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的追尋:論批評家李長之

理想人格的追尋:論批評家李長之
定價:108
NT $ 94
  • 作者:梁剛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58211
  • ISBN13:9787301158210
  • 裝訂:144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標舉「文化詩學」的研究方法,把李長之的批評理論置於中國文化現代性演進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探尋其文化根源,品評其文化意味,堅持詩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雙重視點,從而走出了「就詩學談詩學」的傳統窠臼。同時首次嘗試對李長之的美學批評、文化批評、文學批評和畫論批評做通盤的綜合研究。力圖從古代士人理論人格建構的獨特角度切入,對李長之極有價值但卻湮沒已久的中國古代畫論,進行再度發掘、闡釋。


梁剛,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現任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撰寫《解讀(談美書簡)》,副主編《網絡文化研究》論文集,並任「網絡文化叢書」執行主編,參編高校文科教材7部,並在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現代文論與美學論叢》總序
引言
第一章 李長之人格論批評的發展歷程及其思想淵源
一 李長之人格論批評的發展演進
二 李長之理想人格概念的中西思想淵源
第二章 追慕「完人」理想——論李長之的德國美學批評
一 溫克耳曼批評
二 康德批評
三 洪堡批評
四 「完人」理想
第三章 反省「五四」與回眸孔子——論李長之的文化批評
一 李長之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省
二 評李長之的孔子理想人格論
第四章 人格與語言的交響——論李長之的文學批評方法與實踐
一 論李長之的文學批評方法
1.論李長之文學批評的體驗維度與文化維度
2.論李長之文學批評的語言維度與核心命題
二 論李長之的文學批評實踐
1.《魯迅批判》
2.《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3.《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4.其他:古典文學名著鑒賞與現代文學書評
第五章 中國古代士人理想人格的追憶——論李長之的畫論批評
一 李長之與中國古代畫學的體系化理論建設
二 李長之論中國畫與中國古代土人理想人格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本叢書記錄下我和一群年輕同仁的一次難忘的中國現代學之旅: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協力對中國現代文學、文論與美學傳統作了一次新的探究。說到傳統,人們總會不假思索地以為那只是指類似於「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代時光,而忽略「別求新聲於異邦」的現代,仿佛唯有古代才配稱為傳統。對置身當代的我們來說,蘇軾的「氣自華」固然有其不容忽視的回瞥意味,但魯迅的「求新聲」卻不能不說正是中國現代歷史現場的真實寫照。實際上,晚清以來國人在「歐風美雨」的浸潤中變法自強、實施啟蒙乃至燃燒革命烈火的歷史,已經和正在成為中國傳統,准確地說是中國現代性傳統。在一次新的探究之旅中重新回望作為中國現代性傳統之一方面的中國現代文學、文論與美學傳統,恰是我們的初衷所在。

從中國現代學視野去重新審視中國現代文學、文論與美學傳統,是我經多年摸索後找到的一個研究方向。在我看來,中國現代學是關於中國現代文化傳統的學問,是中國人對中國現代性文化的研究。與有關中國古代文化的「國學」不同,也與外國學者從事的有關中國問題的「漢學」(Sinology)或「中國學」(Chinese Studies)不同,中國現代學主要研究百余年來中國文化現代性傳統的發生、發展、演變及其對當代社會的意義。從中國現代學視野考察中國現代文學、文論和美學,可以更准確而深入地揭示中國文學現代性、文論現代性及審美現代性的面貌及其意義。本叢書旨在對中國現代文化傳統與文論特色展開研究,即在中國現代學視野中重新考察中國現代文學、文論與美學,著重發掘中國現代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學和文論之間的互動關系。

這里選取中國現代學這一特定視角,正是企望在理論上有所建樹和創新。從中國現代學視野重新審視中國現代文學與文論,有可能更充分地認識中國現代傳統的文化身份和積極意義。轉動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現實狀況的選擇與熔鑄中。中國傳統是基於現實需要並在現實中重新創造的由過去傳承的符號表意系統。這種傳統既有古典性傳統,也有現代性傳統,兩者共同構成我們當今所身處其中的中國傳統結構。應當在繼續充分尊重和弘揚中國古典性傳統的現代意義的前提下,糾正那種只強度古典性傳統而忽視或輕視中國現代性傳統的偏頗,跨越傳統僅限於摒棄古典性傳統的成見,充分認識到中國現代性傳統是中國文化傳統整體的一種新形態,是與古典性傳統不同但卻同樣偉大的新傳統,需要積極予以承認並加以認真研究。這種承認和研究,對於正在持續展開的中國現代性進程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化傳統建設及中國文化的個性伸張,都應具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本叢書擬重點考察一些有代表性的現代作家、理論家、批評家及美學家或相關問題,著力探測中國現代文學和現代文論傳統的積極價值,以便在當前新世紀語境中重新認識中國文學和文論的發展歷史與現狀,並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作新的觀照。同時,運用中國現代學視野去重新觀照中國現代文學、文論與美學狀況,可以揭示以往被忽略的新問題、新現象及其意義,從而為理論探索帶來新的拓展空間。

本叢書的主要目的在於:在已從事的關於中國現代性體驗和現代性詩學研究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開拓。這具體表現為在中國現代學視野中考察如下相關問題:中國現代性的特性、顏面、類型;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特征、類型等;中國現代文化傳統新視野中的文論現代性研究,包括文論現代性的發生、演變、特征、類型等;中國現代學新視野中的現代重要作家、文論家、批評家、美學家研究。

納入本叢書的六種著作各有其研究中心和特色:

胡繼華的《中國文化謹慎的審美維度——宗白華美學思想簡論》嘗試從「文化精神」角度考察宗白華在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的美學研究,把宗白華的美學沉思與中國文化復興事業結合起來加以觀照,得出這種美學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審美維度的建構的新結論。該書進而發掘出這位美學家對於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物」的「節奏」的基本含義,探究其文化根源,揭示宗白華在中國現代美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及其歷史局限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