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本質與發展

音樂的本質與發展
定價:108
NT $ 94
  • 作者:何平
  •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3029369
  • ISBN13:9787103029367
  • 裝訂:190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中國作品的研究方面,作者對冼星海的合唱音樂作品的多聲寫作手法進行了分析,並對洗星海的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的作曲技術手法進行了細致的、全方位的研究;用詳盡的理論分析,在作曲層面上對《黃河大合唱》之所以成為不朽的作品做了充分的論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中國作品的研究,除了對冼星海的研究外,其大量筆墨主要集中在作者所在地域即廣東地區作曲家群體的音樂創作方面。作者選取了四位不同年齡、關注不同創作領域的作曲家作品,分別從不同角度做了分析。這種學術研究,增強了人們對廣東地區專業音樂創作的了解和認識。鄭秋楓是一位擅長聲樂創作、以獨特的旋律風格為其優勢的作曲家,然而通過本書作者對他創作不多的器樂作品的技術分析,也看到了這位作曲家創作的另一方面。同樣,趙宋光作為一位卓有成就的音樂理論家,他的音樂創作多含有實踐他的理論研究的意義,本書作者分析的趙宋光配伴奏的《99首蒙古民歌精選》,就帶有這方面的涵義。曹光平是一位勤奮的作曲家,他不僅寫有10部交響曲,而且對民族器樂創作做了多方面的大膽嘗試,本書作者對他的這類民族器樂作潯l作了比較深刻的分析。年輕作曲家藍程寶的交響音樂創作,表現出傳統作曲技法與現代作曲技法、傳統創作觀念與革新思想之間的文化碰撞,這使他的這類作品亦引起了作者的濃厚興趣。

時代在發展,本書作者將廣東地區的音樂發展也納入了自己的研究領域,這是十分可貴的。地區音樂文化,已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書第八章中,便反映了作者對粵劇曲牌音樂的研究成果。

在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音樂創作無論從觀念上還是技術上,都在不斷打破「自己」,尋求發展,中、西音樂文化也在不斷交匯融合,正像本書展示給人們的那樣,在西方的共性寫作時代,在中國現當代音樂中,在20世紀音樂中,人們都能看到音樂發展的前進軌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繼承與借鑒 融合與創新
第一節 共性寫作年代告訴人們的
第二節 中國現當代音樂的發展告訴人們的
第三節 20世紀告訴人們的
第二章 巴赫的管風琴音樂
第一節 關於眾贊前奏曲
第二節 《四十五首眾贊前奏曲》的寫作特點
第三節 對眾贊前奏曲的認識
本章主要參考書目
第三章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
第一節 關於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
第二節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和聲特色
本章主要參考書目
第四章 李斯特的交響詩
第一節 關於李斯特的交響詩
第二節 交響詩《前奏曲》的和聲特征
第三節 對交響詩《前奏曲》的認識
第五章 科普蘭的「美國的音樂」
第一節 科普蘭的音樂創作
第二節 中國的科普蘭研究
第三節 科普蘭作品的風格
第六章 冼星海的合唱音樂
第一節 合唱作品的多聲寫作手法
第二節 《黃河大合唱》的音樂特征
第七章 廣東地區作曲家群體的創作
第一節 鄭秋楓的器樂作品
第二節 趙宋光的蒙古民歌鋼琴伴奏編配
第三節 曹光平的中國民族器樂創作
第四節 藍程寶的交響音樂創作
第八章 廣東地區音樂的發展
第一節 嶺南音樂發展的定位及趨向
第二節 粵劇曲牌音樂的結構及其在唱腔中的運用
本章主要參考書目
 

何平同志撰寫的這部《音樂的本質與發展》,是他十余年來對作曲技術理論研究的結晶。作者拮取了不同時代的中、外作曲家的作品,在進行作曲技術理論層面研究的同時,還從歷史的角度觀察了作曲家的創作個性,並涉及音樂審美的相關問題。

在眾所周知的西方音樂發展中,作者在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以及⒛世紀等各個時期中,通過對巴赫的管風琴眾贊前奏曲、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李斯特的交響詩、美國作曲家科普蘭的充滿美國風格的音樂的創作特點,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個人創作風格的認真分析研究,為我們勾勒出西方音樂發展中不斷繼承和創新的路蕹呈。

在中國作品的研究方面,作者對冼星海的合唱音樂作品的多聲寫作手法進行了分析,並對洗星海的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的作曲技術手法進行了細致的、全方位的研究;用詳盡的理論分析,在作曲層面上對《黃河大合唱》之所以成為不朽的作品做了充分的論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中國作品的研究,除了對冼星海的研究外,其大量筆墨主要集中在作者所在地域即廣東地區作曲家群體的音樂創作方面。作者選取了四位不同年齡、關注不同創作領域的作曲家作品,分別從不同角度做了分析。這種學術研究,增強了人們對廣東地區專業音樂創作的了解和認識。鄭秋楓是一位擅長聲樂創作、以獨特的旋律風格為其優勢的作曲家,然而通過本書作者對他創作不多的器樂作品的技術分析,也看到了這位作曲家創作的另一方面。同樣,趙宋光作為一位卓有成就的音樂理論家,他的音樂創作多含有實踐他的理論研究的意義,本書作者分析的趙宋光配伴奏的《99首蒙古民歌精選》,就帶有這方面的涵義。曹光平是一位勤奮的作曲家,他不僅寫有10部交響曲,而且對民族器樂創作做了多方面的大膽嘗試,本書作者對他的這類民族器樂作潯l作了比較深刻的分析。年輕作曲家藍程寶的交響音樂創作,表現出傳統作曲技法與現代作曲技法、傳統創作觀念與革新思想之間的文化碰撞,這使他的這類作品亦引起了作者的濃厚興趣。

時代在發展,本書作者將廣東地區的音樂發展也納入了自己的研究領域,這是十分可貴的。地區音樂文化,已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書第八章中,便反映了作者對粵劇曲牌音樂的研究成果。

在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音樂創作無論從觀念上還是技術上,都在不斷打破「自己」,尋求發展,中、西音樂文化也在不斷交匯融合,正像本書展示給人們的那樣,在西方的共性寫作時代,在中國現當代音樂中,在20世紀音樂中,人們都能看到音樂發展的前進軌跡。

盡管本書大部分章節曾經以不同形式在公開刊物上發表過,但此次收錄在一起,作為整體研究的成果出版時,作者仍對本書做了大量的修訂和增補,這也體現出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學術的負責精神,正是這種踏實的、科學的學術作風,才使何平同志的理論研究不斷有新的創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