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為什麽是朱元璋

成功的為什麽是朱元璋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黃波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088321
  • ISBN13:9787802088320
  • 裝訂:213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國內第一本在專業史學和草根史學中間倡導「中間代史學」的書,挑戰吳 ,PK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朱元璋為什麽非要置李善長於死地呢?這就要說到權力學的一條原理。根據權力學原則,最高統治者與屬下之間需要一個權力空白區,這時最高統治者在心理上才會感到安全。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句名言,「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堪稱這條原理的最形象的闡釋。所以太近則生疑,生疑則要吃人。

在「服毒及其反應」這項測試中,不能不承認,明太祖是非常敬業的,他不但認真記下了服毒者的神態和生理上出現的種種異常,還對其逼近死神時的心理高度關注。整段文字,給人的感覺是細致入微、繪聲繪色,完全能夠想象,當事人明太祖從中獲得了多麽大的心理滿足┅┅這里出現的明太祖簡直就是一個鑒賞家。

在物質享受上,稱帝後的朱元璋,其場面肯定是無與倫比的,身旁的儒生也早已給他制定了一整套象征帝王權威的禮儀,他的舉手投足,鄉土味都越來越淡,但其視野還是走不出他少年時的那個鄉村,其治國的理念仍然牢牢地建立在小生產者理想的基礎上。

朱元璋固然也有一些善政和成績,但其卻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如海禁、阻止工商業發展、思想文化專制等等,影響卻是綿延後世,讓任何一個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能忘懷。

國內第一本將朱元璋「個人業績」和「歷史功罪」清晰區分的書;

國內第一本從政治文化角度切入,以現代公民眼光評判帝王的書;

國內第一本在專業史學和草根史學中間,倡導「中間代史學」的書;

國內第一本敘述平易,又有很強的思想性、批判性,且避免了學術硬傷的皇帝讀物。


黃波,1973年生,湖北宜都人,家居湖北宜昌,現供職於湖南《湘聲報》。好讀書,不求甚解,偶作文,但慕適意。關注明初至近代社會文化之變遷,主要有《說破英雄驚殺人》、《真實與幻影:近世文人縱橫談》、《寧為憤青,不做犬儒》(即出)等著作。
 

目錄

穿越歷史的迷霧(序)
第一輯:成功的為什麽是朱元璋?
草莽中崛起的梟雄
元末三雄大結局
小明王:亂世中的超級玩偶
玩權力平衡木的大師
第二輯:辣手治國的得與失
「功狗」們的命運
胡惟庸:「反臣」還是「棋子」
開國丞相李善長之死
「廢相」與自虐式勤政
以猛治國:「猛火烤羸羊」
「說的口干了,氣不相接,也說他不醒」:朱元璋的反貪困局
恩威莫測的恐懼:所謂「納諫」與「拒諫」
完美主義的破產
骨未寒,國先亂
第三輯:洪武盛世的另一面
朱元璋為什麽嫉恨江南
「不合作即死」:高啟被殺傳遞的信號
在雄主手下討生活不易:真實的劉伯溫與朱元璋
爭當「教主」的明太祖
洪武朝:「沒有私生活」的一代
八股、文禍與學校同興
梟雄也有幻滅時:暮年朱元璋
第四輯:一代雄主的蓋棺論定
朱元璋是「地主階級總代表」嗎?
帝國深宮中的「小農」
海禁:尋找虛幻的安全感
個人業績與歷史功罪:朱元璋究是幾流帝王
附錄 朱元璋大事要錄
 

本書以「朱元璋」為題,但讀者將要看到的,並不是一本《朱元璋傳》。

關於朱元璋的傳記,前人早就有了,而且不止一部兩部。為一般讀者熟知,又得到專業人士認可的,則有吳 先生多次改寫、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定稿的《朱元璋傳》,和中央民族學院教授陳梧桐先生撰寫、初版於1993年的《洪武皇帝大傳》。就我個人而言,雖然對這兩本再版多次、印量極大的書都保留有自己的看法,但還是認為,經過像吳 、陳梧桐先生等前輩學者的努力,關於朱元璋的基本史實,是早已考證清楚了,再寫朱元璋的傳記已經沒有什麽意義。

寫朱元璋傳已失去必要性,而我對朱元璋又實在有著莫大的興趣。怎麽辦?幸好,前人留下了一個空檔,這就是從傳統政治文化的角度審視朱元璋,到目前為止,似乎尚無人去做。

什麽是政治文化?套用一些概念,那麽它指的是一種觀念形態,是人們參與現實政治生活過程的經驗積累,包括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態度、信仰、情感、價值等基本取向。拋開纏夾的術語,通俗地說,從傳統政治文化的角度審視朱元璋,就是看朱元璋身上有多少歷史因襲的影子,他又改造了哪些傳統,在現實政治生活里他采取的種種舉措,放到傳統政治文化背景中,能否有一個合情或合理的解釋,而這些措施又結出了什麽果實;┅┅

正是這樣一種初哀,本書沒有平鋪直敘朱元璋的一生i僅在最前面一章中撮其大概,而最用力處,則是把朱元璋作為傳統政治文化「孕育」、「浸泡」下的一只「麻雀」,結合其一生中最重要、最耐今人思索的事件,綜合運用一些初級的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方法,剖析這位獨特帝王的性格、心理,以及這些事件對後來中國歷史進程、社會變遷的影響。

「中間代史學」:游走於專家和草根之間

說歷史正成為一種流行的時尚。

首先,這當然是因為歷史本身是有趣的;其次,不同的個體和人群,都可以從歷史中各取所需,做皇帝的說「可知興替」;大臣們說「可明得失」,知識分子說「鑒古知今」,普通大眾則說「讓人聰明」┅┅

過去我們說到歷史的時候,都意味著庄重和肅穆,那是因為歷史是專家的專利,時移世變,到了網絡時代,歷史更多地成為一種供人嬉笑和調侃的東西。於是,理論家告訴我們,在以往單一的「專家史學」之外,誕生了「平民史學」或曰「草根史學」。現實又告訴我們,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為坊間打著歷史的旗號,賣得最好的書,往往就是「草根史學」。這真是風水輪流轉。

我敬重專家史學,專家意味著他對史料的充分占有,意味著專業知識的豐富儲備,比如你想得到關於朱元璋比較准確、翔實的知識,還得到專家著作里去找,我也欣賞草根史學,「草根」們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歷史推到受眾面前,他們仿佛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功力,總能把沉重化為一笑。

對歷史感興趣者中,不是任何人都能當好「專家」和「草根」角色的。因為我的天資和客觀條件,我注定成不了專家,同時由於我個人的趣味,我也當不好能夠將歷史之千斤當四兩撥弄的「草根」。那麽在專家和草根以外,難道就沒有了別的空間?

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不禁想生造一個「中間代史學」的概念。熟悉當代新詩的人一看即知,這是從「中間代詩人」這個概念中偷來的。不過,我並未像詩歌理論家那樣,准備借此表達一種多麽深刻的主張,只是勾畫出一種游走於專家和草根之間的姿態罷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