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腫瘤學

中西醫結合腫瘤學
定價:1080
NT $ 940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與天津市南開醫院等單位聯合編寫的一部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專著。

全書分為上篇、中篇、下篇和附錄四部分內容。上篇為總論,共九章,系統地論述了腫瘤的病因與發病、診治、研究進展,以及並發症、放化療副反應的中西醫防治、康復護理等。中篇為各論,共十章,對31種腫瘤從診斷策略、中西醫治療、疑難點處理、臨床研究進展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在參考AJCC、UICC及我國各醫學會制定的診療指南基礎上,結合近年來腫瘤臨床工作實際,兼顧最新臨床研究進展,突出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尤其在診斷與鑒別中首次寫入主症辨析的內容,嘗試實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從理論到臨床的自然餃接。下篇為惡性腫瘤常用中藥,共八章,篩選收錄了臨床常用的172種治療腫瘤的中藥,從藥物的性味歸經、主要藥理、功效主治到臨床應用等進行了闡述。附錄中收錄了腫瘤病人生活質量評分、實體瘤療效標准、疼痛分級標准等11項標准。

該書結構完整,層次清晰,查閱方便,定義、標准簡明規范,內容系統全面,相信能使腫瘤學科的各級醫生與護理、科研人員,以及醫學院校的教師、學生受益。該書是一部具有科學指導意義的、實用性強的中西醫結合腫瘤學參考書。
 

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腫瘤學發展概況
第一節 現代腫瘤學發展概況
第二節 中醫腫瘤學發展概況
第二章 腫瘤的分類命名與分期
第一節 腫瘤的分類命名
第二節 腫瘤的分期
第三章 腫瘤的病因與發病
第一節 腫瘤病因學概論
第二節 中醫腫瘤病機學
第三節 腫瘤分子生物學發病機制
第四章 腫瘤的中西醫診斷
第一節 腫瘤的早期征象
第二節 腫瘤常見證候辨析
第三節 腫瘤的中醫診斷
第四節 腫瘤的現代醫學診斷
第五節 中醫腫瘤學常用的辨證方法
第五章 腫瘤的治則與治法:
第一節 腫瘤治療原則
第二節 腫瘤的常用治療手段
第三節 中醫常用抗腫瘤治法
第六章 腫瘤常見並發症的中西醫診治與策略
第一節 癌性疼痛
第二節 上腔靜脈綜合征
第三節 癌症感染
第四節 咯血
第五節 消化道出血
第六節 臟器梗阻
第七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第八節 異位激素症候群
第九節 惡性胸腔積液
第十節 惡性心包積液
第十一節 惡性腹腔積液
第十二節 顱內壓增高
第十三節 惡病質
第七章 常見放化療副反應的中醫防治
第八章 康復與護理
第一節 腫瘤患者的康復
第二節 腫瘤患者的護理
第三節 腫瘤患者的臨終關懷
第九章 腫瘤中西醫結合臨床試驗思路與方法
第一節 臨床流行病學方法
第二節 循證醫學對腫瘤治療的指導作用
第三節 規范化與個體化相結合的診療方法
中篇 各論
第十章 顱內腫瘤
第十一章 頭頸部惡性腫瘤
第一節 鼻咽癌
第二節 喉癌
第三節 甲狀腺癌
第十二章 口腔惡性腫瘤
第一節 唇癌
第二節 舌癌
第三節 牙齦癌
第十三章 胸部惡性腫瘤
第一節 肺癌
第二節 縱隔腫瘤
第三節 胸膜腫瘤
第四節 乳腺癌
第十四章 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第一節 食管癌
第二節 胃癌
第三節 原發性肝癌
第四節 膽囊癌
第五節 胰腺癌
第六節 大腸癌
第十五章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
第一節 腎癌
第二節 膀胱癌
第三節 前列腺癌
第十六章 婦科惡性腫瘤
第一節 卵巢癌
第二節 惡性滋養細胞腫瘤
第三節 宮頸癌
第四節 子宮體癌
第十七章 造血及淋巴系統惡性腫瘤
第一節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第二節 惡性淋巴瘤
第三節 多發性骨髓瘤
第十八章 皮膚惡性腫瘤
第一節 皮膚癌
第二節 惡性黑色素瘤
第十九章 骨腫瘤、肉瘤
第一節 骨肉瘤
第二節 軟骨肉瘤
下篇 惡性腫瘤常用中藥
第二十章 扶正培本抗癌藥
第二十一章 清熱解毒抗癌藥
第二十二章 活血化瘀抗癌藥
第二十三章 軟堅散結抗癌藥
第二十四章 除濕利水抗癌藥
第二十五章 理氣解郁抗癌藥
第二十六章 溫陽散結抗癌藥
第二十七章 以毒攻毒抗癌藥
附錄
附錄A 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評分
附錄B 病人一般狀況的記分標准
附錄C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表
附錄D 實體瘤的療效標准
附錄E 實體瘤的中醫腫瘤療效評定(草案)
附錄F WHO抗癌藥物急性和亞急性毒副反應的表現和分級標准
附錄G 疼痛分級標准(參照2008版NCCN癌痛指南)
附錄H 簡式McGill疼痛問卷
附錄I 歐洲癌症研究治療組織制定的癌症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EORTC QOL-C30
附錄J 癌症治療功能評價量表FACT-G
附錄K 抗癌藥及其輔助用藥的藥名簡稱與中英文對照
 

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危害各國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我國衛生部2007年公布,無論城鄉,癌症死亡均占居民死因的苗位,且其發生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WHO報告,目前全球新發生的癌症患者已超過1000石,死亡人數突破了700萬大關。這一趨勢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預期到2020年新發生癌症恚者每年將達到1500乃,其中,發展中國家將增,10 70%以上。因而,世界各國已將積極防治癌症列入衛生工作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中西醫結台是我國醫學發展的必然,也是我國腫瘤防治一大特色和現代醫學發展的突破點。中西醫都是自史以來勞動人民在與疾病抗爭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雖然兩醫之間思維方式不同、學術觀點各異,但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兩醫都對人類的保健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大量的窟床實踐給人們一個深刻的啟示:兩醫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自身的優勢利不足。與西醫相比,中醫更注重從整體不□宏觀的角度去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化的條件,並從佳患層面去探索生命問題,其基本思維方式側重於整體動念平衡論,不但重視病邪(外因)的致病作用,還特別重視機體內在治病因素,提出「邪之所湊,其氣助虛」,視正氣內虛、氣血虛損、陰陽失衡、臟腑失調為癌症發生的重要病因。強調辨證論治,將失調的陰陽氣血調整到新的平衡。正如《素問》所雲:「謹察陰18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說明治療手段不傷或少傷機體正常組織利器官的重要性,提示改善機體抗病能力與惡性腫瘤侵蝕、轉移毒力間的比勢,使其向有利於機體方面發展,醫源性疾病也少發生。然而,單純應用中醫藥治療癌症,目前還存在清除癌細胞的針對性不強、劑型使用不方便以及標准化、規范化工作相對較滯後等不足。西醫在相當一段時期其思維方式偏重於還原論,視整體為局部的總和,西醫更重視吸取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致力於深入到微觀分子水平深處探究疾病的發生、發展不□變化的規律,重視循證醫學、規范化及標准化工作,但在醫療方面西醫所采用的多是對抗性、侵入性和有創性手段,近期療效雖較好,但在求得治療癌症局部病灶自效的同時,常常是全身整體穩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衡,機體免疫及骨髓造血功能等受到進一步損害。近年來,大量的中西醫結台治療癌症的隔床實踐資料眉示:不少中醫藥方面的優勢恰是西醫之不足,西醫也自不少方面的優勢又恰是中醫學方面的不足,兩醫之間在很多層面上自很強的互補性。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台取長補短,能進一步提高抗癌的療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