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樂舞藝術

圖說中國樂舞藝術
定價:480
NT $ 418
  • 作者:林琳/主/編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14057522
  • ISBN13:9787214057525
  • 裝訂:平裝 / 275頁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藝術是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元素,她陪同人類從幼年到成人,從蒙昧到文明。、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同的時間流程,都會或多或少地在藝術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悠悠歲月,涓涓細流,“樂舞”是中國古代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綜合藝術形態,蘊含著華夏民族的深層意識,是中華民族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心靈的結晶。我國地大物博,多民族、多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傳統,以及不平衡的歷史進程,為我國樂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與眾不同、色彩斑斕的畫卷。

這門古老的藝術在它誕生之初,是“詩”、“樂”、“舞”渾然一體,不可分的。古人認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我們稱之為詩、音樂、舞蹈,這三個元素在古代是三位一體的。是在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歷史進程之後,才逐步獨立分解形成單獨的門類藝術。

中華樂舞內容繁多,異彩紛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各具不同的性格和色彩。中華樂舞藝術在原始社會中度過了萌芽、形成期,大致在“青銅時代”趨于成熟,然後在封建社會中進一步發展,從漢至唐,並在唐代達到了最鼎盛時期,自宋以後,隨著樂舞的變化而進入轉型期。但也不難發現,中華樂舞是一個整體,有著共通的神韻和風貌,且不說民族之間、地域之間的頻繁交流,相互融匯,就是娛人和自娛、市井與宮廷、宗教和世俗……都不乏呈現出你中有我、我有你的形式和內容。

《圖說中國樂舞藝術》將中華樂舞分為宗教樂舞、宴享樂舞、百戲樂舞、四夷樂舞四個部分,並且筆者本著對敦煌藝術的痴迷,較為粗淺地形成了第五編敦煌樂舞的部分。這些都是中華樂舞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燦爛的中華樂舞文化,源遠流長。從誕生源頭的點點滴滴,時疾時緩,終于匯成了無際汪洋。在她漫長的歷程中,有潺潺清流,也有急流回旋,但它始終奔騰不息,縱橫恣肆于神州大地上,奔向前方,奔向未來。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中華樂舞的殿堂,將我華夏民族之風采盡收限底吧!
 

目錄

導言
第一編 “冥冥之中的體味”——宗教樂舞
第一章 原始宗教樂舞
第一節 自然崇拜樂舞
第二節 圖騰崇拜樂舞
第三節 生殖崇拜樂舞
第四節 巫和巫舞
第五節 面具與儺
第二章 人為宗教樂舞
第一節 紀功樂舞
第二節 “儒教”色彩濃郁的中華樂舞
第三節 道教色彩濃郁的中華樂舞
第四節 佛教色彩濃郁的中華樂舞

第二編 “倡優支樂列乎深堂”——宴享樂舞
第一章 女樂
第一節 舞
第二節 樂
第二章 “軟舞”與“健舞”
第一節 “軟舞”
第二節 “健舞”
第三章 大曲
第一節 相和大曲
第二節 歌舞大曲
第四章 “九、十部樂”與“坐、立部伎”
第一節 “九、十部樂”
第二節 “坐、立部伎”
第五章 “隊舞”與“樂隊”
第一節 “隊舞”
第二節 “樂隊”
第六章 戲曲
第一節 準備階段
第二節 成熟階段

第三編 “山邊歌落日,池上彝前溪”——民間百戲
第一章 競技類
第一節 “角抵”
第二節 蹋鞠
第二章 雜耍炎
第一節 技巧伎
第二節 拋擲伎
第三節 力伐
第四節 幻術伎
第五節 馬戲伎
第三章 舞像類
第一節 鳥獸類
第二節 人物類
第四章 歌舞類
第一節 以技巧炫目的歌舞
第二節 自娛自樂的歌舞
第三節 以道具“煽情”的歌舞
第五章 情節類
第一節 “角抵戲”
第二節 “假面戲”
第三節 “傀儡戲”

第四編 “廣魯于天下”——“四裔”樂舞
第一章 先秦時期少數民族樂舞
第一節 原始少數民族部落樂舞
第二節 夏商周時期的少數民族樂舞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樂舞
第二章 秦漢時期的少數民族樂舞
第三章 隋唐時期的少數民族樂舞
第四章 五代時期少數民族樂舞
第五章 宋元明清時期少數民族樂舞
第一節 宋朝時期西南地區納西族的樂舞文化
第二節 元朝時期的少數民族樂舞
第三節 明朝時期的少數民族樂舞
第四節 清朝時期少數民族樂舞

第五編 “絲綢之路的足跡”——敦煌樂舞
第一章 仙景樂舞
第一節 莊嚴皎潔的淨土——經變伎樂
第二節 流雲異彩的旋律——“飛天”
第二章 世俗樂舞
後記
 

是中華藝術源遠流行,其內涵博大精深。從華夏早期先民“百獸率舞”那里孕育了“龍飛鳳舞”的“禮樂文明”,並由此構成了後期中華藝術追求“詩、樂、舞”的“樂舞精神”性動機。這種精神不僅成為中華文明的生成基因,更在其後歷史發展途程中化為血肉靈脈,從而成為當下解讀中華藝術的美學鎖鑰。

“樂舞精神”具有某種辯證性內涵,即︰它不信體現于早期文明的樂舞上,更是在此基礎上演化而來並以“樂”為本體,以“詩” (泛指文學) 和“舞蹈”為雙翼的“樂”文化體系,這一體系從文化學上建構了中華禮樂文明。于是,從遠古走來的中華文化傳統,形成了氣勢博大的浩然洪流,在以後的華夏大地上,雖幾經王朝的更迭與興衰,這股由早期文明相續而來的以傳統藝術為中心的審美文化傳統卻始終沒有中斷。舉凡其他多種藝術類型的發端、勃興在帶來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同時,不但沒有消解其原初的人文意義,而且內凝和強化了由“龍飛鳳舞”孳乳而來的人文精神。換言之,自先秦以降的中華藝術都魂系著一種永遠都不掙不脫的血肉靈脈,其間不同程度上就和著“樂、舞”的胎動,在詩文里、在書畫中、在建設園林上……

眾所周知,“禮樂文明”不僅是醞釀中華文明的溫床和創生的根基,同時也是與其共生的主體精神命脈。從形式上說,“禮樂文明”具體表現為制度文化,以及“詩歌”、“音樂”、“舞蹈” 等不同藝術類型;從本質上言,經過若干世紀的歲月覓化,它早已化為一種無形的精神意緒,作為一種本體精神貫通于各種藝術之中,且化為一種符號,自覺不自覺地凸顯出“樂”的核心地位,在華夏兒女的心目中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味,從而以“琴‧棋‧書‧畫”的審美化操作方為樂生的中華民族涂上一層濃濃的底色。

“琴‧棋‧書‧畫”是中國傳統士人們一種不經意的自然生活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將生活方式藝術化、藝術行為志景化的真實寫照。其時的人們,舉凡彈琴、吟詩、下棋、作畫等等,在現代人眼里,似乎是那麼的富有詩意,不帝就是一種藝術行為;可在他們,更多的是出于一種自然,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絕非某種附庸風雅而已。這其中就有某種早已寓于其中的“樂教”功能在。頗有意味的是,這種“以文教化”、具有農厚理性色彩的觀念並非以高頭講章的形式出現。板著面孔訓人,固然也有一定作用,但古人卻以一種更為符合人性的方式來實現。他們往往在游戲中注入精神淨化的因素,以防止“畸趣”(kitsch)現象的發生。如果說,當下我們所高揚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所謂的“人文關懷”舶自西方,那麼,通過“游于藝”即可發現,其實中華先民們早已施行了數千年。蜚聲世界的“禮儀之邦”直接建基于傳統的“禮樂文明”當非虛言,或許就是一種典型的“寓教于樂”方式。這既非形而上的游戲,亦非純粹的實踐理性,而正是現代意義上的審美文化操作策略。對比,我們當反躬自省。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18