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光祈,1892年生於溫江,1936年病逝於德國波恩,44歲的短暫人生充滿了傳奇與坎坷。他在國內時致力於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是活躍於「五四」時期的風雲人物;1920年前往德國改學音樂學,將理想放在「禮樂救國」上。王光祈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在國內時,他在奔走組織救國運動的同時,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了大量社論和報道,為「五四」運動搖旗吶喊;在客居德國的十多年里,他深入研究東西方音樂,陸續寫成音樂專著18本、論文40余篇;同時還撰寫、翻譯了十余本政論著作。

此次出版發行的文集共分五部,其中三部《音樂卷》、一部《時政文化卷》、一部《近代中國外交史料卷》。搜集編輯了王光祈一生中大部分作品,是目前為止最系統、全面研究王光祈思想和著述的史料。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敖昌群表示,該文集的出版,不僅成為研究王光祈的重要史料,也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具有里程碑式的歷史價值。
 

目錄

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上)
中國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王光祈
一筆豐碩的歷史文化遺產——《王光祈文集》出版致辭
家鄉人民的寄語——寫在《王光祈文集》出版之際
編輯說明
音樂卷
本卷前言
本卷編輯說明
第一編 中國音樂研究
著作
翻譯琴譜之研究
中國詩詞曲之輕重律
中國音樂史
論中國古典歌劇
文論
論中國音樂
中國記譜法
中國音樂短史
中國樂制發微
譯譜之研究
中國音樂詞條
論中國詩學
千百年間中國與西方的音樂交流
中國的道白戲劇與音樂戲劇
第二編 西洋音樂研究
著作
歐洲音樂進化論
西洋音樂與詩歌
西洋音樂與戲劇
西洋樂器提要
西洋制譜學提要
對譜音樂
西洋名曲解說
西洋音樂史綱要(卷上)
西洋音樂史綱要(卷下)
文論
德國人之音樂生活
陽調與陰調
第三編 比較音樂學及其他相關研究
時政文化卷
第一編 報刊文章選編
第二編 著作選編
第三編 詩詞選編
中國近代外交史料譯文卷
附錄一 王光祈年譜
附錄二 王光祈文獻總目
附錄三 王光祈研究文獻綜目
附錄四 中西文譯名對照表
後記
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中)
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下)
王光祈文集——時政文化卷
王光祈文集——中國近代外交史料譯文卷
 

王光祈是我國「五四」時期傑出的愛國主義社會活動家,也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傑出的音樂理論家,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音樂理論遺產,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王光祈,字潤(王與),筆名若愚,1892年10月5日出生於四川溫江縣,1936年1月12日病故於德國波恩,終年44歲。

一、投身革命事業 謀求救國之道

王光祈的祖父王再咸是清代舉人,善文能詩,曾任四川總督趙爾巽的老師。父親是秀才出身,曾經營鑄鍋業,但在王光祈出生前已去世。王光祈出生后,由於家道衰落,只能靠母親幫人洗漿縫補所得和叔伯們的接濟為生。王光祈的母親出身於書香門第,王光祈自幼就在母親的教導下背誦詩詞,年齡稍長又被送到私塾就讀。他的塾師是一位維新人士,常向學生講述「戊戍變法」和「六君子」的事跡,特別是關於四川人劉光第、楊銳為「維新變法」而慷慨就義的故事,給童年的王光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7年,趙爾巽接任清廷四川總督,為報王光祈祖父教誨之恩,不僅負擔了王光祈母子的生活費用,還將王光祈接到成都,讓他就讀於成都第一小學堂高年級。1908年,王光祈小學畢業后,考人成都高等學堂分設的中學丙班,與郭沫若、李韻人、周太玄等人是同學。當時,該校教師中不少人是有維新革命思想的名流,王光祈在良師的教誨和益友的幫助下,學習努力,思想進步,成績名列前茅。鄣沫若在《少年時代》一書中,稱王光祈為「同學中的佼佼者」,

1911年,四川興起「保路運動」,王光祈積極投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動。獲知武昌起義的消息后,王光祈興奮不已,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然而,不久發生了成都兵變,他儲存銀兩的商號在兵變中遭劫,使他賴以生活的經濟來源遭受重大損失。1913年,王光祈中學畢業后,找到土份報刊編稿工作,勉強維持生計。這段時間,他感到十分苦悶和無聊。

1914年春,王光祈抱着「要徹底打破現狀,創造新路子」的志向,在親友的資助下,出川北上,到北京謀求深造。經當時任清史館總裁的趙爾巽舉薦,王光祈先到清史館任書記員,同年秋考人北京中圖大學攻讀法律,課余兼任成都《群報》和《川報》的駐京記者,過着半工半讀的生活。在《新青年》倡導的民主、科學旗幟的指引下,王光祈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李大釗,多次交往后,對李大釗十分景仰。1918年,他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同年,陳獨秀、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王光祈成為該刊的圭要撰稿入之一,為創刊號撰寫了題為《國際社會之改造》的社論。他還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痛斥日本帝國主義的強盜行徑,揭露「巴黎和會」瓜分中國的罪惡,提出要用革命來推翻強權,勞動者應當要求自己的權利。

王光祈經常邀約愛國青年聚會,謀求救國之道,並萌發了創立「少年中國學會」的構想。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在李大釗的鼓勵和幫助下,王光祈、曾琦、周太玄等人正式發起籌組「少年中國學會」,王光祈被推舉為籌備處主任並負責起草學會章程。王光祈在學會章程中規定,該會的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氣」。學會的信條是「奮斗、實踐、堅忍、儉朴」。該會在籌備期間就積極投入了「五四」愛國運動。在1919年7月「少年中國學會」的成立大會上,王光祈出任大會主席,並被推選為學會執行部主任,主持學會工作。「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社團之一,該會及其刊物《少年中國》在當時都有相當大的影響。毛澤東、趙世炎、惲代英、張聞天等都是由王光祈介紹人會的早期會員。

隨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深人開展,各種社會思潮學說紛紛涌人,王光祈等陷入「空想社會主義」。他厭惡美國式的民主,向往社會圭義,渴望在中國實現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貧窮的社會。1919年底,王光祈在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等的支持下,組織成立了轟動一時的北京「工讀互助團」,集合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土邊做工,一邊在各學校昕課,勞動所得全部歸集體所有。他希望以點帶面,不斷擴大工讀組織及其影響,以此探索社會改革的道路,幻想逐步實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生活,以及他所稱的「平和的經濟革命」。這些想法在當時風行一時,不少地方的青年也紛紛響應,組織起類似的「工讀互助團」。然而,王光祈的這種空想式的社會主義,根本不切實際,只是一種天真的幻想。1920年3月,存在僅三個多月的北京「工讀互助團」宣告解散。其他地方的「工讀互助團」也很快陸續自動解散。由於思想迅速破滅,王光祈陷人彷徨和痛苦之中。1920年5月,王光祈選擇出國留學,重新尋找救國途徑,並表示這是「最末一次之洪爐」,「若果學無所成,願到太平洋與魚蝦作伴侶」。

從1904年到1920年出國前這一段經歷來看,王光祈主要是學習和從事社會政治活動,不但在《新青年》、《少年中國》等進步報刊上發表了大量愛國進步的政論和報道,還積極參加各項愛圈進步的社會政治活動。因此,我們說他是民國初期的革命活動家也不為過。另外,他的這段經歷看似與音樂無關,但正是這一背景,與他后來音樂思想和理論的形成,並能撰寫出大量有建樹的專著和文章,有着重要的關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