以不妨承認宗派的存在。倘使他們的中間只是大同小異,原不妨這樣說;但是誰能保證他們的中間不會是小同大異呢?因此,在這些情形之下,就時代或宗派立論,有時固然增加了不少的便利,有時也不免平添了若干的困難。所以,我決然放棄時代和宗派的標題,在章目里只見到無數的個人。這是一個嘗試,也許可以得到讀者的容許。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3
    $296
  2. 新書
    87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